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毒圍

束毒圍

SHU DU WE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鳴錄》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7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肺經 16%
胃經 15%
脾經 14%
心經 10%
大腸經 5%
腎經 5%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束毒圍」方劑中包含大黃,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瀉熱解毒: 大黃苦寒,擅於清熱解毒,可瀉除腸胃積熱,並驅散體內毒素,對於因熱毒內蘊所致的癰疽腫毒、腸炎痢疾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通腑導滯: 大黃能促進腸道蠕動,通利大便,並可清除腸道積滯,有助於改善因熱毒鬱結所致的腹脹便祕、脘腹疼痛等症狀。

因此,在「束毒圍」方劑中,大黃作為主要的清熱解毒藥,可有效消解熱毒,並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通腑導滯之效,達到治療熱毒壅滯之目的。

束毒圍方劑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血: 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之功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久不癒合等症狀,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2. 解毒殺蟲: 五倍子能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並具有殺蟲功效。對於因毒蟲叮咬、皮膚感染等引起的疾病,能起到解毒殺蟲的作用。

因此,五倍子在束毒圍方劑中,主要發揮收斂止血、解毒殺蟲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外傷出血、皮膚感染、潰瘍等病症。

束毒圍方劑中含有白芨,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止血生肌:白芨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具有止血生肌、消腫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白芨,可有效治療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症狀,促進傷口癒合。
  2. 清熱解毒:白芨還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瘡瘍腫毒等病症。束毒圍方劑多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蟲蛇咬傷等,白芨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緩解毒素對人體的傷害,減輕病症。

「束毒圍」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方中常因濕邪困脾,痰濁壅盛,導致氣機阻滯,故以半夏燥濕化痰,使氣機通暢,達到解毒止痛之效。
  2. 解毒止痛:半夏兼具解毒之功,可解毒藥之毒性,並協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其功效。例如,方中可能含有其他有毒性的藥物,半夏可降低毒性,避免藥物對人體產生過大的負面影響。

「束毒圍」方劑中包含「白蘞」,主要原因如下:

  1. 解毒消腫:白蘞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在「束毒圍」中,白蘞能有效地解毒散結,消腫止痛,緩解因外邪入侵導致的局部紅腫熱痛等症狀。
  2. 引導藥力:白蘞藥性較為峻烈,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加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白蘞在「束毒圍」方劑中起到重要的解毒消腫和引導藥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有效地治療外邪入侵引起的局部紅腫熱痛等症狀。

「束毒圍」方劑中包含「百草霜」,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收斂止瀉:「百草霜」性寒涼,具清熱解毒、收斂止瀉之效。方劑中使用百草霜,旨在清熱解毒,抑制病邪蔓延,同時收斂腸胃,緩解腹瀉等症狀。
  2. 配伍增效:「百草霜」與方劑中其他藥物相互配伍,發揮協同作用,提升整體療效。例如,百草霜與黃連、黃柏等藥物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與白芍、當歸等藥物合用,可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束毒圍」方劑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原因有二:

一、解毒止痙: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解毒散結、止痙定搐之效。其能解蛇毒、蟲毒、藥物毒,並能抑制因外邪入侵或內傷所致的痙攣抽搐。

二、袪風散寒: 天南星亦能袪風散寒,對於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痺痛、麻木等症狀,亦有良好療效。

因此,天南星在「束毒圍」方劑中,可發揮解毒止痙、袪風散寒的功效,有效治療因外邪入侵或內傷所致的各種疾病。

束毒圍方劑中含有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散寒止痛: 烏頭性溫熱,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能驅散體內寒邪,緩解疼痛。束毒圍方劑主治寒邪阻滯經絡,疼痛難忍的病症,烏頭在此起到散寒止痛、疏通經絡的作用。
  2. 解毒消腫: 烏頭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能清除體內毒素,消散腫脹。束毒圍方劑除了治療寒邪侵襲,也針對外感熱毒、腫毒等症,烏頭在此能發揮解毒消腫的功效,輔助主藥達到更好的療效。

束毒圍方中包含熊膽,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熊膽味苦性寒,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外感熱毒、內熱熾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神昏、驚厥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鎮驚止痙:熊膽具有鎮驚止痙的作用,對於因熱毒入心、肝風內動所致的驚風、抽搐、神志不清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束毒圍方中使用熊膽,旨在清熱解毒、鎮驚止痙,以達到治療熱毒壅盛、神昏抽搐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束毒圍》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熱毒癰瘍,發於陽分」,特徵為局部紅腫硬痛、色赤、根盤緊束,屬陽證實熱之瘡瘍初起。其效用重在「束毒」,即約束熱毒,防止瘡瘍擴散,使病灶局限化,為古代外用箍圍藥(又稱「圍藥」)之典型代表。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斂瘡束毒為核心,藥物配伍可分為以下三大類:

1. 清熱解毒、瀉火消腫

  • 生大黃:苦寒瀉火,活血祛瘀,清解熱毒。
  • 熊膽:寒涼解毒,消腫止痛,為瘡癰熱毒要藥。
  • 五倍子、白及、白蘞:清熱斂瘡,兼能收濕,助瘡面凝結。
  • 礬紅(煅礬):燥濕解毒,收斂瘡口。

2. 化痰散結、破瘀止痛

  • 生半夏、生南星:辛溫有毒,外用能散結消腫,化痰通絡,針對「盤硬疼痛」之証。
  • 草烏:辛熱逐痹,麻醉止痛,助緩解局部劇痛。
  • 玉精炭(蜒蛐煅炭):蟲類藥,化瘀通絡,傳統用於瘡毒堅硬不消者。
  • 百草霜:止血消積,兼能吸附濕毒。

3. 物理性束毒與成膜保護

  • 陳小粉(炒小麥粉):炒後黏性增強,與膠醋調和後形成藥膜,固定藥性並物理性「箍圍」瘡腫。
  • 廣膠(動物膠)、醋、芙蓉葉汁:作為賦形劑,醋能軟堅散結,芙蓉葉清熱解毒,膠質則使藥錠固化,便於局部塗敷。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機轉

此方結合「清、消、斂、散」四法:

  1. 清熱瀉火(大黃、熊膽)直折熱毒;
  2. 化痰散結(南星、半夏、草烏)軟化堅硬腫塊;
  3. 收斂束毒(五倍子、白及、礬紅)防止毒邪蔓延;
  4. 成膜固護(膠、醋、小粉)形成屏障,集中藥力於局部。

外用時以醋磨塗,醋性酸收,既能增效藥物滲透,又助約束瘡根,符合「陽毒宜清散,陰毒宜溫通」的外治原則。

四、適用情境與特點

此方專為陽熱癰腫初起而設,通過「圍藥」形式:

  • 阻斷擴散:藥力從四周向中心包圍,抑製毒邪走竄。
  • 集中攻邪:局部高濃度給藥,避免內服傷正。
  • 標本兼顧:治標(止痛消腫)與治本(清熱解毒)同步。

總結而言,《束毒圍》體現了中醫外科「截斷病勢」的思維,通過外治與內治原理的結合,針對熱毒壅滯之實證,快速控制病灶,為瘍科急救之良方。

傳統服藥法


玉精炭(即蜒蛐,煅存性)4兩,生大黃4兩,五倍子3兩,白及3兩,生半夏2兩,白蘞2兩,百草霜1兩,礬紅1兩,生南星1兩,陳小粉(炒)1兩,草烏1兩,熊膽1錢。
上為末,以廣膠化烊,鮮芙蓉葉絞計,醋量和搗成錠丸。
熱毒癰瘍,發於陽分,盤硬疼痛色赤者,醋磨濃塗四圍,使其不大,最為要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老年人以及有胃腸道疾病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腸胃功能紊亂。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束毒圍, 出處:《雞鳴錄》。 組成:玉精炭(即蜒蛐,煅存性)4兩,生大黃4兩,五倍子3兩,白及3兩,生半夏2兩,白蘞2兩,百草霜1兩,礬紅1兩,生南星1兩,陳小粉(炒)1兩,草烏1兩,熊膽1錢。 主治:腫毒初起,熱毒癰瘍,發於陽分,盤硬疼痛色赤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