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腦骨散

貓腦骨散

MAO NAO G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00)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貓腦骨散為一傳統中醫藥方,其組成複雜而精妙,其中包含莽草這一特殊藥材。莽草,性味辛溫,歸肝經,具有散寒止痛、解毒殺蟲之效。在貓腦骨散中加入莽草,主要是利用其強烈的散寒與解毒特性,用以應對因寒邪入侵或毒素積聚所致的各種病痛。此方通常用於治療由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僵硬等症狀,莽草的加入,不僅能夠增強整體方劑的溫通散寒效果,還能有效清除體內的濕邪與毒素,從而達到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目的。然而,莽草有毒,使用時需謹慎,必須遵循醫師指導,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貓腦骨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鼠瘻」(即瘰癧,類似現代淋巴結結核或慢性淋巴結炎),為古代治療瘻管、潰瘍的外用散劑。鼠瘻多因痰火鬱結、氣血瘀滯所致,傳統認為需以解毒消腫、生肌斂瘡之法治療。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貓腦骨(炙黃)

    • 猫骨在傳統醫學中被認為具有「解毒散結」之效,炙黃後加強燥濕收斂作用。古方常用動物骨骼(如虎骨、龍骨)治療瘡瘍,推測貓腦骨可能通過其礦物質成分(鈣、磷等)促進瘡口癒合,或有吸附膿液之效。
    • 配合炙法,可減其腥濁之性,增溫通之力,助消散瘻管膿瘍。
  2. 莽草

    • 莽草(今多指毒八角科植物,含毒性成分)具辛溫之性,古代外用於「祛風止痛、殺蟲解毒」。其刺激性可能促使局部充血,加速瘻管壞死組織脫落,但需嚴格控制劑量以防皮膚灼傷。
    • 與貓腦骨配伍,一溫散、一收斂,形成「腐蝕-修復」雙向作用,針對瘻管膿腐與瘡面不斂之病機。

方劑配伍特點

  • 攻毒斂瘡並行:莽草攻毒破結以消瘻管,貓腦骨收斂生肌以護瘡面,體現「去腐生新」治法。
  • 外用直達病所:散劑敷貼可局部作用,避免口服毒性風險(如莽草內服易中毒),符合古代「瘍科外治」思維。

推測機理
古代可能觀察到貓腦骨吸附膿液與莽草腐蝕壞死組織的協同效應,兩者合用或能:

  1. 清除瘻管內腐敗物質(物理吸附與化學腐蝕)。
  2. 刺激局部氣血運行,加速瘡口癒合。

註:本方體現「以毒攻毒」與「動物藥外用」的傳統思路,現代應用需考證原料安全性及替代方案。

傳統服藥法


貓腦骨(炙黃)、莽草各等分。
上為細散。
敷瘡,1日2次換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貓腦骨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貓腦骨(炙黃)、莽草各等分。 主治:鼠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