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八風散中加入天雄,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濕、止痛的功效。
天雄性溫熱,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的功效,特別適用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小八風散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痛,而天雄的溫熱性質可以驅散寒濕,並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此外,天雄還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緩解因寒濕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因此,天雄在小八風散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痺痛。
小八風散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與小八風散祛風止痛的功效相符。
- 補血養血: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潤燥止渴的作用,可改善因風邪侵襲導致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症狀,使身體抵抗力增強,更有效地抵禦風寒濕邪的侵襲。
總之,當歸在小八風散中起到活血止痛、補血養血的雙重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小八風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益氣固表: 人參味甘性溫,具有補氣益血、固表止汗之效。八風為外邪,容易侵襲人體表,造成風寒濕邪等病症。人參可補益正氣,提高人體抗病能力,抵禦外邪入侵。
- 扶正祛邪: 小八風散用於治療因正氣不足而導致的風寒濕邪等病症,人參能補益元氣,扶正祛邪,增強人體抵抗力,使正氣戰勝邪氣,達到治病的目的。
小八風散中使用附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小八風散主治風寒濕痺,症狀如四肢疼痛、屈伸不利、畏寒肢冷等,而附子可以溫經散寒,改善肢體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助藥力:方中其他藥材如羌活、獨活等,皆偏於清熱解表,而附子則可以起到溫陽助陽、協調藥力的作用,避免藥效過於寒涼,提升整體療效。
小八風散方中使用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解表: 防風性溫,善於祛風解表,對於風寒、風熱、風濕等引起的各種表證都有較好的療效。小八風散主治風寒表證,而防風恰好能起到祛風散寒,宣肺解表的功效,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
- 疏散風邪: 防風具有疏散風邪的作用,可以使外感風邪從汗孔散出,達到驅散風邪的目的。小八風散中,防風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疏散風邪,消除風邪對人體的影響。
小八風散中加入天門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潤肺:天門冬味甘微苦,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潤肺、養陰生津的功效。小八風散主治風熱犯肺,症見咳嗽痰粘,咽喉燥痛,口渴等。天門冬可以清熱解毒,潤燥止咳,緩解風熱引起的肺部炎症。
2. 滋陰降火:天門冬可以滋陰降火,與方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可以更好地消除風熱之邪,達到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目的。
小八風散中加入花椒,主要是利用其辛熱發散、祛風止痛的功效。
花椒味辛性熱,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祛風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其辛熱之性可溫經散寒,驅散體內寒邪,並可促進氣血運行,舒筋活絡,緩解風寒所致的疼痛。同時,花椒的辛辣氣味可刺激經絡,疏通氣血,進一步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小八風散中加入花椒,可以增強方劑的溫經散寒、祛風止痛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小八風散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濕止痛: 獨活性溫,味辛,歸膀胱經,擅長祛風濕止痛。小八風散主治風寒濕痹,症見肢體疼痛,麻木不仁,因此需要獨活來驅散寒濕,緩解疼痛。
- 疏通經絡: 獨活可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進一步改善因風寒濕痹導致的肢體麻木、關節僵硬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整體療效。
小八風散中包含烏頭,主要是因為烏頭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適用於寒邪客於經絡、引起肢體疼痛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等症。
烏頭性溫,味辛,入足太陽膀胱經,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對於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尤為有效。然而,烏頭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一般以炮製過的草烏頭或附子為主,並需嚴格控制用量,避免過量使用造成中毒。
小八風散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濕止痛: 秦艽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小八風散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等症,秦艽可有效散寒祛濕,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功能。
- 疏經通絡: 秦艽還具有疏經通絡的功效,有助於打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進一步緩解風濕疼痛。小八風散中的其他藥材如防風、羌活等也有類似功效,與秦艽協同作用,增強祛風濕止痛效果。
小八風散中加入細辛,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之效。對於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細辛可以溫經散寒,緩解疼痛,改善症狀。
- 通鼻竅: 細辛辛散通竅,能通鼻竅,改善鼻塞、嗅覺不靈等症狀。小八風散中加入細辛,可以配合其他藥材,更有效地通利鼻竅,改善呼吸道疾病。
小八風散中加入白朮,主要有兩大原因:
- 健脾燥濕: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燥濕的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濕氣得到有效祛除,而濕邪是風邪的“媒介”,祛除濕氣可以減少風邪入侵的機會。
- 固表止汗:白朮入脾肺經,有固表止汗的作用。風邪易於侵犯腠理,導致肌表不固,出現汗出、惡風等症狀。白朮能固護肌表,防止風邪入侵,緩解風邪所致的病症。
因此,小八風散中加入白朮,不僅能祛除濕邪,還能固護肌表,達到預防風邪侵襲的目的。
小八風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能。小八風散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乾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助藥力:乾薑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如配合其他溫熱藥材,可加強散寒除濕的效果;配合辛溫解表藥材,可促進發汗,驅散風邪。
小八風散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小八風散主治風寒感冒,症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痰白,麻黃可有效疏散風寒,宣通肺氣,緩解上述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小八風散中其他藥物如桂枝、白芷、荊芥等,也具有疏風散寒、解表止痛的功效。麻黃與這些藥物相配伍,可增強其疏風解表之力,並促進汗出,達到溫經散寒、止咳化痰的目的。
小八風散中包含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腎固本:山茱萸味酸、性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固精縮尿的功效。小八風散主要針對風寒濕邪侵襲,導致腰膝痠軟、肢體麻木等症狀,而山茱萸可補腎固本,提升機體抵抗力,減少風寒濕邪的入侵。
- 溫陽散寒:山茱萸性溫,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可以驅散體內寒氣,改善風寒濕邪引起的畏寒怕冷、肢體不溫等症狀。
小八風散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護元氣,止咳平喘:五味子味酸甘,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止咳平喘的功效。小八風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咳嗽、哮喘等症,五味子能補肺氣,固護元氣,並可收斂肺氣,止咳平喘,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 滋陰斂汗,固澀止瀉:五味子還具有滋陰斂汗、固澀止瀉的功效,對於風寒咳嗽伴隨盜汗、脾虛泄瀉者,五味子能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使治療更全面。
小八風散中包含桔梗,主要有兩大原因:
- 宣肺利咽:桔梗味苦辛,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的作用。小八風散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宣,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桔梗可以幫助宣通肺氣,利咽排痰,緩解咽喉疼痛,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散結消腫:桔梗還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小八風散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物配合使用,桔梗可以幫助散結消腫,促進炎症消散,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八風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原因如下:
- 散風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散風止痛、通竅止鼻塞的功效。小八風散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白芷可有效散寒止痛,改善鼻塞症狀。
- 解表止癢: 白芷還能解表止癢,對於風寒引起的皮膚瘙癢,具有緩解作用。小八風散部分方劑也用於治療風疹,白芷的解表止癢功效在此也能發揮作用。
總之,白芷在小八風散中,起到散風止痛、通竅止鼻塞、解表止癢等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的功效。
小八風散中包含柴胡,主要源於柴胡的疏肝解鬱、和解少陽之功效。
方劑主治風寒襲表,少陽證,症見發熱惡寒,頭痛,胸脅脹滿,脘腹痞悶,口苦咽乾,苔薄白,脈弦等。柴胡可疏肝解鬱,升發陽氣,使氣機條達,解除少陽經氣鬱結,並可調和少陽,協調寒熱,故為方中主藥。
小八風散方劑中含有莽草,此乃因其具有解毒止痛之功效。
莽草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散寒、解毒止痛的功效,主治風寒濕痹、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等症。
小八風散為治療風寒濕痹的常用方劑,而莽草的解毒止痛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狀,同時也可解毒消腫,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病情。
因此,小八風散方劑中加入莽草,可發揮其解毒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痹等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八風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涉及情志失常、風邪侵襲及氣血失調所致的複雜證候,涵蓋以下三大類:
- 神志異常:如迷惑如醉、狂言妄語、驚悸恐怖、恍惚見鬼等,屬風痰擾神或氣血虧虛、心神失養。
- 經絡風邪:如四肢不隨、偏枯攣掣、口面喎斜、頸項強直等,反映外風內風夾雜,經絡氣血痺阻。
- 氣血陰陽失調:如煩滿顛倒、短氣汗出、惡風疼熱、浮腫不仁等,提示陽虛衛弱、氣滯血瘀或津液代謝失常。
其病機根本可能在於肝腎不足、陽虛風動,兼夾痰瘀閉阻,內外風邪合而為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核心
溫補肝腎陽氣(固本):
- 天雄、附子、乾薑:大辛大熱,溫腎散寒,助陽通絡,逐內外風寒濕邪。
- 山茱萸、五味子:酸收固腎,防溫燥耗散,兼斂心神。
益氣養血扶正(補虛):
- 人參、當歸:補元氣、養營血,治氣血虛弱之「迷惑短氣」。
- 天門冬:滋陰潤燥,制溫藥燥性,兼清虛熱。
祛風通絡散邪(治標):
- 防風、獨活、白芷、麻黃:疏外風、散寒濕,開腠理以透邪。
- 莽草(古代祛風毒藥,今罕用):逐風痹、通閉阻,治頑麻疼痛。
- 前胡:降氣化痰,兼宣散風熱,防風鬱化火。
調和氣血陰陽:
- 川椒:溫中止痛,助陽氣布散,兼殺蟲(古代用於風蟲痹證)。
- 五味子:斂汗生津,防衛陽不固之「汗出猥退」。
二、組方特點與治療思路
- 標本兼顧:以溫陽益氣為本,祛風通絡為標,適用於正虛邪實、寒熱錯雜之證。
- 動靜結合:附子、麻黃之「動」配五味子、山茱萸之「靜」,調節氣血運行而不耗散。
- 風藥與補藥並用:防風、獨活等風藥外透表邪,人參、當歸內補氣血,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三、推測適用證型
綜合而言,此方可能針對:
- 肝腎陽虛挾風證:陽虛生內風,外風引動,見肢體偏枯、神志異常。
- 寒濕痹阻經絡:久病入絡,氣血不通,見疼痛麻木、攣急不伸。
- 氣血兩虛兼痰瘀:正虛邪戀,痰瘀擾神,見恍惚驚悸、言語錯亂。
此方劑量配伍嚴謹,溫散中寓收斂,補益中兼疏通,展現古代治療「風病」的整體辨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去蘆頭),當歸1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防風1兩(去蘆頭),獨活1兩,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乾薑3分(炮裂,銼),山茱萸半兩,五味子半兩,前胡1兩(去蘆頭),麻黃半兩(去根節),白芷3分,莽草半兩(微炙)。
上為細散。
每服2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忌生冷、油膩、鯉魚、豬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八風散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頭暈、心悸、噁心、嘔吐等症狀。因此,在服用小八風散前,患者應先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八風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人參1兩(去蘆頭),當歸1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防風1兩(去蘆頭),獨活1兩,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乾薑3分(炮裂,銼),山茱萸半兩,五味子半兩,前胡1兩(去蘆頭),麻黃半兩(去根節),白芷3分,莽草半兩(微炙)。 主治:風虛百病,肢體不遂。
小八風散,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天雄5分,當歸5分,人參5分,附子4分,防風4分,天門冬4分,蜀椒4分,獨活4分,烏頭3分,秦艽3分,細辛3分,白朮3分,乾薑3分,麻黃2分,山茱萸2分,五味子2分,桔梗2分,白芷2分,柴胡2分,莽草2分。 主治:迷惑如醉,狂言妄語,驚悸恐怖,恍惚見鬼,喜怒悲憂,煩滿顛倒,邑邑短氣不得語,語則失忘,或心痛徹背,不嗜飲食,惡風不得去帷帳,時復疼熱,惡聞人聲,不知痛癢,身悉振搖,汗出猥退,頭重浮腫,搔之不知痛,頸項強直,口面喎戾,四肢不隨,不仁偏枯,攣掣不得屈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