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黃敷方
DA HUANG FU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31)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敷方」以大黃為主要藥材,這與大黃的藥性密不可分。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涼血、消腫之功效。其寒涼之性,能清熱解毒,有效緩解局部炎症、腫脹;苦味入腸,能瀉熱通便,利於排毒消腫。因此,將大黃製成外敷藥,可有效治療外傷感染、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症,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大黃敷方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引導藥力下行: 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之效。大黃苦寒,善於瀉熱通便,但其藥力偏於燥烈,容易耗傷津液。木通的加入,可以引導大黃藥力下行,避免其過於燥烈,並協同利水通淋,使藥效更為和緩。
2. 配合大黃清熱解毒: 木通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配合大黃清熱解毒,共同達到消腫止痛、散瘀止血的效果。例如,對於某些外傷腫痛、瘀血腫脹等病症,木通與大黃共同使用,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黃敷方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散結:葶藶子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瀉肺水、利水消腫之效。配合大黃的瀉熱通便作用,可有效消散局部瘀血腫脹,促進傷口癒合。
- 引導藥力:葶藶子味苦,善於引導藥力直達病竈,促進大黃等藥物的滲透吸收,加強其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的作用,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大黃敷方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活血通經。其中包含的莽草,具有特定的藥理作用,使其在方劑中扮演重要角色。
莽草,屬於茄科植物,其主要成分包括生物鹼和揮發油,這些成分對於清熱解毒、降低發炎反應有顯著效果。莽草的清熱作用能有效幫助排出體內的毒素,對於解決因熱毒引起的各類情況,如腫痛、發燒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此外,莽草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機體的自身免疫功能,有助於提高身體對抗疾病的能力。
總的來說,莽草在大黃敷方中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整體方劑的療效,還能針對特定的病理狀況,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此方劑的組合,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學中“藥性相輔”的理念。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黃敷方」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毒腫,初覺腫痛」,即因熱毒或瘀血所致的腫脹疼痛初期。其作用為消腫止痛,適用於局部紅腫熱痛尚未潰爛之時,藉外敷以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組成邏輯與可能功效
大黃(銼,炒)
- 性味苦寒,主入血分,能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 炒後緩和其峻瀉之性,更適用於局部外敷,專攻消腫散結。
木通(銼)
- 性味苦寒,有利水通淋、瀉熱活血之效。
- 本方取其通利之性,助大黃引熱毒從小便而出,並疏通局部氣血鬱滯。
葶藶(紙上炒)
- 性味辛寒,能瀉肺利水、消腫散結。
- 炒後減其寒烈,外敷時加強消腫作用,針對熱毒壅塞所致的腫脹。
莽草
- 辛溫有毒,古代外用多取其祛風散結、消腫止痛之效。
- 與寒藥配伍,可制約其毒性,並增強局部活血散結之力。
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主,輔以「活血通絡」和「利水消腫」。
- 清熱解毒:大黃、葶藶為主,直接抑制熱毒;木通引熱下行。
- 活血散結:大黃與莽草配合,破除局部氣血壅滯,緩解腫痛。
- 利水消腫:木通、葶藶通利水濕,減輕組織間水腫壓力。
全方通過外敷直接作用於患處,使藥力滲透,達到清解熱毒、疏通氣血之效,適合早期熱毒性腫瘍的外治。
傳統服藥法
大黃(銼,炒)1兩,木通(銼)半兩,葶藶(紙上炒)半兩,莽草半兩。
消腫。
上為末。
以水和敷之,乾即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敷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組成:大黃(銼,炒)1兩,木通(銼)半兩,葶藶(紙上炒)半兩,莽草半兩。 主治:消腫。主治:毒腫,初覺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