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除五勞七傷萬病散」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止痛止咳的功效。方中加入附子,可溫補陽氣,驅散寒邪,有助於治療因寒邪入侵所致的各種疾病,如五勞七傷、虛寒證等。
- 扶正祛邪:附子能振奮陽氣,增強人體正氣,使之能抵抗外邪的侵襲。對於五勞七傷所導致的氣血虧虛、正氣不足等情況,附子能起到扶正固本、祛邪止痛的作用。
「除五勞七傷萬病散」方中包含烏頭,其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散寒、止痛:烏頭性溫,味辛,具有強烈的祛風散寒、止痛功效,可有效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如關節疼痛、腰腿疼痛等。
- 活血通絡:烏頭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對於經絡不通所致的麻木、痺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烏頭藥性較烈,使用需謹慎,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因劑量或使用方法不當而產生中毒風險。
「除五勞七傷萬病散」方劑中加入硃砂,主要是基於其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硃砂性寒,入心經,能鎮驚安神,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同時,硃砂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內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疾病。此外,硃砂還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有助於緩解炎症反應。因此,在「除五勞七傷萬病散」中加入硃砂,旨在通過其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作用,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效果。
「除五勞七傷萬病散」中含有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經散寒,祛除寒邪: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能夠驅散體內寒邪,改善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諸如腰膝冷痛、腹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從而達到治療五勞七傷等病症的目的。
- 行氣活血,促進血液循環:花椒亦能行氣活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病症,如經絡不通、血脈凝滯等,達到改善病患整體狀況的效果。
因此,花椒作為「除五勞七傷萬病散」的組成之一,發揮溫經散寒、行氣活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五勞七傷等病症。
「除五勞七傷萬病散」中含有雄黃,主要原因如下:
- 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雄黃,旨在針對因外邪侵襲或內傷所致的各種病症,如毒蛇咬傷、蟲積腹痛、皮膚癬疾等,起到解毒殺蟲的作用。
- 祛風止痛: 雄黃還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狀,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方劑中加入雄黃,可以增強祛風止痛的效果,進一步緩解病患的痛苦。
「除五勞七傷萬病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能溫中散寒,驅除體內寒邪,改善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脾胃虛寒、手足冰冷、腰膝酸冷等症狀。此外,乾薑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有助於緩解因寒邪凝滯引起的痺痛麻木等症狀。
因此,在「除五勞七傷萬病散」中加入乾薑,可以溫補脾腎,驅寒散瘀,從根本上改善身體的寒涼狀態,達到治療多種病症的目的。
「除五勞七傷萬病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五勞七傷多因勞累過度、情志失調所致,導致氣血不足,而人參能補益元氣,改善氣血循環,從根本上緩解勞傷之症。
- 扶正祛邪:人參具有扶正固本、增強免疫力的作用。五勞七傷導致身體虛弱,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受外邪。人參能提升機體免疫功能,抵抗外邪侵襲,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除五勞七傷萬病散」方中加入「細辛」,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止咳:細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咳的功效。方中多因患者寒邪入侵,導致五勞七傷,出現疼痛、咳嗽等症狀。細辛可溫散寒邪,緩解疼痛,並能宣肺止咳,改善呼吸道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細辛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等,共同起到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協同增強療效。同時,細辛還有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可助藥力運行至病所,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除五勞七傷萬病散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身體虛弱,增強免疫力。其中,莽草作為其重要成分之一,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莽草,學名為“莽草根”,在傳統中醫中被視為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材。
其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如甾醇、皁苷等,可以有效改善體內的代謝功能,增強免疫反應。此外,莽草的抗氧化特性有助於清除自由基,減緩衰老過程,對於五勞七傷等虛損症狀有良好的輔助療效。莽草還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幫助身體恢復活力。
綜合來看,莽草在方劑中的運用,不僅增強了其整體療效,還為減輕病症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使得除五勞七傷萬病散成為一個理想的調養方案。
「除五勞七傷萬病散」方劑中,包含「鬼臼」的原因主要有二: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鬼臼味苦性寒,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該方劑主治五勞七傷,包括勞傷、外傷、熱毒等,鬼臼可針對這些病症的熱毒、腫痛等症狀發揮作用。
- 祛風濕、止痛: 鬼臼亦具祛風濕、止痛之效。五勞七傷中,往往伴隨風濕痹痛,鬼臼可緩解此類症狀。
總之,鬼臼在「除五勞七傷萬病散」中,以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風濕、止痛等功效,針對五勞七傷所致的熱毒、腫痛、風濕痹痛等症狀進行治療。
「除五勞七傷萬病散」中包含蜈蚣,主要基於其藥理作用。蜈蚣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解毒消腫之效。
蜈蚣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痺痛、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此外,蜈蚣還具有抗炎、解毒、鎮痛等功效,可應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癰疽腫毒等疾病。
總之,蜈蚣在「除五勞七傷萬病散」中,主要是發揮其通絡止痛、解毒消腫的藥效,以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名「除五勞七傷萬病散」,主治「風屍、飛屍、鬼疰、風痹、身上痛如針刺、嘔逆痰癖」,屬古代中醫對頑固性疾患的概括。
- 風屍、飛屍、鬼疰:為傳統中醫所述「屍病」,屬邪祟或不明病因的突發疾患,症狀多變,如遊走性疼痛、精神異常、傳染性癥候等,類似今之傳染病、神經系統病變或精神障礙。
- 風痹:風邪侵襲所致痹證,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 痛如針刺:瘀血或風痰阻絡的劇痛。
- 嘔逆痰癖:痰飲內停,氣逆不降,致嘔吐、胸膈痞悶。
此方立意於「祛風邪、逐痰瘀、通經絡、鎮痛」,針對複雜病機,以猛藥攻逐為主。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全方以「溫散攻毒」為核心,藥物配伍可分四類:
峻烈溫通(附子、川烏、乾薑、川椒)
- 附子、川烏:大辛大熱,散寒逐濕,通痹止痛,針對風寒濕邪與頑固性疼痛。
- 乾薑、川椒: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化解痰飲嘔逆。
蟲類搜剔(芫青、蜈蚣、蜥蜴)
- 芫青(斑蝥類)、蜈蚣、蜥蜴:走竄通絡,攻毒散結,搜逐經絡深處風痰瘀血,尤適「風屍」等詭異症狀。
祛風開竅(細辛、莽草、鬼臼)
- 細辛:散寒通竅,祛風止痛。
- 莽草:有毒,辛溫祛風,古用於頑痹。
- 鬼臼:解毒化痰,古認可治「鬼疰」邪氣。
安神鎮驚(朱砂、雄黃)
- 朱砂:鎮心安神,防風痰上擾神明。
- 雄黃:解毒辟穢,古用於驅邪殺蟲。
扶正固本(人參)
- 人參:益氣扶正,防攻伐太過,協調全方峻烈之性。
治療原理:
- 以溫熱藥為主導,散寒濕、通陽氣,化解痰瘀膠結。
- 蟲類藥與毒烈藥(如芫青、莽草)配伍,增強搜風透絡之力,對付「風屍」等深伏病邪。
- 朱砂、雄黃鎮靜解毒,可能針對精神症狀或感染性因素。
- 人參佐制,避免傷正。
總結:此方為古代攻邪峻劑,適用於寒濕痰瘀交阻、病勢頑固、痛症明顯之證,體現「以毒攻毒」思路,然須精確辨證施用。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川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朱砂(細研)半兩,芫青(糯米拌炒令黃色,去翅足)半兩,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半兩,雄黃(細研)半兩,乾薑(炮裂,銼)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細辛半兩,莽草(微炙)半兩,鬼臼(去須)半兩,蜈蚣1枚(微炙,去足),蜥蜴1枚(微炙)。
上為散。
每服半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除五勞七傷萬病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六。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川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朱砂(細研)半兩,芫青(糯米拌炒令黃色,去翅足)半兩,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半兩,雄黃(細研)半兩,乾薑(炮裂,銼)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細辛半兩,莽草(微炙)半兩,鬼臼(去須)半兩,蜈蚣1枚(微炙,去足),蜥蜴1枚(微炙)。 主治:風屍,及飛屍,鬼疰,風痹,身上痛如針所刺,嘔逆痰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