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魚簿

生魚簿

SHENG YU BU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4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胃經 18%
心經 18%
肝經 9%
大腸經 9%
心包經 9%
小腸經 9%
三焦經 9%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魚簿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功效。生魚簿主治魚骨刺卡喉,而魚骨刺常引起咽喉疼痛、吞嚥困難等症狀,大黃可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促進魚骨刺排出。
  2. 消腫止痛:大黃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緩解魚骨刺卡喉引起的局部腫脹、疼痛。此外,大黃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加速消腫止痛。

[生魚簿]方劑中包含[莽草],主要原因如下:

  1. 驅蟲止癢: 莽草性味辛溫,具有驅蟲止癢的功效。生魚簿作為治療魚鱗癬的方劑,其中魚鱗癬常因蟲毒侵襲所致,而莽草的驅蟲作用可有效抑制蟲毒,改善皮膚瘙癢症狀。
  2. 溫經散寒: 莽草亦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魚鱗癬患者常伴有寒濕凝滯,導致皮膚乾燥、瘙癢,而莽草的溫經散寒作用可溫煦經絡,驅散寒濕,改善患者的皮膚狀態。

生魚簿方劑中加入黃土,並非因其本身具有藥效,而是其獨特的物理特性。黃土的吸附性強,可以吸附魚體表面的污垢和細菌,起到清潔作用。此外,黃土的顆粒細膩,可以有效地包裹魚體,防止魚肉在煮製過程中散失營養,並提升口感。

黃土的加入,並非單純的藥物作用,而是將其作為一種輔助材料,提升藥材的功效和食用體驗。這體現了中藥方劑中對於物質特性和整體調理的重視,而非僅僅侷限於藥性分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魚簿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與主治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乳癰」(即現代所稱的乳腺炎),屬中醫外科癰腫範疇。古法強調外敷,透過局部用藥直接消腫散結、清熱解毒,以緩解紅腫熱痛等陽證瘡瘍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鯉魚(長5寸)

    • 鯉魚性平,古代外用取其「生肌」、「消腫」之效,尤其魚肉搗爛後質地黏稠,可作為賦形劑助藥貼附患處,並含蛋白質與黏液成分,或能潤澤局部、緩解炎症。
  2. 大黃(6兩)

    • 大黃苦寒,為瀉火解毒要藥,外敷可清熱破瘀、散結消腫,直接作用於癰腫熱毒,抑制局部充血及化膿趨勢。
  3. 莽草(6兩)

    • 莽草辛溫有毒,古代用於外用散寒祛風、止痛殺蟲。此處與寒性藥配伍,可能藉其辛散之性助藥滲透,並調和大黃過寒之弊,形成「寒溫並用」以疏通壅滯。
  4. 竈中黃土(6兩)

    • 即伏龍肝,性溫,具收斂止血、吸附作用,可緩解腫瘍滲液,兼能固護瘡面,防止藥性過於峻烈。
  5. 生地黃汁和藥

    • 生地黃甘寒,清熱涼血、滋陰生津,能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並緩和其他藥物對皮膚的刺激,保護瘡周組織。

配伍特點與治療思路

本方以「清熱解毒為主,散結消腫為輔」:

  • 大黃+生地黃:寒涼清血分熱毒,針對乳癰紅腫熱痛之陽證;
  • 莽草+竈中黃土:辛溫與收斂並行,既助藥力穿透,又防止瘡毒擴散;
  • 鯉魚膏:調和諸藥,黏附持久,兼具生肌之效。

全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透過外敷直接作用於病灶,結合清熱、散結、收斂三法,符合癰腫「初起宜消、成膿宜托」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生鯉魚(長)5寸,大黃6兩,莽草6兩,灶中黃土6兩。
上別搗魚如膏,三物下篩,更搗令調,以生地黃汁和。
敷腫上,日5-6,夜2-3。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乳房硬結乳腺炎乳房腺體瘤

相同名稱方劑


生魚簿,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五。 組成:生鯉魚(長)5寸,大黃6兩,莽草6兩,竈中黃土6兩。 主治:乳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