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雞鳴錄》~ 外科第十五 (12)

回本書目錄

外科第十五 (12)

1. 外科第十五

棉花子一碗炒脆為末,先將患處洗淨,以藥填滿瘡孔,油紙包緊,三日一換,二次即愈。

先以甘草湯洗淨拭乾,用畫家石青(水漂淨,三錢),加麝香(二分),再研極細敷之。包過夜,即收水生肌。

梨葉百片,鮮豬油二兩,拌葉上,入鍋炒熱,再以白蠟二兩,研拌葉上,又用鹽二兩,亦拌葉上,勿令葉熟爛取起,待冷貼之。若治女人裙邊瘡尤妙。

川椒(一兩,另研末篩淨),松香(八兩,以米醋蔥汁煮透),黃丹(二兩),枯礬(二兩五錢),輕粉(七錢五分),共研,先以豬油湯洗淨,菜油調塗,或乾摻,兼治黃水瘡,亦名玉紅膏。

黃芽蔥二十六莖,麻油二十四兩。先將麻油熬熟,入蔥莖,煎枯取出再入一莖,如法煎完三十六莖,濾清再煎,至滴水成珠,入炒杭粉十二兩收膏,去火氣攤貼。

真菜油四兩,入連須蔥白三枚,川椒十四粒。熬枯去渣,入黃蠟白蠟各二錢。熔化離火,俟沸定,入東丹三錢,急攪勻。倒在碗內,於陰地上去火毒,一日夜。用時先以生礬五六分,滾水泡一碗,將瘡洗干潔,塗藥如錢厚,油紙蓋之。外加揉軟粗紙添蓋好,束以絹帛,每日一洗一塗,縛扎如法,數日必愈。

但瘡雖愈,四邊必多水疱極癢,切勿爬搔,若搔破,必又成瘡。故雖愈,仍將藥照舊洗塗,並水疱要塗在內,如是三五日,全愈不癢矣,名二蠟膏。

豬板油(去膜),蔥白(各一兩),潮腦(五錢),共杵爛,先用防風甘草金銀花煎湯,淋洗患處,拭乾後,厚敷之,薄油紙裹好,加棉花紮緊,每日二換,勿見風,忌發物數日即愈,兼治杖瘡,及跌打皮肉損傷。

年久不愈者,用乳香,沒藥,象皮(各五錢),鉛粉,蜜陀僧(各二兩),輕粉(四兩),俱研細,各自包開,先用真桐油一斤,滾透去沫澄清,先入蜜陀僧末攪勻取起,復入黃蠟二兩白蠟五錢熔化,候油稍溫,再入餘五味,攪三百餘遍,瓦器收之。用時量瘡大小圓長,以綿紙攤貼。初貼時,瘡中毒水流出,藥變黑色,再換新者貼之。名白玉膏。

白柏油(四錢),黃蠟,菜油(各八錢),大楓子(去殼研五錢),番木鱉(二錢),黃連,黃柏(各三錢),同煎去渣,再研入枯礬,輕粉(各三錢),蜜陀僧(另研五分),拌勻候凝,隨瘡口大小,先以濃茶洗淨,做薄餅,簪刺十數小孔貼之。包束如法日易,名長肌膏,兼治年久諸爛瘡。

制甘石(四兩),甘草,膽礬(各六錢),輕粉(五錢),冰片,麝香(各四分),六味為細末,治新久臁瘡,血風瘡,以及抓傷不愈,釘鞋草履打傷等證,麻油調塗,或乾摻之。

黃蠟(二兩),生礬,銅青(各一兩研),菜油五兩煎沸,入蠟化烊,離火漸入二末攪勻,作夾紙膏,治臁瘡甚效。若有腐,以枯礬(六錢),樟腦(四錢),研末摻上,後用膏蓋平薄,二日一換,熱甚者。加摻熟石膏末更良。

白話文:

外科第十五

  1. 將一碗棉花子炒脆磨成粉末,清洗患處後,將藥粉填滿傷口,用油紙包緊,三天換藥一次,兩次即可痊癒。

  2. 先用甘草水清洗患處並擦乾,然後將水漂洗乾淨的三錢石青,與二分的麝香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敷於患處。包紮過夜,即可收斂傷口、促進肉芽生長。

  3. 取一百片梨葉,加入二兩鮮豬油拌勻後,放入鍋中炒熱,再加入二兩白蠟和二兩鹽拌勻,注意不要將梨葉炒爛,待冷卻後敷貼。此法尤其適用於治療女性裙邊的瘡瘍。

  4. 將一兩川椒研磨成粉末過篩,再將八兩松香用米醋和蔥汁煮透,與二兩黃丹、二兩五錢枯礬、七錢五分輕粉混合研磨。先用豬油湯清洗患處,再用菜油調藥塗抹或乾粉直接敷用,此藥膏兼治黃水瘡,也稱為玉紅膏。

  5. 取二十六莖黃芽蔥和二十四兩麻油。先將麻油熬熟,放入蔥莖煎至枯萎後取出,依次煎完三十六莖蔥,過濾後再煎,直至油滴入水中能凝結成珠,再加入十二兩炒熟的杭粉收膏,去除火氣後攤開敷貼。

  6. 取四兩真菜油,加入三枚帶鬚的蔥白和十四粒川椒,熬至蔥白枯萎後去除渣滓,再加入二錢黃蠟和二錢白蠟熔化,離火後待其沸騰穩定,加入三錢雄黃,迅速攪拌均勻。倒入碗中,置於陰涼處去除火毒,一夜後使用。使用時,先用五六分生礬用滾水泡成一碗水,清洗傷口至乾淨,再將藥膏塗抹於患處,厚度如錢幣般,蓋上油紙,再在外層加蓋揉軟的粗紙,用絹帛綁紮。每日清洗一次,重新塗藥並綁紮,數日即可痊癒。此藥膏名為二蠟膏。即使傷口癒合,四周仍可能有許多水泡並伴有劇烈瘙癢,切勿抓撓,以免傷口再次潰爛。因此,即使傷口癒合,仍需繼續清洗塗藥,並將藥膏塗抹在水泡內,持續三五天,即可痊癒且不留瘙癢。

  7. 取豬板油(去膜)、蔥白(各一兩)和潮腦(五錢),搗爛成泥。先用防風、甘草、金銀花煎湯清洗患處,擦乾後厚敷藥膏,用薄油紙包裹,再用棉花紮緊,每日換藥兩次,避免風吹,忌食發物,數日即可痊癒。此藥膏兼治杖瘡及跌打損傷。

  8. 對於久治不癒的傷口,可用乳香、沒藥、象皮(各五錢)、鉛粉、蜜陀僧(各二兩)、輕粉(四兩)研磨成細末,分別包裝好。先用一斤真桐油滾沸後去沫澄清,加入蜜陀僧粉末攪拌均勻後取出,再加入二兩黃蠟和五錢白蠟熔化,待油溫稍降後,再加入其餘五味藥材,攪拌三百餘次,用瓦器保存。使用時,根據傷口大小製作藥餅敷貼。初次敷貼時,傷口中的毒水會流出,藥膏會變黑,需更換新的藥餅。此藥膏名為白玉膏。

  9. 取四錢白柏油、八錢黃蠟、八錢菜油、五錢去殼研磨的大楓子、二錢番木鱉、三錢黃連、三錢黃柏一同煎煮去渣,再加入研磨好的三錢枯礬、三錢輕粉和五分蜜陀僧拌勻,待其凝固。根據傷口大小製作藥餅,先用濃茶清洗傷口,再將藥餅在上面扎十幾個小孔後敷貼,包紮方法與前述相同,每日換藥。此藥膏名為長肌膏,兼治多年久不癒的爛瘡。

  10. 取四兩制甘石、六錢甘草、六錢膽礬、五錢輕粉、四分冰片、四分麝香,將六味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於治療新舊臁瘡、血風瘡、抓傷不癒、釘鞋草履打傷等症狀,可用麻油調和塗抹或乾粉直接敷用。

  11. 取二兩黃蠟、一兩生礬、一兩研磨好的銅青,與五兩菜油煎沸,加入黃蠟使其熔化,離火後逐漸加入研磨好的生礬和銅青,攪拌均勻,製成夾紙膏,治療臁瘡效果甚佳。若傷口潰爛,可用六錢枯礬和四錢樟腦研磨成粉末敷於患處,再用膏藥覆蓋,二日換藥一次,傷口熱痛者可加入熟石膏粉末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