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枝煎

槐枝煎

HUAI ZHI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脾經 16%
心經 15%
肺經 12%
胃經 11%
腎經 6%
膽經 6%
大腸經 6%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槐枝煎方劑中,包含槐枝,乃因其藥性獨特,可治療多種疾病。

槐枝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降壓、利尿等功效。其清熱涼血作用可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尿血等;其止血作用可治療外傷出血、內出血等;其降壓作用可治療高血壓;其利尿作用可治療水腫。

因此,槐枝在槐枝煎中,起著清熱涼血、止血、降壓、利尿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槐枝煎方中加入桑枝,乃取其「疏風清熱,通絡止痛」之效,與槐枝共奏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之功。

槐枝性涼,善於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而桑枝則性微寒,長於疏風散熱,通經活絡,二者相配,一則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二則協同疏風通絡,共奏活血止痛之功,適用於風熱鬱閉,血脈不通之症,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

槐枝煎方中加入柳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之效:槐枝性涼,善於清熱涼血,而柳枝則性寒,長於清熱解毒,二者搭配使用,可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之效,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
  2. 引導藥力,促進藥效發揮:柳枝具有引經藥之效,可引導槐枝的藥力直達病竈,加速藥效發揮,提高治療效果。同時,柳枝還可緩解槐枝的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減少副作用。

槐枝煎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助槐枝清熱解毒:槐枝性寒涼,善於清熱解毒,但其寒涼之性容易損傷陽氣,導致寒凝血瘀。細辛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通鼻竅的功效,可以溫煦陽氣,促進血液循環,避免槐枝清熱解毒時損傷陽氣,並幫助槐枝藥力更好地發揮。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槐枝煎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瘀不通的疾病,細辛的辛溫之性可以幫助槐枝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增強槐枝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細辛的加入,既可避免槐枝寒涼之性損傷陽氣,又能增強藥效,與槐枝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槐枝煎中加入升麻,主要是為了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槐枝本身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但偏於涼血止血,對於風熱邪氣入侵引起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療效相對不足。升麻性微寒,味甘苦,入肺、脾經,具有升陽舉陷、疏散風熱、透疹止痛的功效。

槐枝煎中加入升麻,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既能清熱涼血,又能疏散風熱,更能促進藥效發揮,更好地治療風熱感冒、瘡瘍腫毒等疾病。

在中藥方劑「槐枝煎」中,莽草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散風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莽草性寒味甘,能夠散風解表、清熱解毒,適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熱毒壅盛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莽草能夠增強方劑的散風解表作用,對改善感冒和熱性疾病非常有益。

槐枝煎中加入麝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通竅開竅,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快速穿透血腦屏障,直達病竈,改善因氣血瘀阻、經絡不通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2. 引藥入經,增強療效: 槐枝煎的主要功效在於清熱涼血、止血消腫,而麝香具有引藥入經的作用,能將藥效引導至病變部位,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槐枝煎中加入麝香,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枝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口瘡」,即口腔潰瘍、黏膜破損或牙齦腫痛等症。古代醫家認為口瘡多與風熱上攻、濕毒蘊結或虛火上炎有關,而此方以外用局部敷藥為主,直接作用於患處,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斂瘡生肌為主要目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藥材與煎煮基礎

    • 槐枝、桑枝、柳枝:三種枝條皆具清熱祛風、活血通絡之效。
      • 槐枝:苦寒,善清肝膽濕熱,尤宜於口腔熱毒。
      • 桑枝:祛風濕、通氣血,助緩解黏膜腫脹。
      • 柳枝:含水楊苷,可消炎止痛。
      • 先以大量水浸漬後煎濃汁,萃取其有效成分,作為方劑基质,奠定清熱解毒基礎。
  2. 輔助藥群解析

    • 槐蛀蟲:古方中蟲類藥多用於化瘀散結,此處推測其助消局部瘀熱。
    • 細辛、藁本:均為辛溫解表藥,但外用可通竅止痛,與寒性藥相配,調節藥性偏性。
    • 胡桐淚(胡楊樹脂):苦寒清熱,專治口腔潰瘍,為古方治口瘡要藥,能斂瘡生肌。
    • 升麻:升散火鬱,引藥上行,增強口腔局部藥效。
    • 莽草:有毒,但外用可殺蟲止痛,古方少量用於頑固口瘡。
    • 麝香:芳香透絡,活血散結,助藥力深入病所。
  3. 整體配伍邏輯

    • 清熱為主,兼顧局部修復:前三枝煎汁清熱解毒,後續加入化瘀、生肌、止痛之品,形成多層次作用。
    • 外用直達病所:全方製成膏狀(「煎如餳」),便於黏附潰瘍面,延長藥效作用時間。
    • 動靜結合:既有枝條煎汁的流動性清熱,又有蟲類、樹脂的固態斂瘡,體現「祛邪與修復並行」思路。

三、推論可能的擴展功效
除口瘡外,此方對牙齦腫痛、舌炎等口腔熱毒證候可能有一定緩解作用,尤其適合紅腫熱痛明顯、伴有滲出的實證口瘡。其原理在於直接抑制局部炎症反應(如柳枝、胡桐淚),促進黏膜修復(如槐枝、麝香),並透過辛香藥(細辛、莽草)開泄鬱火。

傳統服藥法


槐枝(二三月採好者,銼)1鬥,桑枝(銼)1鬥,柳枝(銼)1鬥(3味以水5鬥,隔宿浸,次日入鍋文武火煎,約得1鬥,去滓,再入銅鐺煎至5升入後藥),槐蛀蟲1兩,細辛(去苗葉)半兩,藁木(去苗土)1兩,胡桐淚半兩,升麻半兩,莽草半兩,麝香(研)1分。
上將後七味為末,入前藥汁內,更煎如餳。臨臥淨漱口,以藥半匙敷痛處,有涎即吐之,臨臥再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

相同名稱方劑


槐枝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槐枝(二三月採好者,銼)1鬭,桑枝(銼)1鬭,柳枝(銼)1鬭(3味以水5鬭,隔宿浸,次日入鍋文武火煎,約得1鬭,去滓,再入銅铛煎至5升入後藥),槐蛀蟲1兩,細辛(去苗葉)半兩,藁木(去苗土)1兩,胡桐淚半兩,升麻半兩,莽草半兩,麝香(研)1分。 主治:口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