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化痰丸

SI SHENG HUA T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肺經 27%
心經 15%
大腸經 12%
胃經 7%
膀胱經 4%
肝經 4%
脾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胃經
膀胱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四生化痰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益氣健脾,增強機體抵抗力: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肺主氣,脾主運化,脾氣健運才能化生精氣,氣血充沛才能抵禦外邪侵襲。化痰止咳需以氣為本,人參補氣,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化痰止咳。
  2. 扶正祛邪,兼顧補益: 化痰止咳過程中,若患者體質虛弱,單純祛邪易傷正氣,反而加重病情。人參補氣扶正,可避免祛邪過度,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同時,人參又能增強其他藥物的作用,使化痰止咳效果更佳。

因此,四生化痰丸中加入人參,既能補氣益脾,增強機體抵抗力,又能扶正祛邪,達到標本兼治,對於痰多咳嗽的患者具有一定的臨牀療效。

四生化痰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它能針對痰濕阻滯肺氣、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狀,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
  2. 降逆止嘔: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功能,能緩解脾胃氣逆所致的嘔吐,亦可配合其他藥物治療咳嗽痰多伴有嘔吐的症狀。

因此,四生化痰丸中加入半夏,旨在通過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達到化痰止咳、緩解嘔吐的目的,從而達到治療痰濕阻滯肺氣的療效。

四生化痰丸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化痰之功效。其能疏散肺氣,宣通肺竅,使肺氣宣暢,痰液易於排出,有助於緩解咳嗽、咳痰等症狀。
  2. 潤肺止渴:杏仁還具有潤肺止渴的作用,對於燥邪犯肺引起的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也有良好的緩解效果。

因此,四生化痰丸中加入杏仁,能有效發揮其宣肺止咳、潤肺止渴的功效,達到化痰止咳、潤肺止渴的效果。

四生化痰丸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白礬能有效化解痰濕,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2. 收斂止瀉:白礬還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寒濕泄瀉等症狀,白礬能收斂腸道,減少水液流失,起到止瀉的效果。四生化痰丸中加入白礬,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止瀉作用,避免痰液過多導致的脾胃虛弱、腹瀉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四生化痰丸 」介紹

  • **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咳嗽、哮喘、腸燥便祕等症狀。

  •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

  •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 **白礬:**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止瀉、燥濕、解毒等功效。止血方面,白礬可以治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帶下等症狀。清熱解毒方面,白礬可以治療喉炎、扁桃體炎、口腔潰瘍、牙痛、痔瘡、痢疾等症狀。

方劑組成:

  • 人參15克
  • 半夏10克
  • 杏仁10克
  • 白礬5克

主治功效:

  • 多年以來,從最近到過去,一直不停咳嗽的人。

用法用量:

  • 將所有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3克,一日3次,飯前服用。

注意事項: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 服用本方劑後,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總結:

中藥方劑「 四生化痰丸 」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功效。可治療咳嗽、哮喘、腸燥便祕、失眠、神經衰弱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半夏1兩,杏仁1兩,白礬6錢。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食後服50丸,用漿水煮3-5沸,澄清出藥,用煮藥汁候溫送下。
忌濕面、魚腥、生冷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咳血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咳嗽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四生化痰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七。 組成:人參1兩,半夏1兩,杏仁1兩,白礬6錢。 主治:遠年近日一切咳嗽不止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