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錄
清代名醫王孟英所著的《雞鳴錄》,是一部融會前人醫學精粹、結合自身豐富臨床經驗的重要醫學著作。全書共十卷,內容涵蓋中醫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傷寒、雜病、方劑等各個領域,並設有附錄,其體系之完備、內容之豐富,使其成為清代乃至後世中醫學習與研究的寶貴資料。這部書不僅是對當時醫學知識的一次系統梳理,更體現了王孟英在臨床實踐中的獨到見解和務實精神。
王孟英(1798-1862),名士雄,字孟英,號半湖居士,清代溫病學派的傑出代表,醫學造詣深厚,尤其在瘟疫、霍亂等病的治療上成就卓著。然而,《雞鳴錄》並非僅限於溫病學說,它展現了王孟英廣泛的醫學知識和全面的臨床能力。書名「雞鳴錄」,或許寓意著在雞鳴破曉之際,醫者便需開始為病患奔走診治,強調了醫學的緊迫性和醫者的勤勉。也可能象徵著在醫學的混沌中尋求光明,如同雞鳴喚醒黎明。無論寓意為何,這部書都承載著醫家治病救人的心願與智慧。
《雞鳴錄》的結構嚴謹,將繁雜的醫學內容分門別類,便於讀者查閱和學習。從內科的臟腑理論、病機分析,到外科的瘡瘍腫痛、傷科處理;從婦科的經帶胎產、疑難雜症,到兒科的生理病理特點、常見病治療;從五官科的眼耳口鼻喉病,到外感熱病的傷寒與溫病辨治;再到各類雜病的診斷與處方,幾乎涵蓋了臨床各科。第八卷的方劑專門整理藥方,而附錄則可能收錄醫案、醫論或其他相關資料,這種編排方式極具實用價值。它不僅是一部理論著作,更是一部指導臨床實踐的手冊。
從提供的書中選段,我們可以更深入地體會《雞鳴錄》的具體內容及其醫學特點。
女科第一
女科在中醫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正如開篇引文提到的「千金寶要列婦人門於第一,殆易始乾坤、詩首關睢之義也」,可見古人對婦科的重視。《雞鳴錄》將其列於首卷,亦是沿襲了這種傳統。選段首先討論了「帶下」,明確指出健康的女性本有津液潤澤,但過多即為病態。它沒有籠統地處理帶下,而是根據病因辨證施治,提出了屬陰虛、屬濕盛、屬火盛等不同類型,並分別推薦了六味地黃丸、松石豬肚丸等經典方劑或自擬方,顯示了王孟英精於辨證論治的特色。特別是針對陰虛、濕盛、火盛等不同體質和病機給出具體方藥,體現了臨床的精細化處理。
接著是「調經」部分,提供了一個由人參、甘草、桑寄生、丹參、白朮、黃芩、當歸、牡蠣、杜仲、茯苓、菟絲餅、枳殼、白芍、川芎、澤瀉等十五味藥組成的複方,主治氣虛血少、經事不調、帶下、腰痠、胎滑甚至不孕等多種病症。這個方劑成分複雜,涵蓋了補氣、補血、活血、健脾、祛濕、理氣、補腎、固澀等多種功效,是一個典型的針對婦女多種虛弱及氣血失調問題的綜合治療方。後續提到在此方基礎上去掉部分藥物,加入西洋參、香附、陳艾炭等,成為保胎要藥,並強調了對於易滑胎者在特定月份頻服的經驗,這反映了古人對胎前調理的重視,以及方劑加減應用的靈活性和經驗性。同時也提到可以散劑服用,提供了變通的方法,並指出此方對胎前惡阻亦有療效,擴展了方劑的應用範圍。
「秦氏養胎法」及「惡阻」的論述,則進一步深入到妊娠期的具體問題。妊娠二月出現惡阻嘔吐不食,用半夏湯治療,方中以半夏、橘紅化痰止嘔,茯苓健脾利濕,酒芩、枳殼清熱理氣,紫蘇理氣寬中,生薑溫胃止嘔。這個方子的組方思路是通過理氣化痰來解除因胎氣初盛、影響胃氣升降所導致的嘔吐,這符合中醫治療妊娠惡阻的常見原則。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野云氏」的按語,對惡阻病機進行了更深入的分析,認為是臟腑因胎兒存在而感逼仄,氣血運行受阻,導致痰飲內生,並強調治療不僅要通氣化痰,若脾氣素弱者,更應結合培補脾胃(如用繆氏資生丸),體現了對個體體質差異的關注和培補脾胃在妊娠期治療中的重要性。野云氏還擴展了資生丸的應用範圍,說明了對醫理的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
隨後的「抑青丸」和「和氣飲」則針對妊娠不同階段可能出現的問題提供治療方案,如三月前服抑青丸(含川連等清熱藥),四月倦臥不安、腳弱腫者服和氣飲(含白朮、橘紅、香附、茯苓、白芍、黃芩、川芎、當歸等健脾理氣、養血安胎之品),並指出熱象明顯時加梔炭。
最後,「汪謝城」的按語則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臨床原則:「妊娠無疾,不宜服藥丸」。他批評了當時富貴人家無病亦頻服藥「保胎」的現象,認為是「庸人自擾」,甚至適得其反,導致墮胎。這反映了醫家對過度醫療的警惕,強調了「辨證論治」的核心,即有病才需治,無病則應順應自然,注重生活調攝,而非濫用藥物。這段按語與之前的方藥論述並存,體現了《雞鳴錄》並非單純的方劑匯編,而是融入了醫家對臨床應用的思考和經驗總結,具有批判性和指導性。
兒科第二
兒科是中醫臨床中極具挑戰性的領域,嬰幼兒生理病理特點與成人不同,變化迅速。《雞鳴錄》將兒科獨立成卷,可見其重要性。選段展示了對新生兒及小兒常見急症的治療方法。
從「初生不啼」、「初生溺閉」這些新生兒的即時問題,可見本書關注的臨床廣度。用石菖蒲汁灌入口即生,用蔥管煎湯熏洗,這些都是簡便而有效的急救或治療方法,體現了經驗醫學的智慧。
對於「胎毒鵝白痰盛」(新生兒鵝口瘡、痰多),提供了黃地膏和保命散兩種藥方。黃地膏使用鬱金、綠豆粉、甘草、馬牙硝等研末,用生地汁、蜜製膏,鵝翎掃入口內,是典型的局部用藥結合清熱解毒。保命散則用白礬、硃砂、牙硝研細,塗於口舌,利用其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功效。這些都反映了針對嬰兒稚嫩體質,採用相對溫和或局部治療的思路。
臍部問題是新生兒常見病,「臍受風濕臭水時流」用乾燥止血、清熱解毒的粉末外敷,「臍瘡不瘥風傳經絡欲變癇證」用金黃散敷臍,強調了對臍部感染的重視,認為其可能傳變引發其他嚴重病症(如癇證),治療及時且注重外治。
「斷臍後外傷風濕唇青口撮多啼不乳口出白沫」以及「噤口撮口臍風」等描述的是新生兒破傷風或類似驚風的危重病症。提供的宣風散、益黃散、五通膏等方劑,成分複雜且藥性峻烈,如全蠍、麝香、蜈蚣、蠍梢、殭蠶等動物藥,以及硃砂、雄黃等礦物藥,還有用於外敷的田螺肉、蔥白等。這些藥物多具有鎮痙息風、豁痰開竅、解毒散結的功效,體現了中醫治療急重驚風常使用蟲類藥、礦物藥以求迅速控制病情的特點。五通膏用於外敷臍周,通過皮膚吸收達到治療效果,是一種獨特的外治法。
選段中汪謝城對古代藥物計量單位「錢」、「字」的解釋,對於後人準確理解和使用古方至關重要。他指出古代的「錢」與現代衡量單位不同,並解釋「一字」約為「二分半」,糾正了可能存在的誤解。這再次體現了《雞鳴錄》的嚴謹性和對實用細節的關注。
最後的「諸驚」和「痰熱痙厥」(急驚風),提供了辰砂膏、八味丸以及生石膏散等方劑。辰砂膏和八味丸均含辰砂、牛黃、麝香等開竅、鎮驚、息風的貴重藥材,八味丸甚至含有炮製後的巴豆霜,藥性極猛,用於治療頑固或危重的驚厥。而生石膏散治療痰熱痙厥,用量巨大(生石膏十兩),配伍辰砂末,強調了生石膏清熱瀉火的強大作用,可迅速解除由痰熱引起的痙攣。這些方劑的運用,反映了王孟英在兒科急重症治療上敢於使用猛藥、直擊病機的風格,但也需精準辨證,非一般醫者能輕易套用。炮製巴豆霜的方法也詳細列出,體現了本書對藥物炮製的重視。
養生第三
《雞鳴錄》不僅僅是論述疾病治療,還單獨列出「養生」一卷,這顯示了王孟英醫學思想的廣度,認識到「治未病」的重要性。選段開宗明義,提出養生之道不必外求,核心在於「慎言語,節飲食」,並引用《易經》和詩人應休璉的詩句,以及孔子、袁枚的飲食觀點,為其養生理念奠定文化和思想基礎。
整個選段集中論述「節飲食」這一核心。強調了「食無求飽」、「量腹節所受」的原則,認為無病時節制飲食,身體不適時更不可強食。指出許多病症的初起並不嚴重,但因不慎口腹而導致病情加劇甚至變證叢生。
選段詳細列舉了病中需要忌口的食物,如外感忌豬羊雞鴨等肥膩難化之品,諸病不宜堅硬壅滯之物,熱證忌辛溫的姜萸椒蒜,寒病忌瓜果生冷,產婦痘後忌發物等等。這些飲食禁忌是中醫臨床的基礎知識,但王孟英在此系統闡述,並強調其重要性,特別指出對於沉疴痼疾,飲食禁忌更需嚴格遵守。
他也論述了病後或虛弱時的飲食宜忌,強調補食需在「正衰邪盡」胃氣恢復時,並指出不同體質或病證對食物性味的偏好與禁忌(如胃弱忌苦,脾困喜酸)。
王孟英批評了人們對食物性味了解不足,以至於「當禁不禁,禁非所禁」,甚至「倒行逆施,反以加病」的愚昧行為,並感慨因此造成的誤治甚至殞命的情況屢見不鮮。這段文字雖然是樸實的白話,但情詞懇切,反映了醫者對世人忽視飲食健康、導致疾病惡化的痛心,也再次突顯了「病從口入」這一古訓的現實意義。整段養生論述簡明扼要,卻涵蓋了日常飲食、病中飲食以及特殊狀態下的飲食原則,體現了醫學應當融入生活、指導日常行為的理念。
虛勞第四
虛勞,即現代醫學中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是中醫的疑難重症。《雞鳴錄》專設此卷,體現了對這類疾病的重視。選段提供了治療「童勞」(兒童虛勞)和「虛弱」(成人虛弱)的方藥。
對於「童勞」,提出了兩種相對溫和的食療或藥膳方法:鮮百合、鮮地骨皮、紅棗、藕、白粳米等分蒸露常服,以及黑大棗、豬肉、地骨皮煮食。這些方法利用了食物和藥食同源之品的甘潤平和特性,旨在滋養陰液、健脾益氣、清虛熱,且「無敗土之虞」,非常適合兒童稚嫩的脾胃。童栻盧和薛瘦吟的評價證實了這些方法的療效和優越性,並指出其對大人內熱津虛者亦有效,擴展了應用範圍。
對於「虛弱」,則提供了更為複雜的方劑。蛤殼、滴乳石、青黛、參貝六賢散組成的方劑,用於治療「虛火上炎,氣升咳逆,時吐涎沫」。這個方子以煅煉的礦物藥和動物藥(蛤殼、滴乳石)為主,配伍清熱的青黛和補益清肺的參貝六賢散,旨在清肺降火、化痰止咳,同時兼顧補益,體現了「保肺清金,而不礙脾胃」的治療原則。
通神補血丸是一個成分更多、炮製更複雜的方劑,由生地、茯神、紫石英、遠志、棗仁、當歸、人參、麥冬、丹參、半夏、石菖蒲、膽星、琥珀、川連等十四味藥組成,並用連血豬心一個、辰砂煮爛打丸。這個方子主治「神虛血少,驚悸健忘,不寐怔忡,易恐易汗等證」,明確指向心神不寧、氣血虧虛導致的精神情志和心血管系統症狀。方中涵蓋了養血安神(生地、當歸、棗仁、琥珀、茯神)、補氣(人參)、滋陰清熱(麥冬、川連)、化痰開竅(半夏、石菖蒲、膽星)、活血(丹參)、平肝鎮心(紫石英)等多種功效,通過豬心和辰砂的引入,更是旨在以形補形、重鎮安神。其炮製方法複雜,表明了古人為增強藥效或改變藥性所做的精細工作。
最後提到的七味膏方,由金毛狗脊、王不留行、冬蟲夏草、十大功勞、紫花地丁、沙苑蒺藜、八角金盤等多味藥材熬製而成,並加入黑驢皮膠。這些藥材多具有補腎壯陽、強筋健骨、活血通絡、解毒療傷等功效,熬製成膏劑便於長期服用,且能將藥力濃縮。加入黑驢皮膠更是取其滋補氣血、止血安胎、潤燥的功效。這個方劑顯示了對於慢性虛勞可能涉及的腎虛、氣血不足、筋骨不健等問題,採用了藥力持久、滋補作用強的膏方形式進行治療。
總體而言,《雞鳴錄》通過這些選段,展現了其作為一部全面性醫學著作的特點。它內容豐富,涵蓋廣泛,從急危重症到慢性虛勞,從新生兒到婦女,均有涉及。書中既有對經典理論的繼承和引用(如對帶下病因的辨證),也有對臨床經驗的總結和創新(如一些自擬方劑和獨特的治療方法)。它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方劑,更重要的是,方劑之外的按語和論述,如汪謝城對用藥原則的提醒,野云氏對病機的深入分析,以及養生篇對飲食的詳細指導,都極大地提升了本書的實用性和指導意義。
王孟英的醫學風格在書中也有所體現:他既能運用經典方,也能根據臨床需要化裁創新;他既注重辨證論治,精準用藥,也重視養生和生活調攝;他對於急重症敢於使用峻猛之藥,對於虛弱病則能選用溫和或滋補之法;他具有批判精神,敢於質疑不合理的醫療行為。這些都使得《雞鳴錄》成為一部充滿臨床智慧和醫者思考的著作。
《雞鳴錄》在歷史上被列為醫學院的必讀書籍,並被後世醫家廣泛應用和研究,這充分證明了它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意義。它不僅是研究王孟英醫學思想的重要文獻,也是了解清代中醫全貌、學習中醫臨床實踐的珍貴資料。書中對各類病證的辨治思路、方藥選用以及對醫學細節的關注,至今仍能給予中醫學習者和臨床工作者深刻的啟迪。這部煌煌巨著,凝聚了王孟英一生的醫學經驗和智慧,至今依然如同雞鳴般,為中醫學術的傳承與發展發出清脆而有力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