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雞鳴錄》~ 兒科第二 (2)

回本書目錄

兒科第二 (2)

1. 兒科第二

杜驚稀痘,生川大黃,生粉甘草(各三分),辰砂(一分),共研細,以赤沙糖(一錢),開水調烊,入藥末,再調勻。凡小兒落地後一周,特用茶匙,徐徐勻作兩日內隔水頓溫灌下,永杜驚風之患,日後出痘必稀。若未服此,至五七日之間,已動驚風,用此一服即愈。

稀痘,橄欖核(拭淨打碎),連仁曬乾研細,用瓶收起,每逢水閉日,將末挑二三茶匙,加糖霜少許,開水調服,至多次,痘可不出,即出亦稀,並治魚骨鯁喉。

痘出珠內,麥冬(一兩五錢),杵爛如泥,如干加無根水數滴成餅,左目貼右足心,右目貼左足心,其痘自落。

痘瘡倒陷毒甚便血昏睡,孵退雞卵殼(去膜),新瓦焙研,熟湯調服五分。月內嬰兒,酒調抹唇上,並塗胸背,及風池穴更妙。穴在胸萎骨下軟處,左右皆是,救急便方,活人無算。

痘疔,凡痘中數粒不起,變黑而痛者,痘疔也。或緊黑而大,或黑壞而臭,或中有黑線,此十死八九之證。急用豌豆(俗名寒豆,豆圓如珠,其味甜,熟於孟夏,四十九粒,煅存性),真珠(一分,入豆腐內煮過),頭髮灰(三分),各研細末,先以簪挑破疔,咂去惡血,點藥少許,即時變為紅色,名四聖丹。

胎瘡滿頭,水邊烏桕樹根,曬燥研末,入雄黃少許,生麻油調塗。

胎癲,明礬,松香(各五錢),蔥白(七莖),飯鍋上蒸熟,待冷研細,加東丹(三錢),冰片(三分),研勻,麻油調敷。

松香(二兩),黃丹(一兩),無名異(炒,二錢),鉛丹(炒,一錢),輕粉(炒,三錢),五味研細和勻,入原株蔥管內,蔥尖之口,用線扎,入鍋水煮熟,去水。曬乾去蔥,再研細,鳳凰油或麻油調塗。

土朱(二兩),乳香(炙),甘草,沒藥,川連,牛黃(各一錢),六味研細。每五分,金銀花湯調服,治一切惡痏脂水淋漓,沿及遍體,乍癢乍疼,外用制甘石研細,濃煎川連調搽即愈。

胎剝,兩大腿近小腹處生瘡,若皮脫開近小腹則不救,此名胎剝。先用豬膽汁抹之,再用黃柏炙研敷,或加伏龍肝末等分,唾濕患處摻之。

濕瘡疳癬,黃連,黃柏(各五錢),黃丹(水飛一兩),輕粉(一錢),麝香(二分半),研勻。洗淨患處,摻之。名金華散。

走馬牙疳,蛔蟲瓦上焙乾,研極細,加青黛、冰片各少許,研勻吹之。

屋楞上干貓屎(以硬白結燥者佳),研細末。每一錢加冰片一分,研勻童便調敷。

蛇床子(炒黑),黃丹,地龍(炒黑,各五錢),青礬(煅,一分),共研細,揩牙齦上,日三次,名紫金散。

口舌生瘡,薄荷葉,荊芥穗(各五錢),青黛,明粉,蓬砂(各二錢五分),百藥煎,甘草(各三錢),研細,每二分半至五分點舌上,令自化,或新水入蜜調點舌上,亦治大人,名綠袍散。

白話文:

兒科第二

預防驚風及痘疹稀疏: 新生兒出生後一週內,將生川大黃、生粉甘草(各三分)、辰砂(一分)研磨成細粉,用赤沙糖(一錢)加開水調勻後,加入藥粉拌勻。用茶匙慢慢地分兩天,隔水溫熱後灌服,可以預防驚風,日後出痘疹也會較稀疏。如果沒有服用此藥,到五到七天出現驚風,服用此藥即可痊癒。

使痘疹稀疏: 將橄欖核洗淨、打碎、曬乾研磨成細粉,裝入瓶中保存。遇到陰天(水閉日),取二三茶匙藥粉,加少量糖霜,用開水調服,多次服用後,痘疹可以不出,即使出了也較稀疏,此方也治魚骨卡喉。

痘疹長在眼珠內: 將麥冬(一兩五錢)搗爛成泥,如果太乾可加幾滴無根水調成餅狀,左眼長痘貼右腳心,右眼長痘貼左腳心,痘疹就會自行脫落。

痘瘡內陷,毒性很重,伴隨便血、昏睡: 將孵化後去膜的雞蛋殼用新瓦焙乾研磨,用溫開水調服五分。如果是月內嬰兒,可用酒調勻後塗抹在嘴唇上,並塗抹在胸背部,塗抹在風池穴效果更佳。(風池穴位於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後緣,與乳突的後下方。)這是急救良方,救活無數人。

痘疔: 痘疹中個別痘子不發,變黑且疼痛的,就是痘疔。痘疔可能又黑又大,或潰爛發臭,或中間有黑線,這是十死八九的症狀。需緊急使用豌豆(俗稱寒豆,豆子圓如珠,味甜,成熟於孟夏,需用四十九粒,煅燒至存性)、真珠(一分,放入豆腐中煮過)、頭髮灰(三分),研磨成細粉。先用簪子挑破痘疔,吸出惡血,再點少許藥粉,痘疔就會立刻變紅,此藥名為四聖丹。

胎瘡滿頭: 將水邊烏桕樹根曬乾研磨成粉,加入少量雄黃,用生麻油調勻後塗抹。

胎癲: 將明礬、松香(各五錢)、蔥白(七莖)放在飯鍋上蒸熟,待冷卻後研磨成細粉,加入東丹(三錢)、冰片(三分),研勻,用麻油調勻後敷患處。

另一種方法:將松香(二兩)、黃丹(一兩)、無名異(炒,二錢)、鉛丹(炒,一錢)、輕粉(炒,三錢)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放入原株蔥管內,用線紮住蔥尖,放入鍋中水煮熟後取出,曬乾去除蔥管,再研磨成細粉,用鳳凰油或麻油調勻後塗抹。

還有一種方法:將土朱(二兩)、乳香(炙)、甘草、沒藥、川連、牛黃(各一錢)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五分,用金銀花湯送服,治療各種惡瘡,脂水淋漓,遍佈全身,時癢時痛。外用制甘石研磨成細粉,用濃煎川連調勻後塗抹即可痊癒。

胎剝: 兩大腿靠近小腹處生瘡,如果皮膚脫落靠近小腹則難以治療,這叫做胎剝。先用豬膽汁塗抹,再用炙烤過的黃柏研磨後敷患處,或者加入等量的伏龍肝末,用唾液沾濕患處後敷上藥粉。

濕瘡、疳癬: 將黃連、黃柏(各五錢)、黃丹(水飛一兩)、輕粉(一錢)、麝香(二分半)研磨均勻。洗淨患處後,將藥粉撒在患處。此藥名為金華散。

走馬牙疳: 將蛔蟲放在瓦上焙乾,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少量青黛、冰片,研勻後吹入患處。

另一種方法:將屋簷上乾燥的貓屎(以堅硬、白色、乾燥者為佳)研磨成細粉,每取一錢藥粉加入冰片一分,研勻後用童尿調勻敷患處。

還有一種方法:將蛇床子(炒黑)、黃丹、地龍(炒黑,各五錢)、青礬(煅,一分)研磨成細粉,塗抹在牙齦上,每天三次。此藥名為紫金散。

口舌生瘡: 將薄荷葉、荊芥穗(各五錢)、青黛、明粉、蓬砂(各二錢五分)、百藥煎、甘草(各三錢)研磨成細粉,每次取二分半到五分,點在舌頭上,讓其自行溶化;或者用清水或蜂蜜調勻後點在舌頭上。此方也適用於成人,此藥名為綠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