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蜀水花膏中添加白附子,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濕和止痛的功效。
白附子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祛風濕、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肢體麻木、筋骨疼痛等症狀,白附子能有效地驅散寒濕,舒筋活絡,起到止痛作用。
蜀水花膏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疼痛、關節腫脹等病症,白附子的加入能增強方劑的祛風濕、止痛功效,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蜀水花膏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通竅開竅,活血止痛:麝香氣味辛香,性溫,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麻木等症狀有顯著療效。蜀水花膏針對風寒濕痺,故以麝香通竅活血,引藥入經。
- 增強藥效,引藥入經:麝香性溫,能促進藥效的吸收和發揮,有助於其他藥材的藥力更快、更深地進入病竈,提高治療效果。同時,麝香也具有引導藥物深入經絡的作用,增強藥效,提升治療效率。
蜀水花膏方劑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白蘞味苦性寒,具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蜀水花膏所治療的熱毒症狀,例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皮膚紅腫等,起到清熱消炎的作用。
- 利水消腫: 白蘞亦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輔助治療因熱毒引發的組織水腫,例如咽喉水腫、口脣腫脹等,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症狀。
總之,白蘞的加入能增強蜀水花膏的清熱解毒和利水消腫功效,有助於更全面地治療熱毒症狀。
蜀水花膏中使用商陸,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解毒散結的功效。
商陸味苦、辛,性寒,歸腎、膀胱經。其利水消腫作用較強,可治療水腫、腹水、臌脹等病症,而蜀水花膏則主治水腫、小便不利等症,故使用商陸以利水消腫。
此外,商陸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散結作用,可治療瘡瘍、瘰癧等病症,而蜀水花膏亦可用於治療瘰癧、乳癰等症,因此使用商陸可起到解毒散結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蜀水花膏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聖惠方》,主治「疬瘍」。疬瘍在傳統中醫範疇,多指皮膚瘡瘍、黑斑、瘰癧或癬癩等慢性頑固性皮疾,其病機常與風毒、痰瘀滯留肌膚,或氣血壅滯相關。此膏以外敷為主,透過局部藥力滲透,旨在祛風解毒、散結消瘀、潤膚生肌。
二、組成藥物與邏輯推理
蜀水花(2兩)
推測為古代地方用藥,具體所指待考。或為水生植物類藥材,可能具清熱利濕、散結之效,或專用於皮膚瘡癬。若參考「水花」相關記載(如《本草綱目》提及浮萍別名水花),此藥可能具透發風熱、解毒消腫之功。白附子(2兩)
辛溫,歸胃經,善祛風痰、逐寒濕,為風證要藥。外用可散結消腫,針對風毒痰瘀阻絡所致皮膚頑疾,能通絡散結。麝香(2兩)
辛香走竄,活血通絡、散結止痛。其透皮力強,可引諸藥直達病所,促進氣血運行,化解皮膚瘀滯。白蘞(2兩)
苦辛微寒,清熱解毒、消腫生肌。外用治瘡瘍久潰不斂,與他藥協同可收斂瘡口、祛腐生新。商陸(2兩)
苦寒有毒,逐水消腫。外用能消散癰腫瘡毒,治皮膚頑癬。其毒性需透過炮製或配伍緩解,與豬膏同煎可減其峻烈之性。鷹屎白(2兩)
古代外用消積散結之品,《本草綱目》載其「滅瘢痕」,擅長化解皮膚色素沉著、疤痕結塊。豬膏(2升)
作為基質,滋潤肌膚、軟堅散結,助藥物滲透,並緩和諸藥燥烈之性。
三、方劑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祛風解毒、活血消癥」為核心:
- 祛風通絡:白附子、麝香辛香走竄,祛風痰、開毛竅,針對風邪滯留。
- 解毒散結:白蘞、商陸清熱攻毒,化解熱毒鬱結;鷹屎白專消皮表結滯。
- 活血透藥:麝香引藥透達,豬膏潤膚助吸收,使藥力持久作用於患處。
《聖惠方》變方去商陸加當歸,加強養血潤燥之功,適用於血虛風燥型疬瘍,體現「標本兼顧」思路。
綜觀全方,外用直接作用病所,適合慢性皮膚頑疾屬「風毒瘀結」者,透過局部消散、透達邪氣以恢復肌膚氣血流通。
傳統服藥法
蜀水花2兩,白附子2兩,麝香2兩,白蘞2兩,商陸2兩,鷹屎白2兩。
上切。
以豬膏2升合煎,沸三上二下,膏成。外敷患處。
《聖惠》有當歸、無商陸。本方用法:上銼細,用豬脂一斤合煎諸藥焦黃,去滓,候冷入麝香攪令勻,盛於瓷盒中。用摩患處,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蜀水花膏, 出處:《外台》卷十五引《古今錄驗》。 組成:蜀水花2兩,白附子2兩,麝香2兩,白蘞2兩,商陸2兩,鷹屎白2兩。 主治:癧瘍。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