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十六疰丸

江南三十六疰丸

JIANG NAN SAN SHI LIU ZH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4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腎經 22%
肝經 13%
胃經 13%
脾經 12%
大腸經 11%
心經 1%
肺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江南三十六疰丸中包含雄黃,主要源於其解毒殺蟲之效。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等功效,對於濕熱疫疰所致的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古代醫學認為,江南濕氣重,容易滋生濕邪,引發各種疾病,而雄黃的燥濕解毒特性,可以有效祛除濕邪,並殺滅病原蟲,因此被廣泛運用於治療此類疾病。

江南三十六疰丸中包含麥門冬,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滋陰潤肺: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能滋陰潤肺,生津止渴,對於因燥熱引起的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清心除煩:麥門冬還能清心除煩,安神定志,對於因心火亢盛引起的失眠、心煩、心悸等症狀有改善效果。

江南三十六疰丸主要治療因濕熱蘊結、脾胃失調所致的疰夏諸症,而麥門冬的滋陰潤肺、清心除煩之效,可以輔助緩解因濕熱內蘊引起的口渴、煩躁、失眠等症狀,並滋養肺陰,保護脾胃功能,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江南三十六疰丸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其瀉下逐水消積化痰之功效。

皁莢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化痰、殺蟲止癢等作用。其瀉下逐水可有效去除體內濕熱,緩解因濕熱引起的腹脹、腹痛、小便不利等症狀;其消積化痰則能幫助化解積滯,改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

因此,皁莢的加入,可有效改善濕熱積滯所導致的各種疾病,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病之目的。

江南三十六疰丸中包含莽草,乃因其具有驅邪解毒之功效。莽草性溫,味辛,入肝經,能解毒殺蟲,止痛消腫,並可驅除瘴氣、瘟疫等。古人認爲疰氣乃邪氣所致,故以莽草入藥,意在驅邪解毒,消解疰氣。此外,莽草亦有止痛消腫之效,可緩解疰氣帶來的疼痛症狀。然而,莽草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以免中毒。

江南三十六疰丸中包含鬼臼,主要原因如下:

  1. 瀉下攻積: 鬼臼性寒,味苦,具有瀉下攻積、清熱解毒之功效。江南三十六疰丸主治積滯腹痛、瀉痢膿血等症,鬼臼的瀉下作用可幫助清除積滯,緩解腹痛,同時也能抑制腸道炎症。
  2. 消腫止痛: 鬼臼亦具消腫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腹痛、腹脹等症,配合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增強藥效。

中藥方劑[江南三十六疰丸]的組成中包含[巴豆],因為巴豆具有強效的攻毒瀉水作用。巴豆含有的巴豆素能夠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具有解毒排泄的功能。在[江南三十六疰丸]中,巴豆的加入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積聚的毒素和濕氣,從而達到改善健康的效果。然而,由於巴豆具有較強的刺激性,使用時需謹慎,以免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

江南三十六疰丸中加入天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清熱解毒: 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解毒之功效,可緩解疰夏症候所造成的口渴、煩躁、咽喉腫痛等症狀。
  2. 生津止渴,養陰益腎: 疰夏常伴有陰虛津傷,導致口渴、尿少等症狀。天門冬能生津止渴,養陰益腎,補充體內津液,緩解陰虛津傷,使症狀得到緩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江南三十六疰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轉疰」。「疰」為古代病名,指具有傳染性或遷延不癒的疾病,常與「勞瘵」「鬼注」等概念相關,症狀多見虛損消瘦、寒熱交替、氣血瘀滯。所謂「轉疰」,可能指病情反覆傳變,或邪氣內伏、流注於臟腑經絡。此方以攻逐邪毒、破結通滯為主要方向,推測用於治療頑固性癥瘕積聚、痰瘀交阻,或疫癘之邪內陷所致之證。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攻逐邪毒

  • 雄黃:辛溫有毒,辟穢解毒,殺蟲燥濕,擅驅疫癘、痰涎、蟲積。
  • 巴豆:辛熱大毒,峻下冷積,破癥瘕、逐痰水,開竅通閉,為攻堅之主藥。
  • 皂莢:辛鹹溫,化痰通絡,搜剔風痰,配合巴豆增強滌痰之力。
  • 莽草(有毒):辛苦溫,祛風散結,殺蟲止痛,古方多用於瘰癧、惡瘡。
  • 鬼臼(有小毒):苦辛平,解毒散瘀,治屍疰、蟲毒,破血消癥。

2. 潤養與制衡

  • 麥門冬/天門冬:甘寒養陰,潤肺清心,緩解諸藥之燥烈毒性,防攻伐傷正。

3. 組成邏輯
全方以「毒藥攻邪」為核心,峻烈之品為主,針對「疰」病深伏之痰、瘀、毒:

  • 雄黃、鬼臼直折邪毒,解疫癘蟲積之患;
  • 巴豆、皂莢開通閉塞,破有形之痰瘀積滯;
  • 莽草輔助散結止痛,兼祛風邪;
  • 麥門冬滋陰護正,為「猛藥緩投」之策。

三、可能治療原理

  1. 物理性逐邪:巴豆峻瀉與皂莢滌痰,可能通過強烈瀉下與排痰作用,清除腸道與呼吸道病理產物。
  2. 化學性抗病原:雄黃(含砷)、莽草等有毒成分,或能抑制寄生蟲、微生物(如古人所謂「尸蟲」)。
  3. 調節氣機:鬼臼、莽草辛散走竄,可能改善氣血瘀滯,緩解疼痛或腫塊。
  4. 免疫調節:麥門冬養陰,或可緩解攻伐藥對黏膜之刺激,間接調節正氣抗邪能力。

四、潛在應用推測

此方適合「實證為主、正氣未竭」之頑疾,如:

  • 古代「屍疰」「勞瘵」類似結核病、慢性感染;
  • 痰瘀互結之癥瘕(類似腫瘤、腹腔包塊);
  • 嚴重寄生蟲病或疫毒內陷。

惟須注意,全方毒性劇烈,古代用「小豆大」丸劑且日服一次,顯為控制劑量,非尋常虛證可輕用。

傳統服藥法


雄黃(研)2分,麥門冬(去心)3分,皂莢(去皮子,炙)2分,莽草(炙)2分,鬼臼3分,巴豆(去心皮,熬)2分(1方不用麥門冬,用天門冬)。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2丸,日1次。
忌鯉魚、野豬肉、蘆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江南三十六疰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江南三十六疰丸, 出處:《外台》卷十三引《崔氏方》。 組成:雄黃(研)2分,麥門冬(去心)3分,皂莢(去皮子,炙)2分,莽草(炙)2分,鬼臼3分,巴豆(去心皮,熬)2分(一方不用麥門冬,用天門冬)。 主治:轉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