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槿皮膏中加入白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收斂止血: 白芨性寒、味苦甘,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槿皮膏多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白芨的收斂止血作用能有效控制傷口出血,促進傷口癒合。
- 消腫生肌: 白芨還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槿皮膏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消腫生肌作用的藥材,與白芨相互配合,增強藥效,促進傷口快速修復。
槿皮膏中加入百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肺止咳:百部性甘、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平喘之功效。槿皮膏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等肺部疾病,而百部能有效緩解咳嗽症狀,並幫助清除痰液,增強藥效。
2. 抗菌消炎:百部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多種細菌和真菌的生長。槿皮膏中加入百部,可以增強其抗菌消炎的效果,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槿皮膏中加入大風子,主要基於其消腫止痛和殺蟲止癢的功效。
大風子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其油脂成分可消腫止痛,對於皮膚病引起的紅腫熱痛、瘙癢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槿皮膏以槿皮為主藥,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溼疹、皮炎等皮膚病。加入大風子,可以增強其消腫止痛和殺蟲止癢的效果,使藥效更全面,治療效果更佳。
槿皮膏方劑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檳榔性溫,具有消腫止痛之效,可配合槿皮等藥材,針對患處的腫脹、疼痛進行緩解,達到消炎止痛的目的。
- 活血化瘀:檳榔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局部組織的修復,對於因外傷或其他原因導致的瘀血腫痛,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檳榔在槿皮膏方劑中起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減輕患者痛苦。
槿皮膏中包含烏頭,主要源於其祛風止痛的功效。
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引起的疼痛、麻木、痺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槿皮膏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關節疼痛等症,烏頭的加入能有效緩解疼痛,改善痺痛症狀。
此外,烏頭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輔助治療關節疼痛。
槿皮膏中加入文蛤,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文蛤味甘鹹,性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軟堅散結的功效。槿皮膏主治瘡瘍腫毒,而文蛤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輔助槿皮等藥物消炎止痛,加快瘡瘍的癒合。
- 活血化瘀,促進組織修復: 文蛤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能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創傷的癒合。
因此,文蛤的加入能更好地發揮槿皮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促進瘡瘍的快速癒合。
槿皮膏中含有天南星,主要基於其 燥濕止癢 的功效。天南星味辛、苦,性溫,具有祛風濕、散寒止痛、燥濕止癢等作用。
槿皮膏常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而天南星的燥濕止癢之性可有效 抑制濕邪,改善皮膚瘙癢,並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效果。
槿皮膏方劑中加入草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燥溼止瀉:草果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燥溼止瀉的功效。槿皮膏多用於治療寒溼凝滯、脾胃虛寒所致的皮膚病,如溼疹、皮炎等。草果可溫中散寒,化解寒溼,並增強脾胃功能,幫助藥力更好地發揮作用。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草果的辛香氣味,可以起到引藥入經,助藥力達皮表的功效,從而增強槿皮膏的治療效果。同時,草果與其他藥材如槿皮、黃柏等協同作用,可以更好地發揮止癢、消炎、殺菌等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槿皮膏方劑中包含蟬蛻,乃取其疏風止癢之效。蟬蛻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止癢的功效,對於因風熱或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皮炎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槿皮膏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作用,而蟬蛻的加入,則能進一步增強其疏風散熱、止癢止痛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皮膚病的效果。
槿皮膏中加入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輕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槿皮膏多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輕粉的加入有助於清除濕熱,緩解炎症,達到止癢消腫的效果。
- 殺菌止癢: 輕粉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能抑制皮膚表面的細菌生長,進一步減輕炎症,達到止癢的效果。
然而,輕粉有毒性,使用需謹慎,需遵醫囑,避免過量使用。
槿皮膏中添加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殺菌止癢: 硫磺具有良好的殺菌和抗真菌作用,可抑制皮膚表面的細菌和真菌生長,有效減輕皮膚炎症,止癢消腫。
- 活血化瘀: 硫磺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皮膚組織修復,對於一些因血瘀引起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癬症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此外,硫磺與槿皮等藥材相配合,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槿皮膏中包含雄黃,主要是由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 殺菌止癢: 雄黃性涼,具有殺菌止癢作用,能有效抑制皮膚表面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對於由細菌或真菌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 消腫止痛: 雄黃還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皮膚炎症引起的腫脹、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槿皮膏中加入雄黃,能有效提高其殺菌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起到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槿皮膏中加入麝香,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項重要作用: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麝香氣味辛香,性溫,能通經活絡,散瘀止痛。對於槿皮膏所治的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等症狀,麝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 引藥入膚,增強療效: 麝香具有開竅透骨之效,能引導藥力深入肌膚,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更有效地治療外傷疾病。
槿皮膏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血: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槿皮膏常用於治療外傷出血、濕疹等,白礬的加入可幫助收斂傷口,促進血液凝固,達到止血效果。
- 燥濕殺菌:白礬亦有燥濕殺菌的功效。槿皮膏用於治療濕疹等皮膚病時,白礬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長,減輕炎症,促進皮膚恢復。
總而言之,白礬在槿皮膏中起到收斂止血、燥濕殺菌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外傷和皮膚病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槿皮膏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槿皮膏主治「風癬」,此證因風、寒、濕邪侵襲肌膚,與血氣相搏而成。其特徵為:初起如錢幣大小,漸擴大成圓形或不規則狀,邊緣清晰(「有匡欄」),皮膚粗糙厚硬(「頑痹」),且搔抓時麻木無痛癢感。此屬慢性頑癬,多與風邪挾濕、氣血凝滯相關,故方劑以祛風燥濕、殺蟲止癢、破結軟堅為主要治法。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祛風除濕殺蟲
- 主藥:川槿皮(木槿皮)性涼味甘,能清熱除濕、殺蟲止癔,為治頑癬要藥;配白及收斂生肌、修復瘡面。
- 輔藥:大楓子(大風子)燥濕攻毒,善治疥癬;百部殺虱止癢;檳榔、草果行氣破滯,助藥透達肌膚。
破結攻毒
- 辛散透邪:蟬蛻疏風透表,南星、草烏辛溫散結,開通皮膚鬱滯。
- 礦物藥攻毒:雄黃、硫黃解毒殺蟲;輕粉(Hg₂Cl₂)蝕瘡去腐,配枯礬收斂燥濕,共治癬瘡糜爛。
引藥透達
- 麝香辛香走竄,穿透力強,引諸藥深入病所;文蛤(五倍子)收濕斂瘡,調和藥性。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醋熬成膏」增強滲透力,藉穿山甲刮破癬皮後搽藥,使藥力直達病所。整體配伍:
- 外治風癬:以殺蟲藥(川槿皮、大楓子)為主,佐祛風藥(蟬蛻、草烏)破除表邪。
- 調節局部氣血:辛溫藥(南星、草烏)溫通血脈,改善麻木不仁;礦物藥(硫黃、雄黃)抑制真菌,解決「濕邪搏血」之病理。
- 標本兼顧:既攻邪(殺蟲燥濕),又修復(白及生肌),契合風癬久病、皮膚厚硬之特性。
總結:槿皮膏為外治頑癬專方,結合「祛風—殺蟲—軟堅」三法,針對風濕搏結肌膚之病機,通過局部作用直接瓦解癬證。
傳統服藥法
川槿皮2兩,白及2兩,百部5錢,大楓子7錢,檳榔4錢,草烏3錢,文蛤3錢,南星2錢,草果2個,蟬蛻1錢5分,輕粉3錢,硫黃2錢,雄黃5分,麝香5釐,枯白礬5分。
上輕粉以下五味各為極細末,川槿皮等十味用配醋四大碗,慢火熬至1碗,濾去滓,再用慢火熬成膏,入輕粉等五味攪勻,收貯瓷瓶。
以穿山甲爬破癬皮搽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槿皮膏外用,不可內服。使用時應注意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槿皮膏, 出處:《瘍科選粹》卷六。 組成:川槿皮2兩,白及2兩,百部5錢,大楓子7錢,檳榔4錢,草烏3錢,文蛤3錢,南星2錢,草果2個,蟬蛻1錢5分,輕粉3錢,硫黃2錢,雄黃5分,麝香5厘,枯白礬5分。 主治:風癬。由風冷濕邪客於肌膚,搏於血氣所生,初如錢大,漸漸長開,或圓或斜,有匡欄,抓搔頑痹,不知痛癢。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