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錄》~ 外科第十五 (2)
外科第十五 (2)
1. 外科第十五
真珠,牛黃,乳香(炙),沒藥(炙),飛辰砂,蓬砂,葶藶(炒),雄黃(各一錢),血竭,沉香,冰片(各五分),熊膽,麝香(各三分),十三味研極細,人乳丸,每重一分,銀箔為衣,名珠黃紫香丸,可代靈寶香紅丸之用。汪曰:定痛與靈寶香紅丸同。
陳茶葉,炙甲片,當歸,綿茵陳,兒茶(各五錢),五味,水酒各半煎。上身加川芎,下身加牛膝。溫服。治一切腫毒,睡一寣即消。名一寣全消散。
西牛黃,梅片(各四錢),熊膽,蓬砂,蟾酥,乳香(去油,各五錢),當門子,血珀,真珠(各六錢),劈砂,腰黃(各一兩二錢),千金霜,山慈菇,文蛤(各一兩三錢),紅芽大戟(一兩六錢),十五味,各研極細,燒酒量化,蟾酥杵丸,每重四分,治無名腫毒,一切疔疽皆效,及疔毒走黃,垂危可救,名梅花點舌丹。
無名腫毒,鵝毛一把,銅鍋炒焦研,豆腐衣包一錢,酒吞下,內消極效。
芙蓉葉、赤小豆共搗末,雞子清和塗。
青黛,黃柏(各一兩),藤黃(五錢),共研,醋和塗,名一筆消。
腫毒痛極,山藥(一兩),大黃,白糖霜(各四錢),研細敷。
焮腫木硬,乳香,蟾酥(各一錢),研勻,人乳和如泥,瓷盒收藏,用時以津調些少,貼腫處,膏藥貼之即消,即發亦輕。
癰瘍屬陽,白芨,薑黃,銅綠,南星,甲片(土炒),樟腦(各四錢),輕粉,膽礬(各三錢),青黛(漂),梅片,當門子(各二錢),擇吉日靜室誠制。先將各藥研細,再研勻,瓷瓶密收,勿使泄氣。一切陽分腫毒初起,照所患腳地大小,糝膏藥貼之,數日即消,名陽毒內消膏。
疽毒屬陰,樟腦(四錢),輕粉,川烏,甲片(土炒),阿魏(瓦上炙去油),腰黃(各三錢),乳香,沒藥(皆去油),牙皂,當門子(各二錢),良薑,丁香,白胡椒,肉桂(各一錢),吉日靜室誠制,先各藥研細,再研勻,瓷瓶密收,勿使泄氣,一切陰分疽毒初起,如對口發背,瘰癧乳癬便毒之不紅腫焮熱者,照腳地之大小,摻。膏貼之。如患處已有膿亦可貼,名陰毒內消膏。
癰瘍初破,西瓜硝(一兩),雄黃,石膏(煅,各六錢),地榆(炒),蓬砂(各五錢),藜蘆(炒),烏梅肉(炒炭,各三錢),殭蠶(炒,二錢),冰片,牛黃(各一錢),十味研粉收儲,凡外瘍初破,毒未化者,四圍以圍藥圍之。將此藥用麻油調塗瘡孔,外以提膿化毒膏貼之,早晚一換。此拔毒之聖藥也?名瓜硝拔毒丹。
提膿化毒,象皮,穿山甲(各六兩),男發(洗),桃枝(切),柳枝(切),桑枝(切),槐枝(切,各四兩),生山梔(六百枚,杵),八味,用麻油(十斤)浸(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一旬)煎至枯,濾去渣,熬至滴水成珠,以炒丹鉛收之。待少溫,入後三味,淨硇砂(四兩),血竭(二兩),兒茶(一兩二錢),均研細,攪入成膏收儲,專治一切外瘍,毒未盡者。照瘡形大小,攤貼,一日二次甚效,名提膿化毒膏。凡油一斤,收丹七兩為老膏,四兩為軟膏。此方若加入收口藥熬之,可治一切瘡口不合之證。
白話文:
外科第十五
珍珠、牛黃、乳香(炙)、沒藥(炙)、朱砂、蓬砂、葶藶(炒)、雄黃(各一錢)、血竭、沉香、冰片(各五分)、熊膽、麝香(各三分),共十三味研磨至極細,製成人乳丸,每丸重一分,以銀箔包裹,名為珠黃紫香丸,可替代靈寶香紅丸使用。汪氏曰:其止痛功效與靈寶香紅丸相同。
陳茶葉、炙甲片、當歸、綿茵陳、兒茶(各五錢),加五味子,用水酒等量煎煮。上半身腫毒加川芎,下半身腫毒加牛膝。溫熱服用。治療各種腫毒,睡一覺腫痛即可消退,名為一覺全消散。
西牛黃、梅片(各四錢)、熊膽、蓬砂、蟾酥、乳香(去油,各五錢)、當門子、血珀、珍珠(各六錢)、砒霜、腰黃(各一兩二錢)、千金霜、山慈菇、文蛤(各一兩三錢)、紅芽大戟(一兩六錢),共十五味,研磨至極細,用燒酒調和,以蟾酥杵成丸劑,每丸重四分,治療無名腫毒,各種疔疽皆有效,即使疔毒化膿危及生命,亦可救治,名為梅花點舌丹。
無名腫毒:取鵝毛一把,用銅鍋炒焦後研磨成粉,用豆腐皮包裹一錢,酒送服,內服效果極佳。
芙蓉葉、赤小豆搗碎成末,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敷。
青黛、黃柏(各一兩)、藤黃(五錢),研磨後用醋調和塗敷,名為一筆消。
腫毒疼痛劇烈:山藥(一兩)、大黃、白糖霜(各四錢),研磨後敷貼。
腫脹堅硬:乳香、蟾酥(各一錢),研磨均勻,加入人乳調和成泥狀,放入瓷盒保存。使用時,用唾液調和少量,敷貼腫脹處,貼上膏藥後腫痛即可消退,即使腫痛剛發作也能減輕。
癰瘍屬陽證:白芨、薑黃、銅綠、南星、甲片(土炒)、樟腦(各四錢)、輕粉、膽礬(各三錢)、青黛(漂)、梅片、當門子(各二錢),擇吉日,在安靜的室內誠心製作。先將各藥研磨至極細,再研磨均勻,放入瓷瓶密閉保存,防止藥效散失。治療一切陽性腫毒初期,根據患處大小,敷貼膏藥,數日即可消退,名為陽毒內消膏。
疽毒屬陰證:樟腦(四錢)、輕粉、川烏、甲片(土炒)、阿魏(瓦上炙去油)、腰黃(各三錢)、乳香、沒藥(皆去油)、牙皂、當門子(各二錢)、良薑、丁香、白胡椒、肉桂(各一錢),擇吉日,在安靜的室內誠心製作。先將各藥研磨至極細,再研磨均勻,放入瓷瓶密閉保存,防止藥效散失。治療一切陰性疽毒初期,例如發於口唇、背部、頸淋巴結腫大、乳腺炎、瘡毒等不紅腫熱痛的症狀,根據患處大小,敷貼膏藥。即使患處已化膿也可敷貼,名為陰毒內消膏。
癰瘍初破:西瓜霜(一兩)、雄黃、石膏(煅,各六錢)、地榆(炒)、蓬砂(各五錢)、藜蘆(炒)、烏梅肉(炒炭,各三錢)、殭蠶(炒,二錢)、冰片、牛黃(各一錢),十味研磨成粉後保存。凡外瘍初破,毒尚未化解者,在患處周圍圍繞敷藥。將此藥用麻油調和塗抹於瘡口,外用提膿化毒膏敷貼,早晚更換一次。這是拔毒的聖藥,名為瓜硝拔毒丹。
提膿化毒:象皮、穿山甲(各六兩)、人發(洗淨)、桃枝(切段)、柳枝(切段)、桑枝(切段)、槐枝(切段,各四兩)、生山梔(六百枚,搗碎),共八味,用麻油(十斤)浸泡(春季五日,夏季三日,秋季七日,冬季十日)後煎煮至枯竭,濾去渣滓,熬製至滴水成珠,加入炒丹鉛收膏。待稍涼後,加入後三味藥:淨硇砂(四兩)、血竭(二兩)、兒茶(一兩二錢),均研磨至極細,攪拌均勻製成膏藥保存,專治各種外瘍,毒素未盡者。根據瘡瘍形狀大小,攤貼,一日二次,效果甚佳,名為提膿化毒膏。凡油一斤,可收丹鉛七兩製成老膏,四兩製成軟膏。此方若加入收口藥一起熬製,可治療一切瘡口癒合不良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