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渫牙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牙痛常與風熱上襲、經絡不通有關,荊芥能疏散風熱,通利經絡,緩解牙痛。
- 消腫止痛,拔毒生肌: 荊芥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拔毒生肌作用,可有效緩解牙齦腫痛、潰瘍等症狀,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荊芥在渫牙散中起到疏風散熱、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牙痛、牙齦腫痛等症狀。
渫牙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 辛溫散寒 的藥性,以達到以下兩個目的:
- 驅散寒邪,止痛消腫: 細辛性溫,入肺經,能散寒止痛,消腫止癢。牙痛多因寒邪入侵牙齦經絡而致,細辛可溫經散寒,解除牙痛,消腫止痛。
- 通竅利鼻,改善牙齦腫痛: 細辛亦有通竅利鼻之效,可疏通鼻竅,改善鼻塞,亦可改善因鼻塞引發的牙齦腫痛。
綜上所述,細辛在渫牙散中,能溫經散寒、消腫止痛、通竅利鼻,有助於治療牙痛等症狀。
渫牙散的組成中包含莽草,主要原因如下:
- 殺蟲止痛: 莽草性辛、苦、溫,具有殺蟲止痛之效。對於牙齒疼痛,尤其是因蟲蛀、牙齦炎等引起的疼痛,莽草能有效殺滅蟲體,消炎止痛。
- 引導藥力: 莽草具有較強的穿透力,能將其他藥物有效地引導至患處,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然而,莽草毒性較強,不可直接服用,必須由專業醫師配伍使用,嚴格控制用量,避免中毒。
渫牙散中加入升麻,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升麻性味甘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牙齦腫痛、口臭、牙周炎等口腔疾病,升麻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緩解炎症,改善症狀。
- 疏散風熱,宣通經絡:升麻還能疏散風熱,宣通經絡。對於因風熱上攻引起的牙齦腫痛,升麻可起到疏散風熱、宣通經絡的作用,使藥物更易到達病竈,發揮療效。
綜上,升麻在渫牙散方中起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疏散風熱、宣通經絡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渫牙散之探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渫牙散專治「齒牙浮動,宣露疼痛」。其主治症狀主要表現為:
- 牙齒鬆動不穩
- 牙齦萎縮致牙根暴露
- 伴隨明顯疼痛感
此方屬古代口腔外用方劑,通過含漱方式發揮療效,針對因風火牙痛或牙宣(類似現代牙周病)所致的症狀。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解析
荊芥(去梗):
- 辛溫解表,兼具祛風止痛之效
- 針對口腔風邪所致疼痛
- 現代研究顯示其具抗炎、鎮痛作用
細辛:
- 善走竄,通絡止痛力強
- 傳統「齒痛必用」之品
- 含揮發油可局部麻醉止痛
莽草:
- 有毒之品,外用祛風止痛
- 古方常用於牙科止痛
- 具殺蟲作用(古人認為牙痛與蟲蝕有關)
升麻:
- 升散鬱火,解毒消腫
- 針對牙齦宣露浮動之熱象
- 含升麻素有抗炎效果
木律(木鱉子):
- 散結消腫,止痛殺蟲
- 外用治牙齦腫痛
- 其毒性成分有局部麻醉作用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祛風止痛:方中荊芥、細辛、莽草協同祛風邪,止牙痛
- 升散解毒:升麻引藥上行,同時清解鬱熱
- 殺蟲防腐:莽草、木律針對古人「蟲蝕牙痛」觀念
- 局部作用:含漱使藥效直接作用於患處,揮發性成分發揮即時止痛效果
- 助劑增效:煎煮時加入槐枝(清熱涼血)、鹽(消炎固齒)增強療效
全方體現了古代對牙疾「風火夾雜」病機的認識,並採用「外治直達病所」的治療思路。各藥協同發揮祛風、止痛、固齒、消腫之效,尤其適合風熱上攻或虛火上炎所致的牙齒症狀。
傳統服藥法
荊芥(去梗)1兩,細辛1兩,莽草1兩,升麻1兩,木律半兩。
上同杵為末。
每服5錢,水2盞,入槐枝十數莖,鹽2錢,同煎令濃。熱含冷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散,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渫牙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荊芥(去梗)1兩,細辛1兩,莽草1兩,升麻1兩,木律半兩。 主治:齒牙浮動,宣露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