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蘞膏

BAI LIAN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鬼遺》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肝經 20%
脾經 20%
肺經 10%
胃經 10%
大腸經 10%
膽經 10%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白蘞膏方劑中包含白蘞,主要是因為白蘞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契合。

白蘞味甘、性涼,入肺、胃經。其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而生津止渴的功效,則可以緩解口乾舌燥、津液不足等問題。白蘞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以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白蘞膏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因為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白蘞膏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而黃連的清熱燥濕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濕熱,並抑制病菌的生長。同時,黃連的瀉火解毒功效可以減輕炎症反應,緩解局部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白蘞膏中加入黃連,可以起到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從而更好地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

主治功效


皮膚中熱痱,瘰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鼻息肉

相同名稱方劑


白蘞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白蘞2兩,黃連2兩,生胡粉1兩。 主治:皮膚中熱痱,瘰癧。

白蘞膏,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四。 組成:白蘞1兩,白及1兩,白芷1兩,突厥子兩半。 主治:風牽瞼出外障。

白蘞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 組成:白蘞半兩,白石脂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半兩。 主治:麵粉皻。

白蘞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三。 組成:白蘞、白及、白僵蠶、當歸、大黃、乳香、桃枝、柳枝、槐枝、桑枝、皂莢枝各等分。 主治:一切惡瘡腫毒。

白蘞膏, 出處:《聖惠》卷十四。 組成:白蘞3分,礬石半兩(生用),白石脂1分,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如膏)。 主治:傷寒豌豆瘡癒後,滿面瘡瘢久不沒。

白蘞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白蘞3兩,白芷3兩,芎藭2兩,大黃2兩,黃連2兩,當歸3兩,黃柏2兩,豉8合(炒),羊脂3兩,豬脂2升。 主治:痱,瘰癧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