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腳散
TANG JI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3.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湯腳散中包含沙苑子,主要原因如下:
- 補腎固精:沙苑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固精、壯陽益氣之效。湯腳散常用於治療下肢水腫、腰膝酸軟等腎虛證,沙苑子可補腎填精,改善腎氣不足導致的症狀。
- 利水消腫:沙苑子還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有助於消除下肢水腫。這與湯腳散治療水腫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同改善病患症狀。
湯腳散方中含有莽草,其主要原因為:
- 溫經散寒:莽草性辛溫,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效。對於寒濕引起的足部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殺蟲止癢:莽草亦具有殺蟲止癢之功效,可有效緩解因蟲咬或真菌感染引起的腳部瘙癢、水泡等症狀。
因此,湯腳散中加入莽草,可以發揮其溫經散寒、殺蟲止癢的功效,達到治療足部寒濕症的臨牀目的。
湯腳散中包含荊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止癢止痛:荊芥性辛溫,具有疏風散寒、解表止癢的功效。腳部易受風寒侵襲,出現風寒濕邪引起的瘙癢、疼痛等症狀。荊芥可通過疏散風寒,止癢止痛,緩解腳部不適。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荊芥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若腳部因寒濕侵襲或外傷導致局部瘀血腫痛,荊芥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腫痛。
因此,湯腳散中加入荊芥,可有效改善腳部風寒濕邪引起的瘙癢、疼痛等症狀,並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湯腳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腳氣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湯腳散由地椒、蒺藜子、莽草、荊芥穗四味藥組成,等分為末,煎湯淋浸,用於治療腳氣。
古文內容中「湯腳散」與題目所提供的藥方組成略有不同,古文版本中以「地椒」取代「沙苑子」,而其餘三味藥材相同。根據古文記載的功效,此方主要通過外用淋浸的方式治療腳氣,並未提及內服。
藥物分析:
- 地椒: 古文中並未明確記載地椒在此方的具體功效,但根據現代藥理研究,地椒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能有助於治療腳氣引起的皮膚感染。
- 蒺藜子: 有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的功效,可能有助於改善腳氣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環。
- 莽草: 古文及問題描述中均提及莽草,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作用。在治療腳氣方面,可以幫助緩解腳氣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 荊芥穗: 古文及問題描述中均提及荊芥,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的作用。在治療腳氣方面,可以幫助排除體內濕氣,減輕腳氣症狀。
綜合分析:
湯腳散通過外用淋浸的方式,利用地椒的抗菌消炎、蒺藜子的祛風散寒,活血通絡、莽草的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以及荊芥穗的發汗解表、祛風除濕作用,共同達到治療腳氣的目的。該方以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原則,針對腳氣的病因病機進行治療。
由於古文只提供了方劑的組成和外用方法,並未詳細說明其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因此以上分析主要基於現代藥理研究和中醫理論進行推測。
另外,古文中還提到了另一個治療腳氣的方劑「二豆湯」,由大豆、赤小豆、吳茱萸和鹽組成,但並未詳細說明其用法和功效。因此,無法對「二豆湯」進行深入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古文提供的藥方資訊有限,現代中醫臨床應用中可能會有更精確的配伍和用法。以上分析僅供參考。
傳統服藥法
地椒、蒺藜子、莽草、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末。
煎湯淋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平和,無明顯毒副作用,但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湯腳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組成:地椒、蒺藜子、莽草、荊芥穗各等分。 主治: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