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錄》~ 兒科第二 (1)
兒科第二 (1)
1. 兒科第二
初生不啼,鮮石菖蒲杵汁,灌入口即生。
初生溺閉,蕓薹(即油菜一株),蔥管(五寸),煎湯熏洗。
胎毒鵝白痰盛,鬱金(皂莢水煮乾,焙切),綠豆粉(各五錢),炙甘草,馬牙硝(各一錢),共研細。以生地汁,對蜜煎成膏和丸,用時磨濃汁,鵝翎掃入口內,方名黃地膏。
白礬,硃砂(各二錢五分),牙硝(五錢),共研極細,先拭淨口,每二分半,水調塗口舌上,名保命散。
臍受風濕臭水時流,枯礬(六錢),牡蠣(煅,三錢),海螵蛸,白螺殼(各二錢),白芷(一錢五分),冰片(一分),為末摻之。半日後,用熱水絞乾布拭去,再摻二日。
斷臍後外傷風濕唇青口撮多啼不乳口出白沫,全蠍(二十一個,去頭尾,酒塗炙研),麝香(少許,另研),和勻,每一分金銀花湯,或麥冬湯調服,名宣風散。
噤口撮口臍風,蜈蚣(一條,酒炙),蠍梢(四條),殭蠶(七條),瞿麥(五分),共研細,以一字吹鼻中取嚏,啼哭可治,仍用薄荷湯,調一字(二分半也)服。名益黃散。
汪謝城曰:古人所云一錢,錢者量也。以錢一文,取藥末堆滿錢上為一錢,錢半之為半錢,錢又半之為一字,蓋錢文有四字,故以四分之一,為一字也。今人所云十分為一錢,十錢為一兩者也,每一錢為二銖四累與一錢錢大異,此乃以二分半釋一字,是衡量不分矣。
生地,生薑,蔥白,萊菔子,田螺肉,杵爛,塗臍四圍一指厚,抱住泄屁即瘥,名五通膏。
臍瘡不瘥風傳經絡欲變癇證,黃連(二錢五分),胡粉,龍骨(煅,各一錢),各另研,再合研,每少許敷臍中,名金黃散。
諸驚,辰砂(三錢),蓬砂,牙硝(各一錢五分),明粉(二錢),全蠍,珍珠末(各一錢),麝香(二分半),共研細末,和棗肉杵,自然成膏。每一豆許,金銀花薄荷湯下。潮熱,甘草湯下,月內嬰兒,乳汁調塗奶上,令吮下,名辰砂膏。
天竹黃,飛辰砂(各一錢五分),雄黃(一錢),牛黃(四分),真珠,麝(各三分),冰片(二分),制巴豆霜(四十九粒),八味研細,用鉤藤鉤(一兩),糯米(一撮),煎湯共丸,如綠豆大密儲,每一丸,鮮竹葉湯調下。
附制巴豆霜法,取新川巴豆四十九粒,同生南星,生半夏(各一兩),用水煮,至南星、半夏極爛,取出巴豆,以大棗七枚去核,將巴豆包入棗內,外以陳酒調麵糊厚,放飯上蒸三次,去面棗,將巴豆研,去油作霜。
痰熱痙厥(俗名急驚風),生石膏(十兩,研細),辰砂末(五錢),研勻。三歲內者服一錢,七歲內者錢半,十二歲內者二錢,十六歲內者二錢五分。大人痰厥類中風者,三五錢,均用生白蜜調下,一服即安。
白話文:
兒科第二
初生嬰兒不哭:將新鮮的石菖蒲搗爛取汁,灌入嬰兒口中,即可使其啼哭。
初生嬰兒小便不通:將一株油菜(即蕓薹)和五寸長的蔥管一起煎湯,用熱湯的蒸氣熏洗嬰兒的下體。
嬰兒胎毒導致鵝口瘡、痰多:將鬱金(用皂莢水煮過後曬乾,切片)、綠豆粉(各五錢),炙甘草、馬牙硝(各一錢)一起研磨成細末。再用生地汁和蜂蜜一起煎煮成膏狀,然後搓成丸子。使用時,磨成濃汁,用鵝毛輕掃入口內,此方名為黃地膏。
治療鵝口瘡:將白礬、朱砂(各二錢五分),牙硝(五錢)一起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先擦拭乾淨嬰兒的口腔,然後每次取二分半的藥粉,用水調勻塗抹在嬰兒的口舌上,此方名為保命散。
嬰兒臍帶受風濕感染,流出臭水:將枯礬(六錢),煅牡蠣(三錢),海螵蛸、白螺殼(各二錢),白芷(一錢五分),冰片(一分)研成粉末,撒在臍帶處。半日後,用熱水擰乾的布擦拭乾淨,再撒藥粉,連用兩天。
嬰兒斷臍後,因外感風濕,出現嘴唇青紫、口唇緊縮、哭鬧不止、不吃奶、口吐白沫:將全蠍(二十一個,去除頭尾,用酒塗抹後烤炙,再研成粉末)、麝香(少許,另研成粉末)混合均勻,每次取一分,用金銀花湯或麥冬湯調服,此方名為宣風散。
嬰兒口噤、口唇緊縮、臍風:將蜈蚣(一條,用酒炙烤)、蠍尾(四條)、殭蠶(七條)、瞿麥(五分)一起研磨成細末,取少量吹入鼻中,使嬰兒打噴嚏,哭出來即可治癒,然後再用薄荷湯調二分半藥粉服用,此方名為益黃散。
汪謝城說:古人所說的「一錢」,指的是一種計量單位。用一枚銅錢,把藥末堆滿錢幣表面算作一錢,一半的量算作半錢,一半的一半算作一字。因為錢幣上有四個字,所以用四分之一作為一字。現在人們說的十分為一錢,十錢為一兩,每一錢等於二銖四累與古時一錢的大小相差甚遠。這裡用二分半來解釋一字,是衡量單位不清楚的緣故。
嬰兒臍帶周圍皮膚紅腫:將生地、生薑、蔥白、萊菔子、田螺肉搗爛,塗在臍帶周圍一指厚,抱住嬰兒,如果放屁就表示病好了,此方名為五通膏。
臍瘡不癒合,風邪傳入經絡,有轉變成癲癇的可能:將黃連(二錢五分),胡粉、煅龍骨(各一錢)分別研磨成粉末,然後混合一起研磨。每次取少量敷在臍部,此方名為金黃散。
嬰兒驚嚇:將辰砂(三錢),蓬砂、牙硝(各一錢五分),明粉(二錢),全蠍、珍珠末(各一錢),麝香(二分半)一起研磨成細末,再和棗泥一起搗成膏狀。每次取如豆子大小的量,用金銀花薄荷湯送服。發燒時,用甘草湯送服。月子裡的嬰兒,用乳汁調開塗在乳頭上,讓嬰兒吮吸,此方名為辰砂膏。
治療驚風:將天竹黃、飛辰砂(各一錢五分),雄黃(一錢),牛黃(四分),珍珠、麝香(各三分),冰片(二分),制巴豆霜(四十九粒),八味藥材研磨成細末。再用鉤藤鉤(一兩),糯米(一撮)煎湯,將藥粉搓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子,用蜂蜜儲存。每次取一丸,用新鮮竹葉湯送服。
附:制巴豆霜的方法:取新鮮的川巴豆四十九粒,與生南星、生半夏(各一兩)用水煮,煮至南星、半夏極爛,取出巴豆,用七枚去核的大棗將巴豆包在裡面,外用陳酒調和麵糊厚厚地裹住,放在飯上蒸三次。去除麵和棗,將巴豆研磨,去除油脂做成霜。
痰熱引起的痙攣(俗稱急驚風):將生石膏(十兩,研成細末),辰砂末(五錢)研磨均勻。三歲以內的嬰兒服用一錢,七歲以內的服用一錢半,十二歲以內的服用二錢,十六歲以內的服用二錢五分。成人痰厥類似中風者,服用三到五錢。都用生蜂蜜調服,一服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