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藍脂方
BAI LAN ZHI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三十二引《古今錄驗》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2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藍脂方中包含白蘞,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清熱解毒: 白蘞性寒,味苦,具清熱解毒之效。其可清解肺熱,並能解毒散結,用於治療因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 利濕消腫: 白蘞能利濕消腫,適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的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因此,白蘞在白藍脂方中起到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作用,以緩解患者因熱毒濕邪所致的相關症狀。
白藍脂方中含有白礬,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止癢的功效。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腎經,具有收斂止血、燥濕止癢、解毒殺蟲的功效。
白藍脂方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而白礬的收斂止癢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瘙癢、紅腫等症狀,並抑制炎症的發展。此外,白礬的解毒殺蟲作用也能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繁殖,防止感染的發生。
白藍脂方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白藍脂方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而杏仁的潤肺止咳作用有助於緩解肺熱,使痰液稀釋易於排出。
- 宣肺通竅:杏仁還具有宣肺通竅的作用,可以促進肺氣通暢,改善呼吸道阻塞。白藍脂方中可能存在其他藥物導致肺氣鬱結,而杏仁的宣肺通竅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白藍脂方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面黑似土,皯靤」,即面部膚色晦暗如土色,並伴有黑斑或皮膚粗糙突起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證多因風邪外襲、氣血不和,或痰濕瘀滯於肌膚所致。方中藥物組合以「祛風散邪、潤膚消斑」為核心,外用以直接改善面部膚色與質地。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蘞(白藍)
- 性味苦辛微寒,歸心、胃經。
- 功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外用可收斂瘡口、淡化瘢痕。
- 於此方中,用以清除肌膚鬱熱,緩解膚色暗沉。
白礬(燒)
- 煅後性燥,收斂之力增強。
- 能燥濕殺蟲、解毒止癢,外用可剝蝕死肌、潔淨膚表。
- 針對「皯靤」之痰濕瘀滯,可助祛除粗糙角質。
石脂(一般指赤石脂或白石脂)
- 性甘溫酸澀,外用能收濕生肌、潤澤皮膚。
- 與白礬相配,一燥一潤,調節皮膚代謝,避免過度乾燥。
杏仁(去尖皮)
- 富含油脂,可潤膚軟堅。
- 其輕微的毒性具有剝脫作用,助溶解角質、淡化色斑。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與潤燥並行:白蘞清熱解毒,杏仁潤膚,平衡白礬之燥性,避免刺激。
- 腐蝕與生肌同步:白礬剝蝕死皮,石脂促進新生,形成「去舊生新」的循環。
- 溶解與收斉協調:杏仁油脂溶解角質,白礬收斂毛孔,改善皮膚紋理。
四、外治機轉推測
此方以「雞子和藥」為媒介,利用蛋清的黏附性與滋潤性,將藥物貼敷於面部。井花水(清晨井水)性甘涼,可清降面部火熱,與方劑協同達到:
- 剝脫角質:去除表面晦暗死皮。
- 抑制黑色:白礬的收斂性可能減少色素沉積。
- 促進新生:石脂與杏仁滋養底層肌膚,煥發膚色。
總結
白藍脂方通過「清熱—腐蝕—潤養」的外治思路,針對風熱瘀滯所致的面黑、皯靤,以局部調理為主,符合古代「以皮治皮」的用藥思維。其配伍層次分明,兼顧攻補,體現中藥外用的細緻考量。
傳統服藥法
白藍(即白蘞)1分, 白礬1分(燒), 石脂1分, 杏仁半分(去尖皮)。
上藥治下篩。
雞子和,夜塗面,明旦以井花水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白藍脂方, 出處:《外台》卷三十二引《古今錄驗》。 組成:白藍(即白蘞)1分,白礬1分(燒),石脂1分,杏仁半分(去尖皮)。 主治:面黑似土,皯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