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枝浸浴方

桃枝浸浴方

TAO ZHI JIN YU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3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心經 17%
胃經 13%
腎經 8%
膽經 8%
肺經 8%
小腸經 4%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心包經 4%
肝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肺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桃枝浸浴方」中加入「槐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消腫止痛:槐枝性涼,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的功效。配合桃枝的活血化瘀之效,可針對因熱毒瘀血導致的皮膚紅腫、疼痛、瘙癢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2. 收斂止癢,生肌斂瘡:槐枝還具有收斂止癢、生肌斂瘡的功效。配合桃枝的活血化瘀,可幫助傷口癒合,預防感染,改善皮膚瘙癢、脫屑等症狀。

因此,在「桃枝浸浴方」中加入槐枝,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收斂止癢的功效,提高療效。

桃枝浸浴方中,加入柳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解表、清熱止癢:

柳枝性味苦寒,具有疏風解表、清熱止癢的功效。與桃枝同用,可增強疏風解表之效,並有助於清熱解毒,對於因風熱或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皮疹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柳枝還具有一定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因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引起的疼痛,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桃枝浸浴方中加入柳枝,可增強其疏風清熱、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風熱、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皮疹、跌打損傷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桃枝浸浴方」中加入「桑枝」,是取其疏風散熱、祛風濕的功效。

桃枝性平,味苦,入肝經,有疏肝理氣、活血止痛之效;桑枝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疏風散熱、祛風濕、通經絡之用。兩者合用,既能疏風散熱,又能祛風濕,更能協同活血止痛,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桑枝」的加入,提升了「桃枝浸浴方」的療效,使之更能有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

桃枝浸浴方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苦參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配合桃枝的疏風散寒、活血化瘀,可有效治療濕熱蘊結、皮膚瘙癢、瘡瘍腫痛等症狀。
  2. 殺菌消炎: 苦參中含有多種生物鹼,具有抗菌消炎作用。配合桃枝的抗炎功效,可有效抑制細菌感染,促進傷口癒合,預防感染。

因此,苦參的加入能增強桃枝浸浴方的清熱解毒、殺菌消炎功效,使其更加有效地治療濕熱、皮膚瘙癢、瘡瘍腫痛等症狀。

桃枝浸浴方中,加入牛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熱,解毒消腫: 牛蒡性涼味甘,具有疏風散熱、解毒消腫之效。可輔助桃枝清熱解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皮膚發紅、腫脹、疼痛等症狀。
  2. 活血化瘀,消炎止癢: 牛蒡還具活血化瘀、消炎止癢的功效。可有效舒緩皮膚瘙癢、濕疹等問題,並促進傷口癒合,改善皮膚狀態。

總而言之,牛蒡在桃枝浸浴方中起到輔助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炎止癢的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桃枝浸浴方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癢: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癢的功效。桃枝則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絡之效。兩者結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所致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尤其適用於溼疹、蕁麻疹等皮膚病。
  2. 配合桃枝,增強療效:桃枝偏於活血化瘀,而地骨皮則偏於清熱解毒。兩者搭配,相輔相成,可增強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桃枝浸浴方」中加入「秦艽」,主要原因如下:

  1. 舒筋活絡,祛風除濕: 秦艽性苦寒,入肝經、膀胱經,具有舒筋活絡、祛風除濕的功效,可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配合桃枝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更好地改善關節僵硬、疼痛等問題。
  2.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寒凝血瘀: 桃枝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秦艽則可促進血液循環,二者合用能有效改善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狀,達到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效果。

桃枝浸浴方中加入丹參,主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涼血消腫的功效。

丹參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其活血化瘀的特性,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瘀血腫痛,有助於舒緩因外傷、跌打損傷等原因引起的疼痛。

同時,丹參亦有涼血消腫的功效,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因炎症引起的紅腫熱痛,亦有緩解作用。

因此,將丹參加入桃枝浸浴方,可以提升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更理想的治療效果。

桃枝浸浴方為一傳統中醫方劑,用於治療皮膚瘙癢、風濕痛症等症狀。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了桃枝、艾葉、菖蒲等多種中藥材,而莽草作為其中一味藥材,其應用自有其獨特之處。莽草味辛性溫,歸肝經及腎經,具有散風止癢、解毒殺蟲的功效。在浸浴方中加入莽草,主要是利用其良好的解毒與止癢作用,對於改善因風邪入侵所導致的皮膚病變有著正面效果。此外,莽草與其他藥材如桃枝、艾葉等配合使用,能夠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達到疏風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從而對多種皮膚疾病產生良好療效。但需注意的是,由於莽草含有一定毒性成分,使用時應遵照醫師指導,避免過量使用,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桃枝浸浴方為古代治療大風癩(類似現代麻風病)及皮膚毒瘡之外用浸浴方劑,其組成與功效分析如下:

一、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外臺祕要》、《聖惠方》等古籍記載,此方主治「五臟大風癩」,屬風毒深入五臟之頑疾,症見皮膚潰瘍、麻木不仁、遍身劇痛;兼治「赤白諸癩」指血色(赤)與脫色(白)斑塊混合之皮膚病變,以及「毒瘡遍身痛」等濕熱蘊毒、風邪夾雜所致重症皮膚疾患,以浸浴法使藥力透達腠理。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枝類藥物為主導(七枝共濟)

  • 桃枝、柳枝:傳統認為具「逐風通絡」之效,《本草綱目》載桃枝「辟疫癘」,柳枝去「風腫瘙癢」。
  • 槐枝:涼血解毒,針對「赤癩」血熱。
  • 桑枝、楓枝:祛風濕、利關節,緩解皮膚痛痹。
  • 松枝、杉枝:含揮發性物質,可殺蟲止癢,古人用於「大風瘡」。
    七種枝莖配伍,形成「以枝走皮」的藥勢,借助其草木末梢的升發之性,引藥力達體表。

2. 根莖類藥物強化療效

  • 苦參、蒴藋、牛蒡根:清熱燥濕為主,苦參「治惡瘡下部䘌」,蒴藋「主風瘙癮疹」,牛蒡根「散諸瘡毒」。
  • 枸杞根(地骨皮):清虛熱,防風毒化熱傷陰。
  • 秦艽、丹參:活血通絡,秦艽為「風藥中潤劑」,丹參「除風邪留熱」。
    此類藥物加強清熱解毒、活血祛風之效,與枝類形成「表裡同治」格局。

3. 莽草的特殊運用
莽草(有毒,今多禁用)古代用於「殺蟲治癩」,其辛溫猛烈之性可滌蕩頑風,與諸藥共煎減其毒性,取外治「以毒攻毒」之意。

三、煎浴法的治療機轉

  • 東流水煎藥:古人認為活水性動,助藥力宣行。
  • 暖室內浸洗:維持藥溫,開泄腠理以促進吸收。
  • 衣蓋避風:防風邪乘毛孔開張時再侵。

全方通過「發汗透毒、殺蟲止癢、活血通絡」三重作用,針對風、濕、熱、蟲、瘀交結之癩疾,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傳統思維。

傳統服藥法


桃枝1斤,楓枝1斤,槐枝1斤,柳枝1斤,杉枝1斤,松枝1斤,桑枝1斤,苦參半斤,蒴藋半斤,牛蒡根半斤,枸杞根半斤,秦艽半斤,丹參半斤,莽草半斤。
上銼細。
分為四度,每度以東流水一碩,煎取七斗,去滓。看冷熱,於暖室內浸洗。後以衣蓋臥,避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全身酸痛

相同名稱方劑


桃枝浸浴方,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桃枝1斤,楓枝1斤,槐枝1斤,柳枝1斤,杉枝1斤,松枝1斤,桑枝1斤,苦參半斤,蒴藋半斤,牛蒡根半斤,枸杞根半斤,秦艽半斤,丹參半斤,莽草半斤。 主治:五臟大風癩,並赤白諸癩,毒瘡遍身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