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莽草散中加入細辛,主要是利用其辛溫發散的特性。細辛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溫經止痛、通竅止咳的功效。
方中加入細辛,可以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治療因風寒襲表、經絡不通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疼痛等症狀。同時,細辛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疼痛。
莽草散中包含莽草,主要原因如下:
- 藥性相符: 莽草味辛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殺蟲的功效,與其他藥材搭配,可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症狀,藥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 臨牀實踐: 莽草散作為古方,歷經千百年臨牀實踐,其療效得到驗證,其中莽草的使用也證明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莽草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風腫牙疼」,意指因風邪侵襲所致的牙齦腫痛。風邪特性善行數變,易挾熱或寒上攻頭面,導致局部氣血壅滯,見牙齦紅腫熱痛或突發脹痛。方中藥物外敷,直接作用患處,以祛風消腫、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為核心。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莽草葉(1兩)
- 性味辛溫,有毒,古籍載其能「祛風散結、殺蟲止痛」。
- 外敷可驅散風邪,開泄壅滯,尤擅消腫止痛,針對風腫牙痛之病機。
紫葛(半兩)
- 性涼味辛,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散瘀。
- 助莽草葉清解鬱熱,疏通局部氣血,緩解熱壅腫痛。
大黃(半兩)
- 苦寒沉降,外敷可瀉熱毒、破積滯,導鬱火下行。
- 與莽草辛溫相配,寒溫並用,既防燥熱傷陰,又增消腫之效。
赤小豆(2兩)
- 甘酸性平,利水消腫、解毒排膿。
- 取「活血排毒」之能,助散瘀結,並緩和諸藥峻烈之性。
三、配伍與外敷機理
- 醋調敷貼:醋性收斂,能增強藥物透皮吸收,並緩解腫痛;熱蔥湯外洗可溫通經絡,促進藥效發揮。
- 整體思路:以莽草祛風為主,大黃、紫葛清熱為輔,赤小豆調和為佐,共奏祛風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契合風熱上攻牙齦之病機。
四、推論應用延伸
此方外用於風熱或風毒所致的局部腫痛(如癰腫、淋巴結腫),可能具散結消腫之效。然因莽草有毒,臨床需嚴格遵古法外用,避免內服。
傳統服藥法
莽草葉1兩,紫葛半兩,大黃半兩,赤小豆2兩。
上為細末。
用醋調如糊,敷貼核上,頻易之。每易則先以熱蔥湯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莽草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一。 組成:細辛半分,莽草半分。 主治:風腫牙疼。
莽草散, 出處:《濟生》卷五。 組成:莽草、川升麻、柳枝、槐角子、鶴虱、地骨皮、藁本(去蘆)、槐白皮。 主治:風壅熱氣上攻,齒齦浮腫,或連頰車疼痛,或宣露出血。
莽草散,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三引《博濟》。 組成:莽草1兩半(炙,去毛出汗),蠍梢1分,官桂(去皮)1分,當歸1兩,羌活半兩,荊三棱1兩,蓬莪朮1兩。 主治:癱瘓等風疾。
莽草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莽草1兩,皂莢2挺(去黑皮及子),鹿角屑1兩,白及1兩,白蘞1兩,半夏1兩,天南星1兩,附子1兩(生用,去皮臍),蛇蛻皮1條。 主治:緩疽初結,微腫痛。
莽草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莽草1兩,羌活3分,羚羊角屑3分,景天3分,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茺蔚子3分,淩霄花3分,鬼箭羽3分,丹參3分,防風3分(去蘆頭),細辛3分,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 主治:婦人血風,皮膚瘙癢,心胸煩悶。
莽草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莽草3兩(微炒),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乾薑2兩(炮裂,銼),石斛2兩(去根銼),天雄2兩(炮裂,去皮臍),細辛2兩,踯躅花半兩(酒拌,炒令乾),白蘞2兩,川烏頭2兩(炮裂,去皮臍),石南1兩,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桂心2兩。 主治:十年大風,毛發禿落,隱疹生瘡,氣脈不通,抓搔不覺痛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