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錄》~ 反胃及痛噎隔第六 (1)
反胃及痛噎隔第六 (1)
1. 反胃及痛噎隔第六
翻胃,大甜梨,以銀簪搠孔,插入丁香十五枚,箬包好火煨熟,去丁香,日啖一枚。
文蛤(煅,二兩),白玉蘭,二賢散(各一兩),生大黃(六錢),紫玫瑰(五錢),沉香(三錢),共研細,每一錢八分,淡薑湯調下,兼治肝鬱氣逆,胃氣不和,食少痰多,時欲嘔惡。
附二賢散方。橘紅(一斤),甘草(四兩),青鹽(五錢),水煮爛,曬乾研末。
附開胃止吐法。錢塘陳雲柯中丞口傳。凡病久飲食不沾,諸藥不受者,仙製半夏,陳皮(各四兩),用砂鍋好水,在病榻前煎之。令病人聞其香氣,俟味盡去渣,將汁仍於病榻前熬成膏,盛入碗中,去火氣,以小匙頻挑入病人口中,即能止吐納飲,試之皆驗,此因痰阻膈中也。又野云自驗中虛嘔吐,飲食不納者,干蓮子(略敲)一二十粒,煎清湯呷之。
胃虛嘈雜吐水(脈弱神疲,不渴能食,二便如常者)生首烏肥雞食之。
胃火嘈雜吐水,黃連(薑汁炒,三分),蘇葉(二分),半夏(制),竹茹(各一錢),茯苓(錢半),厚朴(八分),煎服。火盛加梔炭一錢。
胃痛,病發時,用艾葉(十斤),揉碎在銅杓內炒。不住手以筋撥動,將鹽滷(須不攙水者)半小鐘傾入,候炒乾取出,研末,用燒酒一杯送服。候腹內作響,或降氣或吐清水即愈。但此方須現制現服,隔夜即不效,又忌見雞犬孕婦,服後戒鮮肉茶茗三日,愈後逢初二、十六日再送一服,淡鹽湯下,永不再發。按此治積寒停飲,胃脘作痛者,其效如此;若痛時口苦或渴,小溲短熱者,乃火鬱,宜服雪羹立效,忌投此劑。凡傳單方,或效或不效者,病因不同也。
汪謝城曰:反胃胃痛,因熱者甚多,近人一概用溫燥,正與病反。
蒼朮(十兩,泔水浸,脂麻醬拌炒),茯苓,製半夏(各二兩),蒸透西洋參,蛤殼,豬苓(各二兩),葶藶(炒,一兩五錢),白芍,澤瀉(各一兩),沉香(六錢),蓬莪(酒炒,八錢),橘紅(鹽水炒,七錢),鬱金,乾薑(泡,各五錢),公丁香,小川連(各三錢),十六味研細,竹瀝二分,薑汁一分泛丸,綠豆大,名觸飲丸。蓋脘痛因胃寒蓄飲者多,凡飲食畏冷,惡甜吞酸吐水,心下時痛,此方主之。
製半夏,蒼朮(蜜炙,各二兩),杏仁霜(炒),蔞仁霜(炒),烏梅肉(炒),五靈脂(炒,各一兩),乾薑(泡),甘草,木香,青皮,乳香(炙,各五錢),沉香,丁香,沒藥(炙,各三錢),十四味,研末蜜丸,每重一錢,辰砂為衣。以二丸淡姜皮湯服,治胃脘痛之兼蟲注血瘀者。
蒼朮(脂麻制,二錢),蛤殼(煅,三錢),西洋參(制),川連,茯苓,製半夏,製大黃(各一錢),甜葶藶,乾薑(泡炒焦,各五分),丁香(三分),十味為末,水泛丸,如綠豆大,治脘痛之有痰囊者歷驗。
白話文:
反胃及痛噎隔第六
「翻胃」這種情況,可以選用大甜梨,用銀簪在梨子上戳幾個洞,然後在洞裡塞入十五枚丁香,再用箬葉包好,用火煨熟。去掉丁香後,每天吃一個梨。
另外,也可以用煅燒過的文蛤二兩、白玉蘭一兩、二賢散一兩、生大黃六錢、紫玫瑰五錢、沉香三錢,一起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八分,用淡薑湯調服。這個方子同時能治療肝氣鬱結、氣機上逆、胃氣不和、食慾不佳、痰多、時常想嘔吐等症狀。
這裡附上二賢散的配方:橘紅一斤、甘草四兩、青鹽五錢,用水煮爛後曬乾,再研磨成粉末。
再附上一個開胃止吐的方法,是錢塘陳雲柯中丞口述的。如果久病導致吃不下東西,吃藥也沒有效果,可以用製半夏和陳皮各四兩,用砂鍋和好水在病人床前煎煮。讓病人聞其香氣,等藥味煎盡後,去掉藥渣,將藥汁在病床前熬成膏狀,盛入碗中,放涼後用小匙頻繁挑起餵給病人吃,就能止吐並開始進食,多次嘗試都有效。這是因為痰阻礙了膈膜。還有一個民間驗方,可以治療因中虛引起的嘔吐,吃不下東西的情況。用稍微敲碎的乾蓮子一二十粒,煎成清湯喝下。
胃虛引起的胃部不適、吐清水(脈搏虛弱、精神疲憊、不口渴但能吃東西、大小便正常),可以吃用生首烏餵養的肥雞來調理。
因胃火引起的胃部不適、吐清水,可以用黃連(用薑汁炒過)三分、蘇葉二分、製半夏、竹茹各一錢、茯苓一錢半、厚朴八分,煎煮後服用。如果火氣旺盛,可以加入梔炭一錢。
胃痛,在發病時,可以用艾葉十斤,揉碎後在銅勺內翻炒。不停用筷子攪動,將不加水的鹽滷半小鐘倒入,等到炒乾後取出,研磨成粉末,用一杯燒酒送服。等腹內有聲音響動,或者排氣、吐清水後,就會好轉。但這個方子必須現做現服,隔夜就沒有效果了。服用期間不能見到雞、狗和孕婦,服藥後三天內不能吃肉、喝茶。痊癒後,在每月初二、十六再服用一次,用淡鹽湯送服,就能永不再犯。這個方子是治療因積寒停飲導致的胃脘疼痛,效果很好。如果疼痛時口苦、口渴、小便短少發熱,那就是火氣鬱結,應該服用雪羹就能見效,不要用這個方子。凡是流傳的單方,效果可能好也可能不好,是因為病因不同。
汪謝城說:反胃胃痛,因為熱引起的很多,現在的人都一概用溫燥的藥,正好和病因相反。
可以用蒼朮(十兩,用泔水浸泡後,用芝麻醬拌炒)、茯苓、製半夏(各二兩),蒸透的西洋參、蛤殼、豬苓(各二兩)、葶藶(炒過,一兩五錢)、白芍、澤瀉(各一兩)、沉香(六錢)、蓬莪(用酒炒過,八錢)、橘紅(用鹽水炒過,七錢)、鬱金、乾薑(泡過,各五錢)、公丁香、小川連(各三錢),這十六味藥研磨成細粉。再用竹瀝二分、薑汁一分,把藥粉調成藥丸,像綠豆大小,稱為觸飲丸。因為胃脘痛多是因胃寒和水飲停滯,凡是飲食怕冷、喜歡甜食、吞酸、吐水、心口時常疼痛,這個方子就很適合。
另外,可以用製半夏、蒼朮(用蜜炙過,各二兩)、杏仁霜(炒過)、蔞仁霜(炒過)、烏梅肉(炒過)、五靈脂(炒過,各一兩)、乾薑(泡過)、甘草、木香、青皮、乳香(炙過,各五錢)、沉香、丁香、沒藥(炙過,各三錢),這十四味藥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藥丸,每個重一錢,用辰砂作為藥丸的外衣。每次用淡薑皮湯服用二丸,可以治療胃脘疼痛同時伴有蟲症血瘀的情況。
還可以選用蒼朮(用芝麻製過,二錢)、蛤殼(煅燒過,三錢)、西洋參(製過)、川連、茯苓、製半夏、製大黃(各一錢)、甜葶藶、乾薑(泡過後炒焦,各五分)、丁香(三分),這十味藥研磨成粉末,用水調製成藥丸,像綠豆大小。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胃脘疼痛且有痰囊的情況,多次驗證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