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真珠附著散中加入珍珠,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珍珠性寒,味甘鹹,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生肌之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紅腫、瘡瘍腫痛等症狀,珍珠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 鎮心安神: 珍珠還具有鎮心安神的作用,可改善失眠、心悸、驚恐等症狀。對於因心火亢盛、神志不寧所導致的皮膚病,珍珠能起到安神定志,輔助治療的作用。
真珠附著散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解毒殺蟲之效。方中配伍真珠,可增強其解毒之力,並能抑制蟲體生長,治療由蟲毒引起之疾病。
二、 消腫止痛: 雄黃亦有消腫止痛之效,可改善局部紅腫熱痛等症狀。方中配伍附子,可增強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力,治療風寒濕痺等症。
綜上所述,雄黃在真珠附著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解毒殺蟲、消腫止痛的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真珠附著散中加入硃砂,乃因其具備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可治療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狀。同時,硃砂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熱毒熾盛、咽喉腫痛等症狀。
真珠附著散中加入硃砂,可有效地緩解患者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熱毒熾盛等症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真珠附著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能溫煦脾胃,促進消化功能,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有緩解作用。真珠附著散中常配伍一些寒涼藥物,如珍珠、附子等,加入乾薑可起到溫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過寒傷陽,引發其他不良反應。
- 增強藥效: 乾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進而增強藥物的療效。同時,乾薑還可以與其他藥物相互協調,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真珠附著散」方劑中包含蜈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絡止痛: 蜈蚣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之效。對於因血脈瘀阻引起的疼痛,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蜈蚣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達到止痛的目的。
- 解毒消腫: 蜈蚣亦有解毒消腫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蛇蟲咬傷、疔瘡腫毒等。在「真珠附著散」中,蜈蚣可能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更佳的消腫止痛效果。
真珠附著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溫陽散寒:桂枝性溫,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真珠附著散以珍珠、琥珀等收斂止痛爲主,但同時也可能存在寒邪凝滯,影響藥效發揮。桂枝加入可溫陽散寒,助藥力達病所,增強止痛效果。
- 調和藥性:真珠附著散中,珍珠、琥珀等藥材性偏寒涼,桂枝的溫性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寒涼之性傷及陽氣,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利用。
「真珠附著散」方劑中加入「天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天雄性溫熱,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等症狀。真珠附著散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等疾病,天雄的加入能增強其祛風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天雄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對於風濕痺痛所致的瘀血阻滯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天雄的加入不僅能增強真珠附著散祛風濕止痛的效果,同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從而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真珠附著散中包含莽草,此乃因其藥性峻烈,非一般中醫所能使用。莽草性味辛、苦、溫,有毒,其主要成分為莽草毒素,具有強烈的興奮神經及麻痺肌肉的作用。
古籍中記載,莽草可用於治療風寒濕痹、麻木不仁等症,但因其毒性強烈,需謹慎使用,並需由經驗豐富的中醫根據患者病情和體質進行嚴格控制,方可發揮其藥效。
因此,真珠附著散中加入莽草,應是古方中為特殊病症而設,非一般常規用藥。
真珠附著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散寒邪: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真珠附著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外感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而細辛的溫散寒邪作用,可有效驅散寒邪,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
- 通竅止痛:細辛具有通竅止痛的作用,可以疏通鼻竅,減輕鼻塞、頭痛等症狀。真珠附著散中加入細辛,可以增強方劑的通竅止痛效果,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真珠附著散中添加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散寒止痛: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花椒,有助於溫經散寒,緩解寒邪引起的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
2. 驅蟲止癢:花椒亦有驅蟲止癢的作用。方劑中加入花椒,可抑制寄生蟲的活動,緩解瘙癢症狀。同時,花椒的辛辣氣味可起到驅散蚊蟲的效果。
綜上所述,花椒在真珠附著散中發揮着散寒止痛、驅蟲止癢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真珠附著散主治「諸風、鬼注、毒氣、貓鬼所着」,此類描述多見於古代醫籍,指涉範圍廣泛,涵蓋以下病理特徵:
- 諸風:泛指風邪相關病症,如中風、驚風、風痹等,表現為眩暈、抽搐、肢體麻木或疼痛。
- 鬼注、貓鬼所着:為古代對隱匿性、遷延性病邪的稱謂,可能涉及癔症、精神異常,或寄生蟲、微生物感染(如慢性瘡瘍、癲癇)。
- 毒氣:指外感疫毒或內生邪毒,如癰腫、瘡癤、中毒等。
綜觀之,本方針對風毒夾雜、內外邪氣壅滯之證,具有祛風、解毒、鎮驚、通絡之效。
二、組成藥物邏輯分析
(一)藥物配伍與功效
祛風通絡:
- 蜈蚣(炙):辛溫有毒,搜風通絡,治驚癇、中風抽搐。
- 細辛、桂心:辛溫散風寒,通竅止痛,助陽化氣。
- 莽草(近代已少用):辛溫有毒,古代用於驅風殺蟲,治頭風痹痛。
解毒殺蟲:
- 雄黃:辛溫有毒,燥濕殺蟲,辟穢解毒,治瘡癬疔毒。
- 蜀椒:辛熱,溫中殺蟲,驅風止痛。
鎮驚安神:
- 真珠、丹砂:重鎮安神,清心定驚,治癲狂驚悸。
溫陽散寒:
- 天雄(炮)、乾薑:大辛大熱,溫裡散寒,助陽祛陰邪。
(二)組方邏輯
- 攻毒祛邪為主:雄黃、蜈蚣、莽草等毒性藥配伍,取其「以毒攻毒」之意,針對「鬼注、毒氣」等頑疾。
- 溫通並用:細辛、桂心、蜀椒等辛溫藥,協同天雄、乾薑溫陽,化解寒凝、痰瘀、風毒。
- 重鎮安神為輔:真珠、丹砂鎮靜心神,防治風毒上擾所致驚狂。
(三)治療原理
- 風毒內侵或陽氣虛衰時,邪氣易深伏經絡臟腑。本方通過:
- 辛溫透達:開泄腠理,驅散外風寒濕。
- 毒性藥直擊病所:抑制病原(如寄生蟲、微生物),破積消癥。
- 溫陽振奮正氣:改善氣血運行,助機體排毒。
- 鎮靜防風動:預防或緩解抽搐、煩躁。
三、總結
真珠附著散體現古代「風毒同治」思想,以峻烈之藥攻逐深伏邪氣,結合溫陽與鎮靜,適用於風痰毒邪交結之頑症,然其用藥多有毒,須嚴格遵循古法炮製與劑量。
傳統服藥法
真珠半兩,雄黃半兩,丹砂半兩,乾薑1兩,蜈蚣1枚(炙),桂心1兩,天雄半兩(炮),莽草半兩,細辛1兩,蜀椒半兩(汗,去目及閉口者)。上為散。
每服方寸匕,酒調服,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真珠附著散,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 組成:真珠半兩,雄黃半兩,丹砂半兩,乾薑1兩,蜈蚣1枚(炙),桂心1兩,天雄半兩(炮),莽草半兩,細辛1兩,蜀椒半兩(汗,去目及閉口者)。 主治:諸風、鬼註、毒氣、貓鬼所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