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貼」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藥性相符: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三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貼敷在患處,可以透過經絡循行,將藥力導入,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 臨牀經驗:當歸貼在臨牀上已有相當長久的應用歷史,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證實其療效。許多皮膚病、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等疾病,都可透過當歸貼敷來改善。
當歸貼中添加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當歸貼常用於治療瘀血腫痛、跌打損傷等,而黃芩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局部炎症反應,避免感染。
- 活血化瘀: 黃芩同時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有利於消腫止痛。與當歸等活血化瘀藥物配合使用,可增強其功效。
因此,黃芩在當歸貼中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當歸貼」方劑中加入黃連,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所致的疼痛、紅腫等症狀,與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相輔相成,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 抑制血瘀,促進癒合: 黃連的清熱解毒之性可有效抑制血瘀,防止感染,同時亦可促進傷口癒合,提升藥效。此作用與當歸的活血化瘀、補血生肌功效相得益彰,共同促進傷口癒合。
當歸貼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大黃具有瀉熱通便、涼血消腫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引導藥力,直達病竈:大黃性寒,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增強藥效。當歸貼中其他藥物如當歸、赤芍等,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止痛之效,大黃的引導作用可以促進這些藥物的吸收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當歸貼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其中的莽草作為一種重要成分,其功效不容忽視。莽草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消腫的作用,能夠有效提升當歸貼的療效。當歸本身是有名的補血藥材,與莽草搭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方劑的活血能力,特別適合用於血淤所引起的疼痛、經期不調等症狀。此外,莽草還具有抗炎作用,有助於緩解由於瘀血引起的炎症問題,使貼劑在外用時能夠更有效地減輕不適。
通過莽草的加入,當歸貼不僅能補血,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體內代謝,這使得其在緩解痛症、促進恢復方面更具優勢。這樣的組合使當歸貼在中醫臨牀應用中展現出更強的綜合療效,有助於患者更快地獲得康復。
當歸貼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當歸補血活血,白芷則通鼻竅,散風寒,兩者配合,可有效改善血虛頭風、鼻塞流涕等症狀。
- 協調藥性,避免副作用: 當歸性溫,白芷性微溫,兩者搭配使用,可避免當歸過於滋膩,導致脾胃不適,同時也能增強藥效的發揮。
中藥方劑「當歸貼」中包含「白蘞」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 疏通經絡,活血止痛: 白蘞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疏通經絡、活血止痛之功效。當歸貼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白蘞的加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解除瘀阻,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二、 健脾利濕,消腫止痛: 白蘞同時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跌打損傷後,局部容易出現水腫,白蘞可以利水消腫,減輕局部炎症反應,進一步緩解疼痛。
「當歸貼」中加入「白芨」的主要原因有二:
- 止血生肌:白芨性寒,味苦甘,入肺、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消腫生肌之效。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功效,二者合用,可有效止血生肌,促進傷口癒合。
- 調和藥性:當歸性溫,白芨性寒,二者配伍,可以中和藥性,避免單味藥物的副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更適合長期使用。
主治功效
當歸貼主治功效分析
當歸貼主要用於治療瘡癰諸腫,包括發背、疽痔等症。
治療原理分析
《外臺秘要》
- 「上十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七夜四,以多為度。病在上當吐,病在下當下膿血,此謂腸癰之屬。」
- 此段描述了當歸貼的內服方法,通過酒服藥散,利用藥物的吐下作用,排出體內的膿血,針對腸癰等病症。
- 「病在上當吐,病在下當下膿血」體現了中醫「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治療原則,根據病灶位置選擇相應的排邪途徑。
- 「凡癰腫即可服,兼療諸疽痔。若瘡已潰便早愈,發背無有不療,長服去敗醬,亦療婦人諸產癥瘕,益良。」
- 說明此方適用於各種癰腫,包括疽、痔等,對於已潰破的瘡瘍也有很好的療效,發背更是其主治範圍。
- 長期服用則去除敗醬草,還可以治療婦女產後癥瘕,表明此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作用。
《千金翼方》
「當歸(一作當陸),黃芩,黃連,大黃,莽草,白芷,白蘞,白芨(各二兩)上八味,搗篩為散,消膠汁稍稍和如泥,塗紙貼腫上,干則易之。」
- 此為當歸貼的外用方法,將藥物研磨成粉,用膠汁調和成泥狀,塗抹在腫脹處。
- 藥物組成包括當歸、黃芩、黃連、大黃、莽草、白芷、白蘞、白芨,這些藥物分別具有補血活血、清熱燥濕、解毒消炎、通便排毒、散風寒、鎮痛消腫、收斂生肌等功效,共同作用於患處。
「有患癰破下膿訖,著兌藥塞,瘡痛煩悶困極,有人為去兌藥,以楸葉十重貼之,以布帛裹,令緩急得所,日再三易之,痛悶即止,腫消。」
- 這段描述了另一個治療癰疽潰破的方法,用楸葉貼敷患處,可以止痛消腫,與當歸貼有異曲同工之妙。
- 「此極甚大良無比,勝於眾貼,此主癰疽潰後及凍瘡有刺不出者,用之甚良。」說明楸葉貼的效果非常好,特別適合癰疽潰後以及凍瘡的治療。
- 「冬無楸葉,當早收之。臨時以鹽湯沃之令釋,用之亦佳,薄削楸白皮用亦得,貼楸葉後不復煩悶,腫消減,膿血惡汁出,瘡陷下漸瘥。」提供了楸葉的保存和使用方法,進一步說明楸葉在治療瘡癰中的重要作用。
「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著腫上,以少唾濕附子,艾灸附子令熱徹...」「蒺藜蔓淨洗三寸截之...」「伏龍肝以大醋和作泥...」「凡癰無問大小,亦覺即取膠一片如掌...」「燒鯉魚作灰醋和敷之。」「蛇銜生肉膏,主癰疽金瘡敗壞方...」
- 這幾段分別介紹了用附子、蒺藜蔓、伏龍肝、膠、鯉魚灰等治療癰腫的方法,體現了古代中醫治療癰腫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 這些方法或利用藥物的熱性,或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作用,與當歸貼的治療原理有相通之處,可以作為當歸貼的補充或替代療法。
綜合分析
當歸貼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清熱解毒:方中的黃芩、黃連、大黃、白蘞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瘡癰中的熱毒,防止炎症的進一步發展。
- 活血化瘀: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作用,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的消散,有利於腫脹的消退。
- 消腫止痛:白芷、莽草等藥物具有鎮痛消腫的作用,可以緩解瘡癰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 排膿生肌:當歸貼可以促進膿液的排出,白芨、白蘞等藥物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的癒合。
- 內外兼治:《外臺秘要》中記載的內服法和《千金翼方》中記載的外用法,體現了中醫內外兼治的治療思想,內外合用,可以更好地發揮療效。
總之,當歸貼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排膿生肌等作用,達到治療瘡癰諸腫的目的。其治療原理與現代醫學中抗感染、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等觀念相符。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分,蠐螬1分,丹參1分,附子1分(炮),蠟蜜1分,梔子10個,桂心1分,膠1分。
上合煎,以貼瘡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貼, 出處:《千金翼》二十三。 組成:當歸(1作當陸)2兩,黃芩2兩,黃連2兩,大黃2兩,莽草2兩,白芷2兩,白斂2兩,白及2兩。 主治:瘡癰諸腫。
當歸貼, 出處:《外台》卷二十四引《古今錄驗》。 組成:當歸1分,蠐螬1分,丹參1分,附子1分(炮),蠟蜜1分,梔子10個,桂心1分,膠1分。 主治:諸癰瘡發背有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