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錄》~ 外科第十五 (8)
外科第十五 (8)
1. 外科第十五
白蛇纏,頸上周圍細白泡者是,白芨末柿漆調敷。
絲瓜藤杵汁搽,或以乾者煅研,菜油和塗。
天泡瘡,錦紋大黃,磨水頻搽。
鐵鏽釘醋磨汁搽,並治蟢兒瘡。
蚯蚓泥,或風菱殼煅存性研,井水調塗。
小麥炒黑為末,桐油和敷。
蓮蓬殼煅研,並水調塗。
絲瓜葉,杵汁塗。
鮮蠶豆外殼炒黑研,麻油調敷。
擔肩,生蒜切片,較患處大些,安患處,艾灸三壯。
五倍子,糯米,雞卵殼,石灰等分研摻,乾者菜油調搽。
對口,鰟鮍魚。連腸骨杵爛敷。
薑汁磨陳墨圍兩邊,以白梅肉打爛,豬膽汁和塗瘡口。
頂大肥皂一條(去子弦),婦人篦下頭垢(三錢),生山藥(三寸)同搗敷。不論初起腐爛,頻敷自愈。
芭蕉根(四兩),洗淨杵爛,熱酒沖服,渣敷患處。
大𩺀魚一尾(去鱗腸),入瓷罐內杵爛,加頭垢二三兩拌勻敷上,中留一孔,以紙貼之。一二日愈。以上二方,初起即愈。
生橄欖核,瓦上炙成性,研極細,桐油調勻,雞毛蘸刷四圍,露出頭,勿令藥干,干即再圍。
發背,凡人中熱毒,眼花頭暈,口苦舌乾,心驚背熱,四肢麻木,覺有紅暈在背者,即用槐子(五兩鮮者更佳)揀淨。銅杓內炒褐色,泥地攤去火氣,以好酒一碗,煎滾去渣服,出大汗即愈。未退,再服即消,已成者,三四服即減輕,渣杵爛敷患處,兼治魚口便毒亦效。
陳石灰,東丹,銅綠等分研細,加西牛黃一分和勻,雞子清調成膏,以舊黑傘紙攤夾,用銀鐵於傘紙上刺數眼,扎縛患處,如干易之。甚者三四次必愈。
海馬(一對),雄黃(三錢),硃砂,穿山甲(炙,各一錢),冰片,麝香(各少許),六味研細,再入水銀(一錢)研不見星收藏。凡遇危急之症,日以少許點患處,兼治疔瘡。
栝蔞(五枚,取子),乳香(棗大五枚),各研細,沙糖熬膏。每三錢溫酒下,兼治胸腹生癰。
宮粉(一兩),輕粉,銀硃,雄黃,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二分半),共研細聽用。先將好茶葉,煎濃湯洗患處,後將豶豬腰子切開摻藥五分於上,蓋患處,待藥如蒸,良久取去,一日一次,拔毒減痛,潰出穢膿,不可手擠。輕者二次愈,重者七八次愈,兼治對口,及一切癰瘍潰爛。
當歸(二兩),白芷(五錢),甘草(一兩二錢),紫草(二錢),麻油浸七日,然後入鍋煎,至藥枯,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下白蠟二兩攪勻,再入血竭(研細,四錢),待冷,再下輕粉(四錢),攪勻,待成膏,蓋好聽用。陳久愈佳,勿輕加減,兼治對口,及一切癰疽大毒,腐去瘡孔深而洞見膈膜者。
用此填塞瘡口,自能生肌長肉收口,乃外科聖藥也。名玉紅膏。
巴豆仁,白芨(切),番木鱉(切),川烏(切),草烏(切,各五錢),商陸(切片,十兩),漏蘆,鬧羊花,全歸(切),穿山甲(切),元參(切),蝦蟆皮乾(須新取收干,各二兩),蓖麻仁,白蘞(切),川大黃(切),雄鼠矢(各三兩),蒼耳子(四兩),黃牛蹄甲(敲研),豬蹄甲(敲研,各一兩),烏羊角(一對,敲研),𩺀魚(二尾,重十二兩以上者),凡二十二味,入大廣鍋內,真麻油三斤八兩,浸三日,熬至各藥焦黑,濾渣再熬沸,入飛淨血丹二十四兩,以槐柳條,不住手攪,熬至滴水成珠,息火待冷,再入上肉桂心(五錢),乳香,沒藥,上芸香(各去油),上輕粉(各四錢,此五味並研細,徐徐摻入)以銅箸攪勻,待凝冷覆地上,十餘日,拔盡火毒,凡一切癰疽疔毒,皆可用以箍膿,未成即消,已成即潰,不至大患,名巴𩺀膏。
白話文:
外科第十五
白蛇纏:頸部周圍出現細小的白色水泡,用白芨粉末與柿漆調和敷於患處。
也可將絲瓜藤搗爛取汁塗抹,或將曬乾的絲瓜藤煅燒研磨成粉,再用菜油調和塗敷。
天泡瘡:用錦紋大黃磨成水,頻頻塗抹患處。
也可將鐵鏽和醋磨成汁塗抹,此法也適用於蟢兒瘡。
蚯蚓泥,或將風菱殼煅燒至呈灰白色再研磨成粉,用井水調和後塗抹。
將小麥炒黑研磨成粉,再用桐油調和敷於患處。
將蓮蓬殼煅燒研磨成粉,用清水調和後塗抹。
將絲瓜葉搗爛取汁塗抹。
將新鮮蠶豆外殼炒黑研磨成粉,再用麻油調和敷於患處。
擔肩:取生蒜切成比患處稍大的薄片,敷在患處,用艾灸灸三壯。
將五倍子、糯米、雞蛋殼、石灰等量研磨混合,若藥膏乾燥則用菜油調和後塗抹。
對口:將鰟鮍魚連同腸骨搗爛後敷於患處。
用薑汁磨研陳墨塗抹於患處兩邊,再將白梅肉搗爛,與豬膽汁調和後塗於瘡口。
取一條大肥皂(去除皂弦),與婦人篦下來的頭垢(三錢),以及生山藥(三寸)一起搗爛敷於患處。不論是初期或已經腐爛,頻頻敷用即可痊癒。
取芭蕉根(四兩),洗淨搗爛,用熱酒沖服,藥渣敷於患處。
取一條大𩺀魚(去除鱗片和內臟),搗爛放入瓷罐中,加入頭垢二三兩拌勻後敷於患處,中間留一個小孔,用紙貼好。一兩天即可痊癒。以上兩方,初期使用即可痊癒。
將生橄欖核放在瓦片上炙烤至呈灰白色,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桐油調勻,用雞毛蘸藥液刷塗患處四周,只露出患處中心,注意不要讓藥膏乾燥,乾燥後需再次塗抹。
發背:凡是因內熱毒邪引起眼花、頭暈、口苦、舌乾、心驚、背熱、四肢麻木,並感覺背部有紅暈的人,應立即使用槐樹果實(五兩,新鮮的更好),揀淨後用銅勺炒至褐色,在泥地上攤開散去火氣,用好酒一碗煎煮,去渣服用,出大汗即可痊癒。汗未退者,可再次服用,已成膿者,服用三四次即可減輕症狀,藥渣搗爛後敷於患處,也適用於治療魚口瘡和便毒。
將陳石灰、東丹、銅綠等量研磨成細粉,加入西牛黃一分混合均勻,用雞蛋清調成膏狀,用舊黑傘紙攤開夾住藥膏,用銀針或鐵針在傘紙上扎幾個小孔,縛於患處,若藥膏乾燥則需更換。病情嚴重者,三四次即可痊癒。
將海馬(一對)、雄黃(三錢)、硃砂、穿山甲(炙,各一錢)、冰片、麝香(各少許)研磨成細粉,再加入水銀(一錢)研磨至看不見水銀顆粒,收藏備用。遇到危急情況,每日取少量點於患處,也適用於治療疔瘡。
取栝蔞(五枚,取子)、乳香(棗大五枚),研磨成細粉,用沙糖熬成膏。每次服用三錢,溫酒送服,也適用於治療胸腹生癰。
將宮粉(一兩)、輕粉、銀硃、雄黃、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二分半)研磨成細粉備用。先用濃茶水清洗患處,然後將豬腰子切開,摻入五分藥粉,蓋在患處,待藥物如同蒸煮一般,過一段時間取下,每日一次,能拔毒止痛,排出膿液,切勿用手擠壓。輕者二次痊癒,重者七八次痊癒,也適用於治療對口以及一切癰瘍潰爛。
將當歸(二兩)、白芷(五錢)、甘草(一兩二錢)、紫草(二錢)用麻油浸泡七日,然後放入鍋中煎煮,至藥材乾燥,去渣再熬,至藥液滴水成珠,加入白蠟二兩攪拌均勻,再加入研磨成細粉的血竭(四錢),待冷卻後加入輕粉(四錢)攪拌均勻,製成藥膏,蓋好備用。藥膏放置時間越久越好,切勿輕易增減藥量,也適用於治療對口以及一切癰疽大毒,以及瘡孔很深,甚至可以看到膈膜的潰瘍。
用此藥膏填塞瘡口,能使傷口長出新肉並癒合,是外科聖藥。名曰玉紅膏。
將巴豆仁、白芨(切)、番木鱉(切)、川烏(切)、草烏(切,各五錢)、商陸(切片,十兩)、漏蘆、鬧羊花、全歸(切)、穿山甲(切)、元參(切)、蝦蟆皮乾(須新鮮乾燥,各二兩)、蓖麻仁、白蘞(切)、川大黃(切)、雄鼠矢(各三兩)、蒼耳子(四兩)、黃牛蹄甲(敲碎研磨)、豬蹄甲(敲碎研磨,各一兩)、烏羊角(一對,敲碎研磨)、𩺀魚(二尾,重量十二兩以上)等二十二味藥材,放入大廣鍋中,加入真麻油三斤八兩,浸泡三日,熬煮至所有藥材焦黑,過濾藥渣再熬煮沸騰,加入飛淨血丹二十四兩,用槐柳條不停攪拌,熬煮至藥液滴水成珠,熄火待冷卻後,再加入研磨成細粉的上肉桂心(五錢)、乳香、沒藥、上芸香(各去油)、上輕粉(各四錢,這五味藥材需研磨成細粉,慢慢加入)用銅筷子攪拌均勻,待凝固冷卻後放在地上,十餘日後,即可拔除火毒。凡是一切癰疽疔毒,皆可用此藥膏箍膿,未成膿者即消,已成膿者即潰,不致產生嚴重後果。名曰巴𩺀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