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頂散

RU D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三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17)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7%
肝經 15%
肺經 15%
脾經 13%
心經 12%
胃經 11%
膀胱經 7%
膽經 3%
心包經 3%
腎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入頂散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補腎固精: 山茱萸性溫,味酸澀,歸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之效。入頂散主要用於治療遺精、滑精等腎虛精關不固之症,山茱萸可補腎固精,收斂止遺,從根本上改善精關不固的病理狀態。
  2. 澀精止瀉: 山茱萸具有澀精止瀉的功效。入頂散除了治療遺精外,還可治療腎虛引起的久瀉不止。山茱萸能收斂固澀,有助於止瀉,配合其他藥物,達到固精止瀉的治療目的。

入頂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入頂散多用於治療頭痛,而川芎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頭部疼痛。
  2. 升散上行,開竅醒神: 川芎氣味芳香,具有升散上行的特性,可直達頭部,改善頭部氣血運行,開竅醒神,對於因氣血瘀滯、經絡阻滯引起的頭痛、頭暈、神志不清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川芎在入頂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改善頭部氣血循環,緩解疼痛,開竅醒神,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入頂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的功效。入頂散用於治療風寒頭痛,而防風可有效驅散頭部風寒,緩解疼痛。
  2. 升散止痛: 防風兼具升散止痛的作用,可將風寒之邪向上驅散,並緩解頭痛症狀。入頂散中配合其他藥物,可起到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風寒頭痛。

總而言之,防風在入頂散中發揮了疏風散寒、升散止痛的重要作用,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入頂散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濕止痛:獨活味辛性溫,善於疏散風寒濕邪,並能止痛。入頂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上犯頭面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獨活可有效驅散風寒濕邪,緩解頭面部疼痛。
  2. 通絡止痛:獨活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進而止痛。入頂散中加入獨活,可促進頭面部氣血流通,減輕頭痛、頭暈等症狀。

總而言之,獨活在入頂散中起到祛風濕止痛、通絡止痛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頭風的功效。

「入頂散」方劑中包含細辛,主要原因如下:

  1. 辛溫通竅: 細辛味辛性溫,具有通竅散寒之效,能溫經散寒、通利鼻竅,對於因寒邪侵襲導致的鼻塞、頭痛、流涕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2. 配合其他藥物: 入頂散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等,也具有通竅止痛的作用,細辛與之搭配,能增強藥效,更好地達到治療效果。

總之,細辛在入頂散中起到溫經散寒、通利鼻竅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能有效治療寒邪侵襲所致的頭面部疾病。

入頂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配方旨在治療因風熱上攻所致的頭痛、眩暈等症狀。方中所含之「莽草」,味辛性溫,歸肺、心包經,具有散風解表、止痛、祛風濕之功效。據《本草綱目》記載,莽草能「逐風濕,利關節,殺蟲魚」,對於外感風邪,內有寒濕所引起的頭痛有獨特療效。

在入頂散中,莽草與其他藥材如薄荷、菊花等相配伍,共同發揮疏風清熱、解表止痛的作用。莽草辛溫之性,可助藥力直達病所,散發頭部風邪,緩解頭痛;其止痛效果亦能迅速減輕患者不適。然而,莽草亦具一定毒性,需注意用量不宜過大,且應遵醫囑使用,以免中毒。總體而言,莽草在入頂散中的應用,彰顯了中醫藥物相互配合、辨證施治的智慧。

入頂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入頂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上襲頭面,導致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白朮能補脾益氣,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驅散風寒濕邪。
  2. 固表止汗:白朮還有固表止汗的作用。風寒濕邪上襲頭面時,容易導致腠理開泄,汗出不止。白朮能固表止汗,減少汗液流失,防止病情加重。

入頂散方劑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固精: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氣、滋腎固精的功效。入頂散主治腎虛精虧導致的頭頂疼痛、眩暈、耳鳴等症,而山藥能補腎固精,從根本上改善腎虛之症,有助於緩解頭頂疼痛。

2. 健脾益氣:山藥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能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入頂散中常配伍其他滋補藥材,山藥的健脾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效用,提升藥效。

入頂散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經活絡,引藥上行:川牛膝性溫,味苦辛,入肝腎經,具有通經活絡、引藥上行的功效。它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將藥物引至頭部,從而有效治療頭痛、眩暈等病症。
  2. 祛風濕,止痛:川牛膝還具有祛風溼、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溼邪入侵頭部引起的疼痛,川牛膝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入頂散中加入川牛膝,可有效改善頭部血運,疏通經絡,緩解疼痛,達到治療頭痛、眩暈等病症的目的。

入頂散方劑中加入石南葉,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石南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熱上攻、毒邪侵襲而引起的頭痛、頭昏、目赤腫痛等症狀,石南葉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幫助改善患者的頭部不適。
  2. 疏風散寒,止咳化痰: 石南葉還具有一定的疏風散寒、止咳化痰功效。若患者因風寒入侵,導致頭部疼痛、咳嗽痰多等症狀,石南葉可以幫助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緩解患者的症狀。

總而言之,石南葉在入頂散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疏風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頭部風熱、風寒等疾病。

入頂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入頂散中可能含有性味偏寒或偏熱的藥物,甘草可以調和藥性,使藥物更平和地作用於人體。
  2. 保護脾胃: 入頂散可能含有較為辛辣或苦燥的藥物,容易傷脾胃。甘草能健脾益氣,保護脾胃功能,避免藥物對脾胃的損傷,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

入頂散中包含烏頭,主要是由於烏頭具有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溫經散寒止痛: 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客於經絡所致的頭痛、風寒感冒、關節疼痛等症狀,烏頭能有效溫經散寒,起到止痛作用。
  2. 祛風濕通絡: 烏頭具有祛風濕、通絡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烏頭能起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的作用。

因此,入頂散中加入烏頭,主要是利用其溫經散寒止痛、祛風濕通絡的功效,以達到治療頭風、風寒濕痺等疾病的目的。

入頂散方劑中加入通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通淋: 通草性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之效。入頂散主治頭痛眩暈、腦熱痰盛,而通草可利水降火,清熱化痰,有助於改善頭部濕熱狀態,達到治療目的。
  2. 通竅開竅: 通草還具有通竅開竅之效。入頂散中,通草可以疏通頭部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頭部供血不足,有助於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

入頂散中包含水菖蒲,主要因其具有開竅醒神之效。

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其揮發油中含有菖蒲酮、菖蒲腦等成分,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嘔、祛風散寒的功效。

臨牀中,水菖蒲常用於治療神志昏迷、癲癇發作、痰迷心竅、嘔吐不止等症。

因此,入頂散中加入水菖蒲,可起到開竅醒神、化痰開竅之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意識狀態,提高治療效果。

入頂散方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通經脈之效。入頂散主要用於治療陽虛寒凝所致的頭痛,附子能溫陽散寒,通達經絡,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頭痛症狀。

二、 扶正祛邪:陽虛寒凝常伴隨體質虛弱,附子能補益腎陽,提高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從根本上治療頭痛。

入頂散方劑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有二:

  1. 疏風解表,宣肺止咳: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束表、肺氣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等症狀,麻黃能通過發汗解表,使外邪從汗孔排出,並疏通肺氣,止咳化痰,起到治療作用。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入頂散中,麻黃常與其他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功效的藥物配伍,如黃芩、生地等。麻黃的發汗解表作用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入頂散方劑中包含天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 天雄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入頂散主治頭痛,而天雄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經絡、阻礙氣血運行而引發的頭痛。
  2. 散寒通竅: 天雄能散寒通竅,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頭部氣血流通不暢而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入頂散中加入天雄,可有效改善頭部氣血運行,緩解頭痛症狀。

總而言之,天雄在入頂散方劑中,主要發揮祛風止痛、散寒通竅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頭痛等症狀。

「入頂散」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除濕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導致的頭痛、鼻塞、肢體麻木等症狀,花椒能起到溫經散寒的作用,緩解症狀。
  2. 通絡止痛:花椒亦有通絡止痛之效,可改善氣血循環,緩解局部疼痛。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導致的疼痛,花椒可起到通絡止痛的作用,減輕病患的痛苦。

入頂散中包含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具有宣肺利咽的功效,可以幫助肺氣宣降,痰濁排出,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入頂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痰濁阻肺所致的鼻塞流涕、咳嗽痰多等症狀,桔梗的宣肺利咽功效可以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2. 利氣消腫: 桔梗還具有利氣消腫的功效,可以疏通氣機,促進水液代謝,對於因痰濁阻滯所致的頭面部腫脹也有緩解作用。入頂散中加入桔梗,可以協同其他藥物,有效改善頭面部腫脹,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入頂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入頂散,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及《聖濟總錄》等古籍,其組成藥味繁多,共計十九味,包含多種具有不同功效的中藥材,經綜合分析,其主要功用可歸納如下:

主治功效:

  • 鎮痛止痙、通絡開竅: 入頂散主治「頭面脹滿,腦瘛偏枯,發作有時,狀似刀刺,失聲,陰陰然疼,面目變青;厥逆頭痛,齒亦痛。」此描述可見其針對頭面部劇烈疼痛,伴有痙攣抽搐、麻木偏癱等症狀。其中,細辛、川芎、獨活、紅烏頭、附子等藥味皆有止痛之效;水菖蒲、細辛能開竅醒腦;川芎、川牛膝則能活血通絡,緩解瘀滯所致的疼痛。
  • 祛風散寒、解表除濕: 患者症狀表現可見「厥逆」,可能與風寒侵襲、經絡受阻有關。方中防風、麻黃、花椒、附子、紅烏頭等藥味皆具祛風散寒之功,能發散在表之邪,溫陽散寒,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頭痛、肢冷等症狀;獨活、通草則可祛除體內濕邪,緩解因濕邪困阻所致的頭面脹滿。
  • 調和陰陽、補益氣血: 入頂散所治之證,病程可能較長,患者體質亦可能偏於虛弱。方中山茱萸、山藥可滋陰補腎,補益精血;白朮、山藥可健脾益氣,增強體內運化能力;石南葉可補肝腎、強筋骨;甘草則可調和諸藥,益氣養心。這些藥材的配伍,有助於調整機體陰陽氣血的平衡。

治療原理:

入頂散的治療原理,乃是針對「風寒濕邪」侵襲、氣血瘀滯、陰陽失調等病因,採用多種藥味協同作用。

  • 祛邪外出: 運用防風、麻黃、花椒等辛溫發散之品,將侵襲在表的風寒濕邪發散出去,解除經絡阻滯;
  • 活血通絡: 透過川芎、川牛膝等活血化瘀之藥,加速氣血運行,疏通經絡,使瘀滯得到解除,疼痛得以緩解;
  • 溫陽散寒: 附子、紅烏頭等大辛大熱之品,能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針對虛寒體質的患者,有助於恢復陽氣;
  • 開竅醒腦: 水菖蒲、細辛等藥味,可開竅醒腦,針對頭部症狀,有助於恢復意識,緩解腦部不適;
  • 調補氣血: 山茱萸、山藥、白朮等藥物,可滋陰補腎、健脾益氣,增強體質,從根本上改善病患的虛弱狀態。

綜上所述,入頂散的治療核心,乃是針對病邪的「祛邪」與針對虛弱體質的「扶正」相結合。通過多種藥味的協同作用,使邪氣得以祛除、經絡得以疏通、氣血得以調和、陰陽得以平衡,從而達到緩解頭面部疼痛、痙攣等症狀的目的。

總結:

入頂散配伍複雜,藥性辛溫走竄,具有祛風散寒、活血通絡、止痛開竅、調和陰陽之功,主要用於治療因風寒濕邪侵襲、氣血瘀滯、陰陽失調所致的頭面部劇烈疼痛、痙攣抽搐、麻木偏癱等症狀。其治療原理,在於「祛邪」與「扶正」並重,通過多種藥物的協同作用,使機體恢復平衡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山茱萸1.5兩,芎窮1.5兩,防風1.5兩,獨活1.5兩,細辛1兩,莽草1兩,白朮1兩,薯蕷1兩,牛膝1兩,石南1兩,甘草1兩,烏頭1兩6銖,通草1兩6銖,菖蒲1兩6銖,附子1兩6銖,麻黃1兩6銖,天雄1兩6銖,蜀椒1兩6銖,桔梗1兩6銖。
上藥治下篩。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用量宜慎。

相關疾病


頭痛半身不遂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塞低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手腳冰冷手指緊繃難以伸直

相同名稱方劑


入頂散, 出處:《千金翼》卷十六。 組成:天雄(炮,去皮)1兩半,山茱萸1兩半,麻黃1兩(去節),薯蕷2兩,細辛半兩,石南半兩,牛膝半兩,莽草半兩,蜀椒(去目、閉口者,汗)4兩,白朮4兩,烏頭(炮,去皮)4兩,桔梗4兩,防風4兩,甘草(炙)4兩。 主治:三十六種風,偏枯不遂。

入頂散, 出處:《千金》卷十三。 組成:山茱萸1兩半,川芎1兩半,防風1兩半,獨活1兩半,細辛1兩,莽草1兩,白朮1兩,薯蕷1兩,牛膝1兩,石南1兩,甘草1兩,烏頭1兩6铢,通草1兩6铢,菖蒲1兩6铢,附子1兩6铢,麻黃1兩6铢,天雄1兩6铢,蜀椒1兩6铢,桔梗1兩6铢。 主治:頭面脹滿,腦瘛偏枯,發作有時,狀似刀刺,失聲,陰陰然疼,面目變青;厥逆頭痛,齒亦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