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妙方

三妙方

SAN MIAO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四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中性 (0.9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16%
心經 8%
膀胱經 8%
腎經 8%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妙方,乃是由蒼耳子、白芥子、大風子三味藥物組成。其中大風子之所以入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驅風止癢: 大風子性溫燥,善於驅散風寒濕邪,並可止癢止痛。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風疹、濕疹等症,具有良好的療效,與蒼耳子、白芥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驅風止癢作用。
  2. 潤腸通便: 大風子能潤腸通便,對於因風寒濕邪導致的便祕、腹痛等症,也能起到緩解作用,配合蒼耳子、白芥子,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三妙方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功效。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胃經,具有收斂固澀、燥濕止癢的功效。其收斂作用可固澀腸道,止瀉止痢;燥濕止癢作用可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三妙方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濕熱下注所致的泄瀉、痢疾、濕疹等症,而白礬的收斂固澀、燥濕止癢功效,正可配合其他藥物,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三妙方」由杏仁、甘草、款冬花組成。其中杏仁之所以被列入方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潤肺化痰的功效。對於外感風寒、肺氣鬱閉、痰多咳嗽等症狀,杏仁能有效疏解肺氣,化解痰液,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2. 潤燥止渴:杏仁還具有潤燥止渴的功效,對於燥邪犯肺、口乾咽燥等症狀,杏仁能潤肺生津,緩解燥熱。

因此,杏仁在「三妙方」中,起著宣肺止咳、潤燥止渴的關鍵作用,是治療咳嗽痰多等肺系疾病的重要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三妙方」主治「一切疥瘡」,即泛指各類疥癬、皮膚瘙癢、濕疹等寄生蟲或濕熱蟲毒引起的皮膚病。古代醫家認為疥瘡多因「蟲、濕、熱」三者相搏,蘊結肌表而生,其特徵為丘疹、水皰、劇烈瘙癢,甚至潰爛流膿。此方以外用塗擦之法,直接作用患處,旨在殺蟲止癢、燥濕解毒。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大風子肉
    辛熱有毒,具強力殺蟲、燥濕之功,為古代治療疥癬要藥。《本草綱目》載其能「攻毒殺蟲」,尤擅驅除疥蟎,對皮膚寄生蟲有直接抑制作用。

  2. 枯礬
    由白礬煅製而成,性燥烈,收斂燥濕力強,可收斂瘡面、減少滲液,並抑制微生物滋生。《本草備要》稱其「燥濕追涎,解毒除濕」,能協同大風子增強燥濕殺蟲之效。

  3. 輕粉(氯化亞汞):
    辛寒有毒,外用可攻毒殺蟲、祛腐生新,對頑固疥癬瘡瘍有強效。其微細粉末能深入皮膚裂隙,直接殺滅疥蟲,但毒性較強,需控制用量。

  4. 杏仁(一方加減)
    若取代枯礬,則取其潤膚、散結之性,緩和方劑燥烈之偏,輔助滲透藥力,適合乾燥型疥瘡。

  5. 柏油
    作為賦形劑,既能調和藥粉成膏,又能潤澤皮膚、緩解皸裂,助藥力黏附持久。

【整體方義】
此方以「殺蟲為主,燥濕為輔」,針對疥瘡核心病機:

  • 大風子+輕粉直攻疥蟲,以毒攻毒;
  • 枯礬收斂濕瘡,防止潰爛;
  • 柏油調和藥性,護膚防裂。
    若兼見燥象則去枯礬加杏仁,體現「隨證加減」之靈活。全方以外治法治標速效,契合古代「疥瘡宜外攻」的治療思維。

【潛在治療原理】
從現代角度推測,方中成分可能具以下作用:

  • 大風子含大風子油酸,可破壞寄生蟲細胞膜;
  • 枯礬收斂使瘡面蛋白凝固,抑制細菌;
  • 輕粉的汞離子干擾蟲體代謝,但需警惕毒性蓄積。
    整體通過殺蟲、消炎、乾燥瘡面達到治療目的。

傳統服藥法


大風子肉2兩,枯礬2兩,輕粉1兩,一方有杏仁,無枯礬。柏油熔化,和勻搽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疥癬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妙方,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大風子肉2兩,枯礬2兩,輕粉1兩(一方有杏仁,無枯礬)。 主治:一切疥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