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膏

SHENG MA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鬼遺》卷五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2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胃經 16%
脾經 16%
肺經 12%
大腸經 9%
心經 9%
膽經 5%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腎經 2%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升麻膏中包含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升麻的功效: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解表散寒、升陽舉陷、透疹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表證、外感發熱、頭痛身痛、麻疹不透、跌打損傷等症狀,升麻均能發揮良好的治療作用。
  2. 方劑的組成: 升麻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表證、外感發熱、頭痛身痛等症狀。而升麻的解表散寒、升陽舉陷功效恰好可以針對這些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作用,達到最佳療效。

升麻膏中包含白朮,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氣虛乏力等症狀。升麻膏主要用於治療氣虛外感,白朮可增強脾胃運化,使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提高療效。
  2. 固表止汗: 白朮兼具固表止汗之效,可收斂腠理,減少汗液分泌,緩解氣虛自汗症狀。升麻膏中升麻辛溫解表,白朮固表止汗,兩者相輔相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氣虛外感的目的。

升麻膏中添加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牡蠣性寒,可降火解毒: 升麻膏本身具升散解毒功效,而牡蠣性寒,能清熱解毒,與升麻膏的藥性相輔相成,加強其解毒效果,尤其針對熱毒壅盛之症。
  2. 牡蠣能安神定驚: 升麻膏中常加入其他安神定驚藥物,而牡蠣性平,味甘鹹,具有鎮靜安神之效,能協同其他藥物,使藥效更佳,適用於熱病神志不清、驚悸不安等症狀。

升麻膏中加入白芨,是利用其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特性。

白芨性寒,味苦甘,歸肺、肝、胃經,具有涼血止血、生肌斂瘡、消腫止痛等功效。升麻膏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劑,常用於治療外傷、創傷、燒傷、燙傷等。白芨的加入,可增強升麻膏的止血生肌作用,加速傷口癒合,並減輕疼痛。同時,白芨也能緩解升麻膏的寒性,使其更易於使用。

升麻膏中加入白蘞,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白蘞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升麻膏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白蘞的加入能協同升麻,加強清熱解毒之效,幫助患者更快地緩解症狀。
  2. 宣肺利咽,止咳化痰:白蘞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止咳化痰的功效。升麻膏中加入白蘞,可增強其宣肺止咳之效,有助於治療風熱犯肺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升麻膏為一傳統中醫方劑,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狀。其組方精妙,其中莽草的應用頗具特色。莽草性溫,味辛,歸肺、心包經,具有散風寒、解毒、止癢之功效。在升麻膏中,莽草與升麻相配,升麻能散風熱,解肌表之邪;莽草則助其發散之力,增強解表散寒效果,並可緩解因風寒外感所致的皮膚癢痛。此外,莽草還可調節腠理,促進汗腺開合,有助於病邪從肌表排出,加速病情恢復。兩藥相輔相成,共同達到了清熱解毒、散風止痛的作用,充分體現了中醫方劑的配伍智慧。

升麻膏中加入射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射干性寒,味苦,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利咽止痛的功效。升麻膏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癰疽疔瘡等症,而射干可以清熱解毒,消散熱毒,配合升麻等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2. 宣肺利咽,止咳化痰: 射干還具有宣肺利咽、止咳化痰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狀。升麻膏中加入射干,可以加強其宣肺利咽、止咳化痰的功效,使療效更加顯著。

升麻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瀉熱解毒:升麻膏主治外感風熱,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解毒、清熱燥濕的功效,可配合升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 引藥下行:升麻膏中藥材多屬辛溫之品,容易上行,而大黃性寒,可引藥下行,使藥力直達病竈,增強藥效。

升麻膏中加入黃連,是為了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升麻膏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暑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口渴等症狀,而黃連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作用。它能與升麻等其他藥材相配合,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同時也能夠降低升麻的溫燥之性,避免燥熱傷陰。此外,黃連還能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有助於緩解炎症,減輕疼痛,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升麻膏」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記載,「升麻膏」主要應用於治療各種皮膚瘡瘍腫毒,特別是丹毒類疾病。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升麻:文獻中提到升麻具有解毒的功效,能「入口即吐出毒氣」,並能治療「諸丹毒」。
  • 配伍應用:古籍多將升麻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黃芩、連翹、梔子等同用,強化其清熱解毒之效。

丹毒等皮膚疾患,多屬熱毒蘊結肌膚所致,升麻膏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清除病邪,從而緩解紅腫熱痛等症狀。

二、活血化瘀,消散腫塊:

  • 部分文獻:「升麻膏」配伍中的白蘞、芒硝、漏蘆等藥物,皆具有活血化瘀,散結消腫之功。

瘡瘍腫痛,常伴有局部氣血瘀滯,導致腫脹不消。升麻膏中的活血化瘀成分,能疏通經絡,改善局部微循環,促使腫塊消散。

三、生肌斂瘡,促進癒合:

  • 部分文獻:升麻膏適用於潰破瘡面的後期治療,如「好肉生,敷升麻膏」,說明其具有促進新肉生長的功效。
  • 配伍應用:部分方劑中會加入黃耆等補氣藥,以增強生肌效果。

升麻膏在瘡瘍潰破後,可以促進局部組織修復,加速創面癒合。

四、止癢止痛,緩解症狀:

  • 文獻記載:升麻膏可治療「癢而復痛」的皮膚病,說明具有止癢止痛的功效。

皮膚疾患的紅腫熱痛癢等症狀往往令人不適,升麻膏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提升患者舒適度。

具體應用:

  1. 丹毒: 《醫心方》、《小品方》、《聖濟總錄》等多部古籍均明確指出升麻膏可用於治療丹毒,包括赤丹、茱萸丹等。
  2. 癰疽: 《醫心方》中提到升麻膏可搭配漏蘆湯等內服藥,外用治療癰疽。
  3. 附骨疽: 《醫心方》、《小品方》中記載升麻膏可用於附骨疽的後期治療,在熱退後仍有餘熱時外敷。
  4. 熱瘡腫毒: 《醫心方》、《小品方》、《雞峰普濟方》等記載升麻膏可用於治療各種熱瘡腫毒,包括頭面、身體等部位。
  5. 其他:《聖濟總錄》提到升麻膏可治小兒頭及體赤遊毒腫痛;《集驗方》提到升麻膏可治赤疹、白疹等。

總結:

升麻膏主要通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生肌斂瘡等作用,達到治療皮膚瘡瘍腫毒的效果。其應用範圍廣泛,尤其擅長治療各種丹毒類疾病,以及癰疽、附骨疽等皮膚疾患的後期治療。

傳統服藥法


升麻2兩,白蘞2兩,漏蘆2兩,芒消2兩,黃芩3兩,枳實3兩,連翹3兩,蛇銜3兩,梔子20枚,蒴藋根4兩。上切,舂令細。
納器中,以水3升,漬半日,以豬脂5升,煎令水竭,去滓敷之,1日5次,若急合,即水煎。
內宜服漏蘆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癤和癰丹毒麻疹單純性疱疹胸悶胸痛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升麻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升麻3兩,白朮1兩,牡蠣3分,白及2兩,白蘞2兩,莽草2分,射乾2兩,大黃2兩,黃連2兩。 主治:熱毒並結及腫成瘡。

升麻膏,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川升麻2兩,白蘞2兩,漏蘆2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川芒消2兩,黃芩2兩,蛇銜草3兩,蒴藋4兩,梔子仁1兩。 主治:小兒諸毒腫。

升麻膏, 出處:《聖惠》卷九十一。 組成:川升麻1兩,犀角屑半兩,射乾半兩,赤芍藥半兩,黃芩半兩,梔子仁半兩,川大黃半兩,大青半兩,藍子半兩,玄參半兩,羚羊角屑半兩,生地黃2兩。 主治:小兒頭面及身體赤毒腫起作片。

升麻膏, 出處:《聖惠》卷九十一。 組成:川升麻半兩,川大黃半兩,景天草半兩,蛇銜半兩,梔子仁半兩,寒水石半兩,川芒消半兩,藍葉半兩,生地黃半兩,芭蕉根半兩,羚羊角屑半兩,梧桐皮半兩。 主治:小兒一切丹,發無常處,體熱如火燒。

升麻膏,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川升麻1兩,犀角屑1兩,白蘞1兩,漏蘆1兩,枳殼1兩,連翹1兩,蛇銜石1兩,藍葉1兩,川芒消1兩,黃芩1兩,梔子仁1兩,蒴藋根1兩,玄參1兩,大黃1兩。 主治:諸熱風毒氣衝出皮膚,搔即癮疹赤起生瘡,兼有黃水,結爲膿窠痛。

升麻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川升麻1兩,犀角屑1兩半,玄參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赤芍藥1兩,麻黃1兩(去根節),梔子仁1兩,甘草1兩,川芒消1兩,川芎1兩,蛇銜草1兩,白蘞1兩,黃芩1兩,莽草1兩,桑寄生1兩,白芷1兩,射乾1兩,藍葉1兩,地黃汁5合,豬脂4斤,醋1升。 主治:一切毒腫熱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