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雞鳴錄》~ 外科第十五 (6)

回本書目錄

外科第十五 (6)

1. 外科第十五

禿瘡,紫蘇以麻油熬成膏。塗之。

生羊肉切大厚片,如常炙熟,乘熱遍貼,俟蟲出著羊肉上。若不盡,再作取盡,以鹽湯沐之,再用雄黃末和豬膽汁塗之。

黃豆炒黃研末,菜油和塗。

黃柏,血丹,膽礬,煙膠等分,研麻油調勻,剃頭後,敷之三四次愈,瘡濕者乾摻亦可。兼治耳內膿水等患,名四平散。

榆皮為末,米醋調敷。

吳萸研細。以陳蠟燭油烘烊調厚。剃頭後,擦敷數次愈,愈後忌食海鮮一年,犯者必發。

蟮⿸疒貢頭,照其腫之大小,用枳殼半個(去瓤)以生飛面調糊,塗在枳殼沿上,如道冠樣,戴在毒上,其毒水自能釣出。候其脫下,腫處自小,再用小些枳殼半個,如前塗覆,水漸釣干,俟其自脫,不過六七日,腫平而發茸矣。此證在頂心腫起,先白後紅,如不治愈,⿸疒貢愈多,旁添小者,如百烏朝王一般,既在頂心,不能開刀,即潰膿亦不淨,惟此方簡效無比。

肥瘡,黃牛皮燒存性研,菜油調搽。

松香,明礬(各二錢),花椒(四錢),東丹(一錢),加豬網油,共杵爛,卷在五寸真青細布內,在火上熏出油,以碗接之。去火氣,塗患處效,加輕粉一錢效更速。

皂莢燒灰,菜油調敷。

蒲桃瘡,黃柏(一兩),乳香(二錢五分),研細,槐花煎濃汁調塗。

面瘡,黃連,黃柏(炙),胡粉(炒),等分研。豬油調塗。

肺風瘡,黑脂麻(去皮),紅蓮子(水浸軟去衣不去心),每早食之。

鬢疽,陳石灰、蔥白同搗敷。

龜板煅研,桐油和敷。

腮腫,大黃末和蔥汁,調勻圍之。

上疳,(喉疳、牙疳、口瘡之類),輕粉(三分),冰片(二分),雄黃(二釐半),硃砂(七釐)共研細,先以薄荷湯漱口,吹入或敷。

生大黃(三錢),綠豆粉(二錢,炒),丁香(十粒),研勻,開水調塗兩足心。

頸癧,舊明角燈,煅存性研,菜油調塗。

制甘遂,紅芽大戟(各二兩),白芥子(八錢),麻黃(四錢),生南星,薑製半夏,殭蠶,藤黃,朴硝(各一兩六錢),以麻油一斤,先入甘遂、南星、半夏熬枯撈出,次下大戟,三下麻黃、殭蠶,四下芥子,五下藤黃,逐次熬枯撈出。六下朴硝,熬至下爆,用絹將油瀝淨,再下鍋熬滾。

徐投入炒透東丹,攪勻丹之多少,以膏之老軟酌用。夏宜稍老,冬宜稍軟膏成,乘熱傾冷水盆內,扯拔數十次,以去火毒,即可攤貼,宜厚勿薄,名消核膏。吾鄉許君辛水方也,兼治乳核流注,及各種結核,甚著奇效。許君附其方於《重訂外科正宗》,余與參校,蔣君寅昉慨付棗梨,甫刻竣,即遭兵火。

許君又云:膏之老軟,各有所宜,凡潰瘍諸證,膏勿太軟,總以貼之即黏,揭之易落為度;攤勿過厚,軟而過厚,則揭時非帶脫皮肉,即黏住皮肉。凡熱癤本可無瘢,而或生妒肉或如蟢鏡者。非黏傷其肉,即膏粱不忌也。獨消核膏,宜少軟,但令貼時勿烊塌而已,攤須極厚,蓋此膏本以代敷藥,軟而厚,則藥氣濃郁,而能深入,又其皮肉如常,無慮帶脫而黏住可洗也。

白話文:

外科第十五

禿瘡,用紫蘇和麻油熬成膏,塗抹患處。

生羊肉切成厚片,像平常一樣炙烤熟透,趁熱貼在患處,等蟲子爬到羊肉上。如果蟲子沒完全出來,就再重複一次,直到蟲子完全出來,然後用鹽水清洗,再用雄黃粉末和豬膽汁塗抹。

黃豆炒黃研磨成粉末,用菜油調和後塗抹。

黃柏、血竭、膽礬、爐甘石等分量研磨,用麻油調勻,剃掉頭髮後,敷上三四次即可痊癒。如果瘡瘍潮濕,可以先用藥粉乾燥後再敷。此方也適用於治療耳內膿水等症,名為四平散。

榆樹皮研磨成粉末,用米醋調和後敷用。

吳茱萸研磨成細粉,用陳舊的蠟燭油加熱融化後調和成厚膏,剃掉頭髮後,塗抹數次即可痊癒。痊癒後一年內忌食海鮮,否則會復發。

頭部毒瘡,根據腫脹的大小,取枳殼半個(去除瓤),用生麵粉調成糊狀,塗在枳殼的邊緣,像道士的帽子一樣戴在毒瘡上,毒水就會自行流出。待其脫落後,腫脹處會變小,再用小一些的枳殼半個,按照之前的步驟塗敷,毒水逐漸排出,待其自行脫落,一般六七天就能腫消並長出新髮。這種瘡毒長在頭頂,開始發白,之後變紅,如果不治療,瘡毒會越來越多,周圍還會長出小的瘡毒,像百鳥朝王一樣。因為長在頭頂,不能動刀,即使潰爛流膿也不乾淨,只有這個方法簡便有效。

肥瘡,將黃牛皮燒成灰燼研磨成粉,用菜油調和後塗抹。

松香、明礬(各二錢)、花椒(四錢)、血竭(一錢),加入豬網油,一起搗爛,捲在五寸長的真青細布裡,在火上熏出油,用碗盛接。去除火氣後,塗抹患處有效,加入輕粉一錢效果更佳。

皂莢燒成灰燼,用菜油調和後敷用。

蒲桃瘡,黃柏(一兩)、乳香(二錢五分),研磨成細粉,用槐花煎煮成濃汁調和後塗抹。

面瘡,黃連、黃柏(炒)、滑石粉(炒),等分量研磨,用豬油調和後塗抹。

肺風瘡,黑芝麻(去皮)、紅蓮子(水浸泡軟後去皮,不去心),每天早晨食用。

鬢疽,陳舊石灰、蔥白一起搗碎後敷用。

龜板煅燒研磨成粉,用桐油調和後敷用。

腮腫,大黃粉末和蔥汁調勻後圍在患處。

上疳(喉疳、牙疳、口瘡等),輕粉(三分)、冰片(二分)、雄黃(二釐半)、硃砂(七釐)一起研磨成細粉,先用薄荷水漱口,然後吹入或敷在患處。

生大黃(三錢)、綠豆粉(二錢,炒)、丁香(十粒),研磨均勻,用開水調和後塗抹在雙足心。

頸癧,舊的明角燈,煅燒成灰燼研磨成粉,用菜油調和後塗抹。

制甘遂、紅芽大戟(各二兩)、白芥子(八錢)、麻黃(四錢)、生南星、薑製半夏、殭蠶、藤黃、朴硝(各一兩六錢),用麻油一斤,先放入甘遂、南星、半夏熬至乾燥撈出,然後放入大戟,再放入麻黃、殭蠶,然後放入芥子,最後放入藤黃,每次都熬至乾燥撈出。最後放入朴硝,熬至下爆,用絹布過濾淨油,再下鍋熬滾。

徐徐加入炒透的血竭,攪拌均勻,根據血竭的多少調整膏藥的軟硬程度。夏天宜稍硬,冬天宜稍軟。膏藥製成後,趁熱倒入冷水盆中,拉扯數十次,去除火毒,即可攤開貼敷,宜厚不宜薄,名為消核膏。這是吾鄉許君辛水方,也可用於治療乳核、流注以及各種結核,效果奇佳。許君將此方附在其《重訂外科正宗》一書中,我和蔣君寅昉校對後,由蔣君付梓刊印,但剛印完畢就遭遇兵火。

許君又說:膏藥的軟硬,各有適用之處,凡潰瘍等症,膏藥不宜太軟,總之,貼上後能黏住,揭下時容易揭落即可;攤敷時不宜太厚,太軟太厚,揭下時不是帶下皮肉,就是黏住皮肉。凡熱瘡本可無疤,但有時會生出增生肉或像蟢鏡一樣的疤痕,這不是因為膏藥黏傷了肉,就是因為飲食不忌。唯有消核膏,宜稍軟,只要貼上時不融化塌陷即可,攤敷時必須很厚,因為此膏本是代替敷藥,軟而厚,則藥力濃厚,能夠深入,而且皮肉如常,不必擔心帶下或黏住,可以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