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雞鳴錄》~ 外科第十五 (13)

回本書目錄

外科第十五 (13)

1. 外科第十五

銅青(二錢),黃丹,白蠟(各一錢),樟腦(八分),冰片(五釐),五味研末,用生豬油搗作膏,夾紙貼臁瘡大妙。

巴豆(杵),蓖麻仁(各十二兩),蝦蟆(五隻各衝入發一團)三味,用麻油(五斤)浸三日,再取活鯽魚十尾入油內,同煎至枯去渣,熬至滴水成珠,待溫收入鉛丹四十兩攪,入乳香末五錢成膏,夾油紙針孔攤貼。臁瘡久不合口,一日一換,貼時先以臭梧桐煎濃湯,洗淨患處,此方最奇,用之極效。

沿皮蛀,蜜陀僧,樟腦等分,二味研末,麻油調塗。

白煤,枯礬,黃丹,煙膏等分,四味研末,桐油和敷。

腳背瘡,舊草鞋去泥,燒灰敷,乾者菜油和塗。

治爛至脛者,多年屋上舊瓦,刮取瓦屑,研細,菜油調搽。

腳背腫塊疼痛,舊麥稈涼帽水煎頻洗。

鹽滷頻洗即愈,或冷或熱,酌宜而用,兼治諸腳疾。若無病男婦,終身用之,則一生無腳患。

腳跟擦傷或膝腿磕破久爛,野雞腳(雌雄成對者)瓦上煅研細末,瓷瓶收之,敷上即痂。

腳䏖(腳底紅腫也),大蒜杵爛敷一宿,即消。

癢極者,醋浸枇杷葉貼敷。

溺缸中頻浸之最良,按鹽滷亦可浸也。

腳蛀,鉛粉,白螺殼(各八錢),雄黃(五錢),象皮(酒炙),輕粉(制),松香(制各二錢),甘石(制四錢),膽櫱(二錢),冰片(二分),九味為末摻。

爐甘石(六錢),象皮,龍骨(各三錢),冰片(一錢),輕粉(三分),升藥底(少許),共研細摻。

烏柏葉貼之。

凍瘃,立冬日,用蒜杆,煎濃湯浸洗,每年用之,永無此患,並不畏冷。患於手者,亦可預洗,以杜絕也。太和張遜侯司馬敷。

腳上冷疔(初起紫疱,疼痛徹骨,漸腐爛深孔,紫黑血水腫穢,日久不愈),黑鉛四兩,以鐵杓熔化,傾水內,再熔再傾,如此百遍,以鉛盡為度,去水取澄下者三錢。松脂(一錢),黃丹(水飛炒),輕粉(各五分),麝香(一分)共研,先用蔥湯洗淨患處,以麻油和塗瘡口,油紙蓋之。

腳椏臭瘡,黃蠟(一錢),熟雞子黃(一枚),同熬油搽,兼治寒濕瘡。

雞眼肉刺,枯礬,黃丹,朴硝等分為末搽,次日濯之,數次即愈。

蓖麻仁研極細末搽之。二三時刺出,痛立止。

白話文:

外科第十五

用銅青二錢、黃丹一錢、白蠟一錢、樟腦八分、冰片五釐,研磨成粉末,再用生豬油調製成膏狀,夾在紙上貼敷臁瘡,效果極佳。

治療久治不愈的臁瘡,可用巴豆、蓖麻仁各十二兩,以及五隻蟾蜍(每隻蟾蜍搗碎成一團),浸泡在五斤麻油中三日。然後加入十尾活鯽魚一起煎煮,直到魚煎至枯乾,渣滓去除,油熬至滴水成珠。待油溫涼後,加入四十兩鉛丹和五錢乳香粉末攪拌成膏,用油紙攤開,針孔大小的膏藥貼敷。每日換藥一次,貼藥前先用臭梧桐煎煮濃湯清洗患處。此方效果奇特,療效顯著。

治療沿皮蛀蝕的傷口,可用等量的蜜陀僧和樟腦研磨成粉,再用麻油調和塗抹。

治療其他瘡瘍,可用等量的白煤、枯礬、黃丹、煙膏研磨成粉,再用桐油調和敷用。

治療腳背瘡,可用舊草鞋燒成的灰敷在患處,乾燥時再用菜油調和塗抹。

治療潰爛至小腿的傷口,可用多年屋頂上舊瓦刮下的瓦屑研磨成細粉,再用菜油調和塗搽。

治療腳背腫塊疼痛,可用舊麥稈涼帽水煎煮後頻頻清洗患處。 用鹽滷頻頻清洗也能痊癒,冷熱水皆可,視情況而定使用,此法也可治療其他腳部疾病。 若無病痛,男女老少終身使用此法,則一生無腳患。

治療腳跟擦傷或膝腿磕破久爛不愈的傷口,可用雌雄野雞腳各一隻,放在瓦片上煅燒,研磨成細粉,收在瓷瓶中備用,敷於患處即可結痂。

治療腳底紅腫(腳䏖),可用大蒜搗爛敷在患處一夜,即可消腫。

如果奇癢難忍,可用醋浸泡過的枇杷葉貼敷。經常浸泡在尿液中效果最佳,用鹽滷浸泡也有效。

治療腳部潰爛,可用鉛粉、白螺殼各八錢,雄黃五錢,酒炙過的象皮,制過的輕粉,制過的松香各二錢,制過的甘石四錢,膽礬二錢,冰片二分,將九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合使用。

也可選用爐甘石六錢,象皮、龍骨各三錢,冰片一錢,輕粉三分,升藥底少許,研磨成細粉混合使用。

也可以用烏桕葉貼敷。

治療凍瘡,立冬那天,用蒜杆煎煮濃湯浸洗患處,每年如此,便可永不患凍瘡,也不再畏懼寒冷。手部患凍瘡者,也可預先浸洗,以預防之。太和張遜侯司馬敷。

治療腳上冷疔(初期為紫紅色水泡,疼痛徹骨,逐漸腐爛成深孔,流出紫黑色血水,腫脹污穢,久治不愈),可用黑鉛四兩,用鐵勺熔化,倒入水中,再熔化再倒入水中,如此重複一百遍,直到黑鉛用盡為止,取出沉澱物三錢。再將松脂一錢、水飛炒過的黃丹五分、輕粉五分、麝香一分研磨混合,先用蔥湯清洗患處,再用麻油調和塗抹瘡口,蓋上油紙。

治療腳趾間臭瘡,可用黃蠟一錢和一個熟雞蛋黃熬製成油膏塗抹,此法也可治療寒濕瘡。

治療雞眼和肉刺,可用等量的枯礬、黃丹、朴硝研磨成粉末塗抹,次日清洗,如此數次即可痊癒。 也可將蓖麻仁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塗抹,一兩個小時後即可將肉刺挑出,疼痛立即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