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中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熱
一、病證範疇
中熱為中醫經典病證名詞,首見於《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並治》,原文載:「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此指夏季感受暑邪致病,屬外感熱病範疇。暑為陽邪,其性炎熱升散,易先犯太陽經,故稱「太陽中暍」,後世多與「中暑」互稱。臨床以驟發高熱、汗出煩渴、甚則神昏抽搐為主要表現,與現代醫學「熱射病」或「重度中暑」有相通之處。
二、病理內涵
《素問·氣交變大論》另提出「中熱」作為病理概念,指熱邪內蘊心胸所致病機,如「民病瘧……中熱,肩背熱」。此處「中熱」強調內傷熱證,熱邪積聚於中上二焦,可表現為心胸煩熱、肩背灼痛或伴見瘧疾樣寒熱往來,與外感暑邪之「中暍」病位、成因有別。
三、病因病機
- 外感暑熱:暑季勞作或久處酷熱環境,暑邪由表入裡,耗氣傷津。
- 內生鬱火:情志化火或飲食辛熱,致陽熱熾盛於胸膈,如《傷寒論》所述「心中懊憹」之熱鬱證。
四、辨證分型
-
暑犯太陽證(外感)
- 主證:壯熱無汗或汗多黏膩、頭痛如裂、煩躁口渴。
- 病機:暑熱夾濕,鬱遏衛陽。
- 經典方:白虎加人參湯(《傷寒論》)清熱益氣。
-
熱熾胸膈證(內傷)
- 主證:心胸灼熱、口舌生瘡、小便短赤。
- 病機:心火上炎或肺胃熱盛。
- 經典方:涼膈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瀉火通便。
五、古籍論述延伸
《醫宗金鑒》析「中熱」為暑病輕證,若熱邪深入營血則為「中暍」重證;《溫病條辨》進一步區分暑溫與伏暑,指出「中熱」可為伏氣化熱之變證,反映中醫對熱病層次之精微辨析。
附:相關概念
- 中暍:專指夏季猝感暑熱的重症,常伴津氣暴脫。
- 瘧疾伴中熱:古醫籍所述「瘧而肩背熱」,屬少陽經熱邪循經上擾之變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