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膏

消毒膏

XIAO DU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肝經 16%
脾經 16%
胃經 11%
肺經 11%
大腸經 9%
膽經 4%
三焦經 4%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毒膏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癢: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癢止痛的功效。在消毒膏中,防風可以有效緩解因皮膚外傷或感染引起的瘙癢、疼痛等症狀,促進傷口癒合。
  2. 活血化瘀: 防風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處的血液循環,有利於消炎、止痛,促進組織修復。

綜上所述,防風的祛風止癢、活血化瘀的功效,使其成為消毒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提升治療效果。

消毒膏中加入大黃,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的功效。

大黃味苦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對於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等,大黃可通過清熱解毒,消除病竈,同時活血消腫,促進傷口癒合。

此外,大黃還具有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有助於預防感染,加速傷口恢復。

消毒膏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梔子味苦寒,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減少感染風險。
  2. 消腫止痛:梔子能清熱利濕,消腫止痛,對於創傷感染引起的紅腫熱痛,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梔子在消毒膏中能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傷口癒合,促進組織再生。

消毒膏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清熱解毒:黃芩味苦寒,性涼,入肺、膽、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能有效抑制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長,幫助消炎止痛,防止感染。
  2. 生肌斂瘡:黃芩除了消炎殺菌,還能促進傷口癒合。其收斂作用有助於加速傷口組織再生,防止感染和疤痕形成。

因此,黃芩在消毒膏中起著清熱解毒、生肌斂瘡的作用,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感染風險。

消毒膏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 清熱解毒 的功效。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1. 清熱解毒: 黃連能清熱解毒,抑制細菌生長,對於化膿感染、創傷感染等常見於外傷的感染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抗炎消腫: 黃連的抗炎作用可以減輕局部炎症反應,加速傷口癒合,同時也能減輕疼痛,有助於傷口早日康復。

因此,黃連作為消毒膏的組成成分,可以有效 預防感染、促進傷口癒合,起到良好的消毒作用。

消毒膏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燥生津,清熱解毒: 杏仁性味甘苦平,入肺、大腸經。具有潤燥生津、止咳平喘、清熱解毒之效。在消毒膏中,杏仁可幫助緩解因藥物刺激或外傷造成的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同時也能抑制細菌生長,促進傷口癒合。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杏仁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在消毒膏中,杏仁可以幫助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部位的代謝,進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綜上所述,消毒膏中加入杏仁,既能起到潤燥生津、清熱解毒的作用,又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促進傷口癒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消毒膏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石菖蒲性寒,味辛,入心、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所含揮發油成分,如菖蒲酮、菖蒲烯等,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達到消炎殺菌的效果。
  2. 活血化瘀: 石菖蒲還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傷口感染引起的疼痛和腫脹,石菖蒲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石菖蒲在消毒膏中,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傷口快速癒合。

「消毒膏」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導致的瘀血腫痛,當歸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2. 滋陰潤燥,緩解炎症: 當歸性味甘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滋陰補血、潤燥生津的作用。對於因外傷感染導致的炎症反應,當歸可以滋陰潤燥,緩解炎症,促進組織修復。

總之,當歸在「消毒膏」中起到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以及滋陰潤燥、緩解炎症的作用,有助於外傷的快速恢復。

消毒膏中添加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抗菌消炎:白芷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能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有效預防感染,促進傷口癒合。這對於消毒膏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功效,可以幫助抑制傷口感染,加速傷口修復。
  2. 活血化瘀:白芷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組織的修復。這對於一些因外傷造成的傷口,例如擦傷、割傷等,可以有效幫助傷口癒合,減少疤痕形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消毒膏主治「諸般耳疾,疼痛不可忍者」,意指各類耳部疾病(如耳瘡、耳癤、耳癰等)引發的劇烈疼痛。古代醫家以此方外敷,針對耳部熱毒蘊結、經絡不通所致的腫痛,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尤其適用於疼痛難耐之症。


2.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藥物組成與性效

  • 馬牙消(芒硝)
    性寒味鹹苦,歸胃、大腸經,外用具清熱瀉火、軟堅散結之效。本方以「燒赤」炮製(高溫煅燒),減其寒瀉之性,增其收斂消腫作用;研末後能滲透皮膚,局部吸收以清解熱毒。

  • 烏頭
    性熱味辛,有大毒,外用可散寒通絡、止痛。本方用「燒存性」(炭化存性)炮製,降低毒性,保留其辛溫走竄之性,助化瘀通閉,開泄耳部壅滯之氣血。

  • 白麵(小麥麵粉)
    甘涼,能和緩藥性,黏合諸藥成膏,外敷時兼保護皮膚。

  • 生薑汁
    辛溫發散,能助藥力透皮吸收,並行氣活血以增消腫之效。

(2)配伍邏輯

  • 寒熱並用
    馬牙消(寒)與烏頭(熱)相配,一清一溫,既能清熱解毒,又可通絡散結,避免單用寒藥導致氣血凝滯,或單用熱藥助長火毒。

  • 動靜結合
    烏頭辛散走竄,開通經絡;馬牙消沉降軟堅,清熱消腫。二者動靜相協,共解耳部氣血壅滯之痛。

  • 佐使調和
    白麵與生薑汁調和藥性,使膏劑黏附患處,緩釋藥效;生薑汁辛散,引藥透達病所。

(3)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外敷直接作用於耳部患處:

  • 清熱解毒:馬牙消滲透皮膚,清除局部熱毒。
  • 通絡止痛:烏頭炭化後減毒存效,疏通耳部經絡,散瘀止痛。
  • 消腫散結:寒熱並行調和氣血,軟堅散結以消腫脹。

適用於「熱毒夾瘀」之耳疾(局部紅腫熱痛),藉外治法避開內服烏頭之險,直達病所。


3. 方劑特點

  • 外用安全:烏頭燒存性後毒性大減,配合生薑汁反佐,降低刺激。
  • 速效止痛:針對劇痛設計,寒熱並用標本兼顧,迅速緩解症狀。
  • 簡便廉驗:藥味少而力專,符合古代民間外治方特色。

傳統服藥法


馬牙消1兩(燒赤,研),烏頭(大者2枚,燒存性,研)3分。
上為末。
每用3錢匕,以白麵3錢匕,加生薑汁1盞,同熬成膏,攤於帛子上熱貼,每日換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使用消毒膏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使用前應先諮詢醫生,以確定是否適合使用。
  • 使用時應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不要自行加減藥量。
  • 使用後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使用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手指緊繃難以伸直腹部筋脈肌肉拘急攣縮

相同名稱方劑


消毒膏,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天南星。 主治:婦人乳赤腫,欲作癰者。

消毒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 組成:馬牙消1兩(燒赤,研),烏頭(大者2枚,燒存性,研)3分。 主治:風毒走註疼痛,筋脈攣急。

消毒膏,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四。 組成:防風3錢,大黃3錢,梔子仁3錢,黃芩3錢,黃連(另爲末)3錢,杏仁3錢,石菖蒲3錢,當歸3錢,白芷3錢,腦麝1錢(另研)。 主治:諸般耳疾,疼痛不可忍者。

消毒膏,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 組成:當歸5錢,黃耆5錢,川芎5錢,杏仁5錢,白芷5錢,白蘞5錢,零陵香5錢,槐白皮5錢,柳枝(嫩者)5錢,木鱉子(用仁)5錢,甘松5錢(銼),乳香3錢,沒藥3錢,輕粉1錢,朱砂5分,朱紅5分,麝香1分,黃丹(炒紫色)8兩,黃蠟8兩,芝麻油1斤。 主治:止痛生肌,清血脈,消毒敗腫,通氣脈。主治:頭面五發惡瘡,及燒湯凍破潰爛。

消毒膏, 出處:《禦藥院方》卷十。 組成:玄參2錢半,藁本1錢半,牛膝1錢半,續斷1錢半,羌活2錢,葛根2錢半,柴胡(去苗)1錢,木鱉子(去皮)3錢,沉香3錢半,木香2錢半,當歸(洗,焙)2錢半,升麻2錢半,赤芍藥半錢,丹參1錢半,何首烏2錢,牡丹皮1錢半,芝麻2錢,槐白皮2錢半,甘草2錢半,白蘞2錢半,川芎2錢半,桃仁(湯浸,去皮尖)2錢半,杏仁(湯浸,去皮尖)2錢半,白附子2錢半,木通2錢半,赤茯苓2錢半,亂發(用水濯洗淨,令乾)2錢半,細辛1錢半,白芷3錢,防風半兩,黃耆半兩,蒼朮(去皮)1錢半,白及4錢,上好黃丹13兩,臘日澄清芝麻油1斤4兩。 主治:一切腫毒,結硬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