白敷藥

白敷藥

BAI FU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6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胃經 21%
肝經 17%
脾經 17%
大腸經 4%
腎經 4%
心經 4%
三焦經 4%
肺經
胃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敷藥方劑中包含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止痛:白蘞味甘辛,性溫,具有消腫止痛、解毒生肌的功效。白敷藥常用於治療外傷、燒燙傷等,白蘞的消腫止痛作用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和腫脹,促進傷口癒合。
  2. 活血化瘀:白蘞還能活血化瘀,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的癒合。對於一些瘀血腫痛的患者,白蘞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消散瘀血,促進傷口恢復。

因此,白敷藥方劑中加入白蘞,能夠發揮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效治療外傷、燒燙傷等疾病。

白敷藥方劑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 半夏性味辛溫,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抑制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與白敷藥中其他清熱解毒的藥材相輔相成,起到協同作用。
  2. 解毒消腫: 半夏亦有解毒消腫之效,能緩解因濕毒侵襲而引發的局部炎症,配合白敷藥中的其他藥材,可促進傷口癒合,消退腫脹,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功效。

總而言之,半夏在白敷藥方劑中的加入,可以有效提升藥效,促進病患康復。

白敷藥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特性:

  1. 消腫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具有通竅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引起的腫痛、瘀血腫脹等症狀,白芷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生肌止癢:白芷還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皮膚炎症、濕疹、瘙癢等症,白芷能起到止癢、生肌的作用,加速皮膚修復。

因此,白芷在白敷藥中,能有效發揮消腫止痛、生肌止癢的作用,促進外傷癒合。

白敷藥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消腫止痛: 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散寒、消腫止痛之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和腫脹,特別適用於外敷治療。
  2. 活血化瘀: 天南星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白敷藥中加入天南星,可發揮其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外傷、跌打損傷等疾病。

「白敷藥」方劑中含有「白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止血生肌:白芨性寒,味甘微苦,入肺、胃經,具有涼血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其黏液質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燒傷等症狀,能起到止血生肌的作用。
  2. 收斂止痛:白芨能收斂止痛,對於創傷引起的疼痛,以及潰瘍造成的灼痛,都有緩解作用。在「白敷藥」中,白芨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好地發揮止痛生肌的效果。

因此,白芨在「白敷藥」方劑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助於傷口癒合、止痛生肌,是治療外傷的重要藥材。

白敷藥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血: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滲液等症狀,可有效止血並促進傷口癒合。

2. 抗菌消炎:五倍子中含有鞣質,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白敷藥中加入五倍子,可以有效控制傷口出血,並加速傷口癒合,是治療外傷的常用藥物。

「白敷藥」方劑中包含山奈,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溫中散寒: 山奈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白敷藥多用於治療寒性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山奈的溫中散寒之效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燥濕止瀉: 山奈還具有一定的燥濕止瀉作用,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氣,緩解腹瀉症狀。

因此,山奈在「白敷藥」方劑中可以起到溫中散寒、燥濕止瀉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達到治療目的。

白敷藥中包含人中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人中白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藥性與白敷藥中其他藥材如白芷、白附子等相輔相成,能有效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尤其針對外傷、燒傷、燙傷等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具有良好效果。
  2. 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 人中白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傷口部位的血液流通,有利於傷口癒合和組織修復。

因此,人中白在白敷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達到消炎止痛、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敷藥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外敷主治各類痰證與癰瘍,範圍涵蓋:

  1. 痰證:分為「流痰」(關節結核或深部膿瘍)、「濕痰」(水濕停聚之腫脹)、「寒痰」(陰疽不紅不熱之痰核)、「喉痰」(喉部腫痛或痰核)。
  2. 癰瘍:包括「腮癰」(腮腺炎)、「腋癰」(腋下膿瘍)、「乳癰乳疽」(乳腺炎或乳腺腫塊)、「乳吹」(哺乳期乳腺阻塞)、「瘰癧」(淋巴結結核或慢性炎症)。

本方的特色在於針對不同病證,使用不同輔助介質調和外敷:

  • 黃蜜調敷:蜂蜜性緩而潤,適用於「火痰」(熱性痰核紅腫)。
  • 雞蛋清調敷:蛋清清熱解毒,宜於「流痰、濕痰」(滲出性腫脹)。
  • 米醋調敷:醋能散瘀軟堅,適用於「瘰癧、喉痰、腋癰」等堅硬結塊。
  • 鯽魚搗敷:魚肉性平能活血通絡,專治乳證(乳腺病變),取其活絡散結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性味與配伍思維

全方以「白色藥物」為主,此類藥多具辛散、收斂、消腫之共性,且外用可直接作用於局部:

  • 辛溫散結

    • 生半夏、生南星:辛溫有毒,能燥濕化痰、散結消腫,針對痰核癰瘍。
    • 白芷:芳香走竄,祛風燥濕,助透皮吸收並緩解疼痛。
    • 三奈(山柰):辛溫行氣,破局部氣血鬱滯。
  • 收斂止血消腫

    • 白芨、白蘞:苦甘偏涼,收斂創口、生肌斂瘡,防止潰爛。
    • 五倍子:酸澀收濕,斂瘡止血,抑制組織滲出。
    • 人中白:鹹寒降火,清解熱毒,用於痰熱互結之證。
  • 輔助基質

    • 陳小粉(炒麥粉):甘涼和中,作為賦形劑兼緩和藥性,避免刺激。

2. 治療機理推論

  • 協同作用
    半夏、南星攻痰散結為主,佐以白芷、三奈辛散通絡;白芨、白蘞、五倍子收斂固護,防止過度辛散傷正;人中白清熱,平衡溫藥之性。全方「散收並用」,既消腫又防潰爛。

  • 介質增效
    不同調敷介質強化了藥效方向:

    • 醋與蜂蜜:醋軟堅,蜜緩和,適應不同痰證質地(堅硬或柔軟)。
    • 鯽魚:血肉有情之品,針對乳證需通絡的特性,加強局部氣血運行。

3. 適用病證的共性

所有主治病症均屬「痰濕瘀阻」病理:

  • →凝結為核(如瘰癧、乳疽)。
  • →滯留化膿(如流痰、腋癰)。
  • →氣血不通(如乳吹、腮癰)。

方中藥物多能「化痰、燥濕、散瘀」,體現「異病同治」原則,凡符合此病機者,皆可外敷取效。


總結

此方設計體現「局部辨證」與「整體病機」結合的思維,通過藥物性味與介質的靈活搭配,針對痰濕瘀滯的不同表現(紅腫、堅硬、潰爛)進行調整,展現中醫外治法的精準與彈性。

傳統服藥法


陳小粉3兩, 白蘞3兩, 生半夏3兩, 白芷3兩, 生南星3兩, 白芨3兩, 五倍子3兩, 三奈3兩, 人中白3兩。
上為細末,瓷瓶密貯。
火痰用黃蜜調;流痰、濕痰用雞蛋清調;瘰癧、腮癰、腋癰、喉痰用米醋調;唯乳證用活鯽魚1尾,搗爛去骨,和藥末搗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腮腺炎乳房硬結乳腺炎乳房腺體瘤癤和癰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白敷藥, 出處:《瘍醫大全》卷八引吳近宸方。 組成:陳小粉3兩,白蘞3兩,生半夏3兩,白芷3兩,生南星3兩,白及3兩,五倍子3兩,三奈3兩,人中白3兩。 主治:一切流痰、濕痰、寒痰、喉痰、腮癰。腋癰、婦人乳癰、乳疽、乳吹、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