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摩風膏中加入大風子,主要是利用其強烈的殺菌及抗炎作用。大風子含有大風子素等成分,具有抑制細菌、真菌及病毒的生長,並能消炎止癢,對治療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等有顯著效果。此外,大風子也具有一定的通經活絡作用,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進而加速傷口癒合。因此,將大風子加入摩風膏中,可有效改善皮膚病症,達到治療目的。
摩風膏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摩風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而杏仁的潤肺止咳作用可以緩解因風寒引起的咳嗽,進一步改善皮膚症狀。
- 消腫止痛:杏仁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幫助消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局部腫脹,減輕疼痛感,促進皮膚的恢復。
綜上所述,摩風膏中加入杏仁,不僅可以起到潤肺止咳的作用,還可以消腫止痛,共同達到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的目的。
摩風膏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殺菌消炎: 白礬性寒,具有燥濕、解毒、止癢等功效。其成分可抑制細菌生長,減少皮膚感染,有助於消炎止痛,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
- 收斂止癢: 白礬能收斂毛孔,減少皮膚分泌,從而減輕瘙癢症狀。同時,白礬的收斂作用也能幫助止血,防止傷口感染。
因此,白礬在摩風膏中起到殺菌消炎、收斂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皮膚病症狀。
摩風膏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其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功效。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作用。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麻木、皮膚瘙癢等症狀,花椒可以通過溫經散寒、通絡止痛,達到治療效果。此外,花椒還有殺蟲止癢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療因風濕寒邪引起的皮膚病。因此,摩風膏中加入花椒,可以起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殺蟲止癢的綜合功效。
摩風膏中添加蛇牀子,主要是利用其 燥濕止癢、殺蟲止癢 的功效。
蛇牀子性溫,味辛,歸肺、腎經。其揮發油中含有蛇牀子素等成分,能有效抑制皮膚真菌和寄生蟲的生長,並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
因此,摩風膏中加入蛇牀子,對於治療由濕熱、蟲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股癬、疥瘡等,具有顯著療效。
摩風膏是一種中藥方劑,常用於治療風疹、皮膚瘙癢等症狀,其中包含的雄黃成分引人注目。雄黃(As, 主要成分為二硫化物,具一定毒性)在中醫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常用於驅邪解毒。其性寒,善於清熱解毒,能有效對抗外邪入侵,因此在外用時對於治療由風邪或濕邪引起的皮膚問題具有良好的效果。
雄黃除了抗菌消炎外,還能迅速緩解瘙癢,並且有助於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受損組織的修復。不過,由於雄黃含有砷元素,因此在使用時需謹慎掌握劑量及用法,避免引發毒性反應。此外,摩風膏中的其他成分,如薄荷和樟腦,也可增強止癢及舒緩疼痛的效果。因此,摩風膏的配方設計,不僅考慮到各成分之間的協同效應,也重視其對於患者的安全性與療效,充分展現了中醫藥理論的精髓。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摩風膏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摩風膏主治「疥癬風癩,諸濕癢瘡,及婦人陰蝕瘡,漆瘡,火丹,諸般惡瘡」。其適應症皆屬皮膚疾患,特點為「濕、癢、風、熱」夾雜,如:
- 疥癬風癩:疥蟲感染或風濕熱邪鬱於肌表,致皮膚瘙癢、脫屑、皸裂。
- 濕癢瘡:濕熱蘊結皮膚,生瘡流滋,如濕疹、滲出性皮炎。
- 陰蝕瘡:婦人下陰濕熱潰瘍,或霉菌感染。
- 漆瘡、火丹:接觸性皮炎(如漆樹过敏)或丹毒(火丹)等紅腫熱痛之症。
- 諸般惡瘡:泛指難癒之潰瘍、膿瘍。
此方外用,通過藥油滲透,達到祛風燥濕、殺蟲止癢、生肌斂瘡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分類與作用
祛風止癢:
- 白芷、防風:辛溫祛風,善除皮膚風邪,緩解瘙癢。
- 廣零香(零陵香)、甘松:芳香化濕,辟穢止癢,兼散風熱鬱火。
清熱解毒:
- 瓜蔞實(栝樓實):清熱化痰,外用可消腫散結,《日華子》載其「治癰瘡疥癬」。
- 赤芍藥:涼血活血,清熱消腫。
- 白蘞、白及:斂瘡生肌,清熱解毒,適用於潰瘍久不收口。
潤膚生肌:
- 杏仁:富含油脂,潤澤肌膚,緩解乾裂。
- 黃耆、甘草(炙):益氣托毒,助生肌斂瘡。
賦形基質:
- 菜油/芝麻油:滋潤皮膚,作為溶媒提取脂溶性成分。
- 松香、黃蠟:賦予膏體黏附性,形成保護膜,且松香能殺蟲止癢。
配伍邏輯
- 風濕熱並治:白芷、防風祛風;瓜蔞、赤芍清熱;零香、甘松化濕,共解皮膚濕熱風毒。
- 潤燥兼施:油蠟基質與杏仁潤燥,防風藥過於燥烈傷皮;白及、白蘞收斂,助瘡面癒合。
- 外用取效:藥物經油煎萃取,直接作用患處,殺蟲(如疥癬)、消炎(如火丹)、止癢(如濕疹)。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結合「祛風清熱、燥濕殺蟲、潤膚生肌」三法,針對皮膚病「濕、熱、風、蟲」之病機,尤其適合慢性瘙癢性、滲出性病變。油膏劑型能軟化痂皮、促進藥物滲透,並保護創面,符合古代「摩風」(按摩塗擦)之外治思路。
傳統服藥法
瓜蔞實1枚(去外硬皮,用瓤並仁,俱搗碎),白芷4錢,廣零香4錢,甘松2錢,防風1錢5分,白及1錢5分,白蘞1錢5分,赤芍藥1錢5分,黃耆1錢5分,杏仁1錢(另研),甘草(炙)1錢。
上銼,用菜油1斤或芝麻油浸二日,慢火炙藥色黃,濾去滓,另放;將好松香4錢,先入鍋內熬溶,再下藥油煎一沸,入黃蠟4兩,不住手慢火攪勻,瓷器收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燥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摩風膏,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二。 組成:白及、白蘞、檀香、零陵香、白芷、茅香、藿香、蠟、白膠各等分。 主治:面瘡。
摩風膏,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麻黃4錢,羌活1錢,防風2錢,升麻2錢,白及2錢,當歸3錢。 主治:祛風潤肌。主治:一切肌膚燥裂,遊風白屑。
摩風膏, 出處:《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苦參1錢,瀝青1錢,蕪荑(炒)1錢,黃蠟1錢,巴豆3粒(去殼),輕粉5分,真麻油半兩,蠍2枚。 主治:小兒遍身疥瘙癢。
摩風膏,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四。 組成:黃耆1兩,細辛1兩,當歸1兩,杏仁1兩,白芷1兩半,防風1兩,松脂1兩,黃蠟1兩,小麻油4兩。 主治:風牽瞼出外障,鶻眼凝睛外障。
摩風膏,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四。 組成:木香1兩,當歸1兩,白芷1兩,黑附子1兩,細辛1兩,藁本1兩,防風1兩,骨碎補1兩,烏頭1兩半,芍藥1兩半,肉桂1兩半,豬脂半斤,牛酥4兩,鵝脂4兩。 主治:風牽偏外障。
摩風膏, 出處:《活人心統》卷三。 組成:大風子肉14個,杏仁20個(爲膏),枯礬2錢,川椒(末)3錢,蛇床子(末)5錢,紅銀朱1錢,雄黃1錢5分,樟冰2錢。 主治:疥癬風癩,諸濕癢瘡,及婦人陰蝕瘡,漆瘡,火丹,諸般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