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方劑「發腦內消散」中使用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消腫止痛: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腦部炎症、腫脹,以及伴隨的頭痛、眩暈等症狀,芒硝能起到清熱消腫、緩解疼痛的作用。
- 引藥入腦,通經活絡:芒硝味鹹,質潤滑,能引藥入腦,並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從而有助於消散腦部淤血,改善腦部功能。
總而言之,芒硝在「發腦內消散」方劑中起到清熱消腫、引藥入腦、通經活絡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腦部疾病。
發腦內消散方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利水道,消散痰濁: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通利水道、利水消腫的功效。發腦內消散方旨在治療腦內痰濁阻滯所致的疾病,而木通能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清除腦內痰濁,達到消散病竈的效果。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木通亦具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功。發腦內消散方治療的疾病,常伴隨發熱、頭痛、頭昏等症狀。木通的清熱解毒作用能緩解炎症反應,涼血止痛則有助於減輕患者的頭部疼痛。
「發腦內消散」方劑中加入檀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化痰開竅:檀香性涼,味辛,入心、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開竅的功效。方劑中加入檀香,有助於清熱解毒,化解痰濁,使頭腦清醒,改善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
- 安神定志,寧心安神:檀香氣味芬芳,具有安神定志、寧心安神的功效。方劑中加入檀香,有助於平復躁動不安的情緒,改善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症狀,達到安神定志的目的。
方劑「發腦內消散」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利水消腫,通利水道: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腎經,具有利水消腫、通利水道之功。對於因水濕停滯而導致的頭昏腦脹、痰濕內阻等症狀,葶藶子能有效通利水道,將水濕排出體外,使頭腦清寧。
- 宣肺降氣,止咳化痰:葶藶子亦具有宣肺降氣、止咳化痰之效。對於因肺氣不宣、痰濕阻肺而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葶藶子能宣暢肺氣,化解痰濕,起到止咳化痰的作用,進一步改善頭腦昏沉、精神不振等症狀。
方劑「發腦內消散」中使用白蘞,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白蘞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此方中,白蘞可清熱解毒,消散腦內積熱,同時止痛,緩解腦部炎症反應。
2. 利濕通竅,促進腦部代謝:白蘞具有利濕通竅之功,可促進腦部濕濁代謝,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提高腦細胞活性,有助於消除腦內淤血,恢復腦部正常功能。
因此,白蘞在「發腦內消散」中扮演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利濕通竅的角色,有效改善腦部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發腦內消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頭痛、偏頭痛等與氣血循環不暢有關的症狀。其中,莽草作為重要組成之一,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莽草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減輕由於血瘀引起的頭痛症狀。此外,莽草的性味偏寒,對於熱性頭痛也有一定的緩解效果,有助於調理腦部的陰陽平衡。中醫認為,頭痛的根源常常與肝鬱或血虛有關,而莽草的使用能夠疏通經絡,消散內熱,促進氣血流通,從而達到緩解頭痛的效果。綜合而言,莽草在發腦內消散方劑中的運用,不僅提升了該方劑的整體療效,也讓患者能夠更快地獲得舒緩與康復。這些特性使得莽草必在此方中佔有一席之地,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的全方位調理理念。
「發腦內消散」方劑中使用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通便,清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壅滯於腦而引起的發熱、神昏、譫語等症,大黃可起到瀉火解毒、清熱通竅的作用,幫助改善腦部炎症。
-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大黃亦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腦部炎症容易導致血脈瘀阻,影響腦部血液循環,而大黃能活血化瘀,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促進腦部炎症消散。
總而言之,大黃在「發腦內消散」方劑中扮演著瀉熱解毒、活血化瘀的關鍵角色,有助於改善腦部炎症,緩解相關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發腦內消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發腦內消散主治「發腦始結,疼痛妨悶,欲成癰疽者」,意指此方適用於:
- 初起的頭部癰腫(發腦)
- 局部有結塊形成且伴隨疼痛
- 因腫脹導致氣血不通而出現煩悶不適
- 癰疽尚未完全化膿成形的階段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消石(2兩):
- 性寒味苦鹹,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
- 作為君藥,針對熱毒結聚的病機
大黃(3兩):
- 苦寒沉降,瀉熱通便、破積滯
- 用量最大,意在清泄內熱從二便而出
- 助消石清熱解毒,防止熱毒內攻
木通(1兩):
- 苦寒,利水通淋、泄熱
- 引熱下行,從小便而解
紫檀香(1兩):
- 辛溫行氣,芳香開竅
- 可止痛並助其他藥物透達病所
- 調和寒涼藥性,防止冰伏熱邪
甜葶藶(1兩):
- 辛苦大寒,瀉肺利水
- 針對頭面腫脹,能瀉水消腫
白斂(1兩):
- 苦辛微寒,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 尤擅治療瘡癰腫毒
莽草(1兩):
- 辛苦溫,有毒,祛風止痛、消腫散結
- 外用可治瘡瘍腫痛
整體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消石、大黃、白斂共同清泄熱毒
- 散結消腫:莽草、白斂、甜葶藶協力消散初結之腫塊
- 引邪外出:木通引熱下行,大黃通腑瀉熱
- 行氣止痛:紫檀香調暢氣機,緩解疼痛妨悶
- 內外兼治:雖為外敷方,但通過皮膚吸收能達內消之效
此方寒溫並用,以寒涼為主,既清熱解毒又散結消腫,符合「火鬱發之」的治療原則,針對熱毒初聚未潰的病理階段,達到防止癰疽成形的治療目的。
傳統服藥法
消石(研)2兩,木通(銼)1兩,紫檀香1兩,甜葶藶(隔紙炒)1兩,白斂1兩,莽草1兩,大黃3兩。
上為末。
每用漿水旋調得所,塗於腫上,乾即易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發腦內消散是一首中醫方劑,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時需要遵醫囑,並且注意以下事項: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發腦內消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八。 組成:消石(研)2兩,木通(銼)1兩,紫檀香1兩,甜葶藶(隔紙炒)1兩,白斂1兩,莽草1兩,大黃3兩。 主治:發腦始結,疼痛妨悶,欲成癰疽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