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瘰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瘰癧

瘰癧為中醫病名,指發於頸部、腋下等處淋巴結之慢性感染疾患,又稱鼠瘻鼠瘡老鼠瘡九子瘡螻蛄癧等。其名首見於《靈樞·寒熱》:「寒熱瘰癧,在於頸項者。」古人依結塊大小區分,小者為,大者為。此病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淋巴結結核、慢性淋巴結炎等疾病。

病因病機

瘰癧多因肺腎陰虛,肝氣久鬱化火,虛火內灼,煉液為痰,痰火凝結於經絡;或外感風火邪毒,痰熱互結,聚於頸項、腋胯等處而成。其病機與肝鬱氣滯痰凝毒結密切相關,久病則耗傷氣血,導致陰虛火旺或氣血兩虛。

臨床表現

  1. 初期:結塊如豆粒,數目不等,皮色不變,推之可動,不熱不痛。
  2. 中期:結塊逐漸增大,融合成團,推之不移,質地堅硬。
  3. 後期:膿成潰破,流出稀薄膿液,夾雜豆渣樣物質,瘡口難斂,易形成竇道漏管,此起彼伏,纏綿難癒。

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瘰癧,需分階段辨證施治:

  1. 初期(痰氣鬱結)

    • 治法:疏肝解鬱,化痰散結。
    • 方藥: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或消瘰丸(玄參、貝母、牡蠣)。
  2. 中期(痰熱互結)

    • 治法:清熱化痰,軟堅散結。
    • 方藥:海藻玉壺湯加減,或配合夏枯草、連翹、蒲公英等清熱解毒之品。
  3. 後期(陰虛火旺或氣血兩虛)

    • 陰虛火旺:滋陰降火,用六味地黃丸加沙參、麥冬、地骨皮。
    • 氣血兩虛:益氣養血托毒,用托裏消毒散或香貝養榮湯。
  4. 外治法

    • 未潰:外貼陽和解凝膏以溫通散結。
    • 已潰
      • 膿腐未盡:用五五丹、千金散藥線引流祛腐。
      • 瘡口久不斂:生肌散、白玉膏促其生肌收口。
    • 竇道形成:可手術切除壞死組織,或配合藥線引流。

其他療法

  • 針灸:取穴肩井、天井、肘尖等,配合艾灸以溫通經絡。
  • 飲食調養:宜清淡滋陰,忌辛辣燥熱,可適量食用百合、山藥、藕等養陰之品。

瘰癧病程纏綿,治療需耐心,早期介入可避免潰爛遷延。中醫強調標本兼治,除化痰散結外,更重視調理體質,以杜絕痰毒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