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岐伯神聖散中加入天雄,乃因其性溫燥,具有散寒止痛、祛風濕之功效。天雄入足少陰腎經,可溫腎壯陽,對於寒邪凝滯、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膝冷痛、肢體麻木、陽痿早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天雄還可通絡止痛,對於寒濕痹痛、關節疼痛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在岐伯神聖散中加入天雄,旨在增強方劑散寒止痛、祛風濕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岐伯神聖散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腎陽、散寒止痛的功效。神聖散方劑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邪內侵導致的肢冷畏寒、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症狀,而附子的溫陽散寒作用可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 扶正祛邪:附子能溫補腎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有助於抵禦寒邪的侵襲,從根本上治療疾病。神聖散方劑中加入附子,旨在扶助正氣,驅除邪氣,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岐伯神聖散為一方古傳良方,其組成精妙,其中杜鵑花之採用,乃取其性溫味甘,入肝、腎經之特性。杜鵑,又名映山紅,非僅賞心悅目之花卉,更藏醫藥之妙用。方中杜鵑,善於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對於寒凝血滯所致之各類疼痛,尤具療效。此外,杜鵑還能祛風濕,強筋骨,適宜風濕痹痛,腰膝酸軟之症。岐伯神聖散綜合多種草藥之長,杜鵑之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之活血袪風效果,更協同其他藥材,達到了調和營衛、溫通經絡之目的,從而提升整體療效,彰顯中醫藥理之深邃與精微。
岐伯神聖散中添加細辛,主要是利用其辛溫解表、通竅止痛的藥性。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能散寒解表,溫肺止咳,並通鼻竅,止頭痛,對於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齒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岐伯神聖散的主要功效為解表散寒、通竅止痛,細辛的辛溫解表、通竅止痛之性,恰好與方劑功效相符,因此被選入方劑之中,以增強方劑的療效。
岐伯神聖散中包含烏頭,原因如下:
- 散寒止痛: 烏頭性溫熱,具有散寒止痛之效,可溫經散寒,止痛祛風,對於寒邪客於經絡引起的疼痛,如風寒濕痹、肩臂疼痛等,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 補氣益陽: 烏頭藥性強勁,兼具補氣益陽之功,能補腎壯陽,溫補氣血,對於陽虛氣虛所致的疾病,如陽痿、腰膝酸軟等,亦有一定療效。
烏頭為劇毒藥物,需謹慎使用,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配伍使用。
岐伯神聖散中加入石南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功效。
石南葉味苦性寒,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瘡瘍、疥癬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岐伯神聖散中,石南葉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以加強其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效果,有效緩解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症。
岐伯神聖散中包含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止嘔逆: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逆的作用。岐伯神聖散常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乾薑在此方中起到溫中散寒、緩解嘔逆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乾薑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乾薑與茯苓、白朮等藥物配合,可以溫中健脾,提高脾胃功能。
總之,乾薑在岐伯神聖散中起到溫中散寒、止嘔逆的作用,並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岐伯神聖散中包含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岐伯神聖散主治寒濕痺痛,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致的疼痛、麻木、瘙癢等症,花椒可溫經散寒,驅散寒濕,減輕疼痛,改善瘙癢。
- 活血化瘀: 花椒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寒濕瘀阻經絡,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加重疼痛。花椒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瘀血,改善痺痛。
綜上所述,花椒在岐伯神聖散中的加入,可發揮溫經散寒、止痛止癢、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利於治療寒濕痺痛。
岐伯神聖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味辛溫,具有發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此方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痠痛、皮膚瘙癢等症,而防風可有效驅散風寒,緩解這些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防風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強療效。例如,與川芎、白芷等藥物配合,可以更好地疏散風寒,止痛止癢;與荊芥、柴胡等藥物配合,可以更好地解表散寒,利咽止咳。
綜上所述,岐伯神聖散中加入防風,是基於其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以及與其他藥物配伍增效的特性。
岐伯神聖散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 開竅醒神: 水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開竅之效。其揮發油中的菖蒲酮、菖蒲烯等成分,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改善神經系統功能,有助於治療神志不清、昏迷、痰迷心竅等症狀。
- 祛濕健脾: 水菖蒲還能健脾利濕,對於脾虛濕困、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較好療效。其利水滲濕的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改善脾胃功能。
因此,水菖蒲的加入,既能開竅醒神,又能祛濕健脾,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岐伯神聖散中包含白朮,其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白朮味甘性溫,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方中加入白朮,可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有助於去除體內濕邪,改善脾虛濕困的症狀。
其二,白朮能固表止汗,可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加強固表止汗的效果,預防汗出過多導致氣虛或濕邪入侵。
總之,白朮在岐伯神聖散中,發揮了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岐伯神聖散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獨活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方中以獨活配伍其他藥物,可有效治療風寒濕痺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
- 疏通經絡:獨活能通經絡,活血脈,配合其他藥物,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和麻木感,達到疏通經絡、解除痺痛的效果。
總體而言,獨活在岐伯神聖散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協同其他藥物,達到祛風濕、止疼痛、疏通經絡的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岐伯神聖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根據古代醫書記載,「岐伯神聖散」主治範圍廣泛,涵蓋多種病症,主要包括:
- 癰疽、癩、疥、癬等皮膚病: 這些病症都與皮膚的感染、病變有關,表現為皮膚的紅腫、潰爛、瘙癢、脫屑等。
- 風痿: 指風邪侵襲導致的肢體痿軟無力、麻木不仁等症狀。
- 骨肉疽敗: 指骨骼、肌肉的嚴重感染、壞死。
- 百節痛: 指全身各個關節的疼痛。
- 眉毛髮落: 指眉毛、頭髮脫落的症狀。
- 身體淫淫躍躍痛癢: 指身體各處出現遊走不定的疼痛、瘙癢感。
- 目痛眥爛: 指眼睛疼痛、眼角潰爛的症狀。
- 耳聾: 指聽力下降或喪失。
- 齒齲: 指齲齒,即蛀牙。
- 痔瘻: 指痔瘡併發肛瘻,即肛門周圍出現瘻管,流膿、疼痛等。
治療原理分析
「岐伯神聖散」由多味中藥組成,其治療原理可以從各味藥的藥性及配伍關係來分析:
溫陽散寒、祛風除濕
方中天雄、附子、烏頭、乾薑、花椒等藥,性味辛溫,具有強大的溫陽散寒作用。可溫通經絡,驅散體內寒邪,對於因寒邪引起的疼痛、痺證有較好的療效。其中,天雄、附子 更是回陽救逆的要藥,可以振奮陽氣,恢復身體機能。
疏風解表、通絡止痛
防風、細辛、杜鵑花等藥,具有疏風解表、發散風邪的作用。防風能疏風解表,平肝明目,用於治療外感風邪引起的頭痛、身痛等症狀。細辛 則能發汗解熱、鎮痛消炎,可緩解疼痛。杜鵑花可解表散熱,對於外感風邪引起的表證有緩解作用。
活血通絡、消腫止痛
石楠葉能利尿消腫,對於局部腫痛有一定緩解作用。方中多味藥物合用,共同起到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效果,對於癰疽、骨肉疽敗等病症的治療有幫助。
開竅醒神、補益正氣
水菖蒲具有開竅醒腦、安神定志的功效,對於神志不清、精神萎靡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配伍 白朮、獨活等補益藥,可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抵抗力。
綜合分析
「岐伯神聖散」整體藥性偏於溫燥,以溫陽散寒、祛風除濕為主要治療方向。通過多味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溫通經絡、驅散寒邪、活血止痛、消腫散結、開竅醒神的目的。該方劑主治病症廣泛,涉及內、外、五官等多科疾病,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
但是,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該方劑所主治的疾病病因複雜,需要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專業的診斷和治療,不可簡單套用古方。
傳統服藥法
天雄1兩,附子1兩,茵芋1兩,躑躅1兩,細辛1兩,烏頭1兩,石南1兩,乾薑1兩,蜀椒2兩,防風2兩,菖蒲2兩,白朮3兩,獨活3兩。上為末。
每服方寸匕,日3次,酒調下。勿增之。
忌豬肉、冷水、生菜、桃、李、雀肉、青魚鮓、飴、羊肉等。如覺麻痹甚者,吸少許溫甘豆湯止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岐伯神聖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三。 組成:天雄1兩,附子1兩,茵芋1兩,踯躅1兩,細辛1兩,烏頭1兩,石南1兩,乾薑1兩,蜀椒2兩,防風2兩,菖蒲2兩,白朮3兩,獨活3兩。 主治:癰疽,癩,疥,癬,風痿,骨肉疽敗,百節痛,眉毛發落,身體淫淫躍躍痛癢,目痛眥爛,耳聾、齒齲,痔瘻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