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辛甘油
XI XIN GAN YOU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腎經 16%
心經 16%
肝經 16%
膽經 16%
脾經 16%
肺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細辛甘油中包含細辛,這是因為細辛具有以下藥性:
- 溫經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可溫經散寒,對於寒邪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肢冷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通竅止痛: 細辛氣味芳香,能通達鼻竅,對於鼻炎、鼻竇炎等引起的鼻塞、鼻痛有緩解作用。
因此,在細辛甘油中加入細辛,可以充分發揮其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鼻腔疾病的治療具有良好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細辛甘油」的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要用於「復發性口腔潰瘍」(中醫稱「口瘡」或「口疳」)。古代醫家認為口瘡反覆發作多與「虛火上炎」或「寒熱錯雜」相關,細辛性溫,能散浮熱、引火下行,而臍部(神闕穴)為任脈要穴,貼敷此處可透過經絡調節體內陰陽,達到清熱斂瘡之效。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細辛(研粉末)
-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腎、心經。
- 傳統功效:
- 外散風寒,內化寒飲,傳統多用於風寒頭痛、牙痛等。
- 《本草綱目》載其能「散浮熱」,清代醫家陳士鐸提出細辛可「引火歸原」,對於上熱下寒、虛陽浮越所致之口瘡有調和作用。
- 現代研究顯示,細辛含揮發油(如甲基丁香酚),具局部麻醉、抗炎作用,可能緩解潰瘍疼痛。
甘油(或蜂蜜)
- 作為賦形劑,能潤澤皮膚、緩解細辛辛辣刺激,同時蜂蜜本身有解毒生肌之效(《本草備要》稱其「和百藥,潤燥解毒」)。
- 現代藥理:甘油保濕,可延緩藥物釋放,維持局部作用;蜂蜜含活性酶及抗菌成分,或助於創面修復。
敷臍(神闕穴)原理
- 臍為「先天之結蒂,後天之氣舍」(《醫宗金鑒》),此處皮膚薄,藥物易滲透,透過任脈與全身經絡相連,能調節脾胃虛火或下焦虛寒。
- 中醫「上病下取」思路:口瘡屬上部熱證,貼敷溫性藥物於臍部,可引熱下行,平衡陰陽。
三、綜合作用機制
此方結合細辛辛溫通散之力與甘油(蜂蜜)潤養之性,透過臍部吸收與經絡傳導,可能達到以下效果:
- 局部:細辛揮發油抑制發炎反應,減輕潰瘍疼痛;蜂蜜或甘油形成保護層,促進黏膜修復。
- 整體:調節虛火上炎狀態,改善反覆發作體質。
總結:此方體現中醫「內病外治」與「寒熱並調」思維,透過藥性與穴位的協同,針對口瘡本虛標實之病機發揮作用。
傳統服藥法
細辛(研粉末)10-20克。
用水調成糊劑,加甘油10~20毫升(蜂蜜亦可),放置紗布中(約7平方釐米),用絞布密封,貼於臍部三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細辛甘油,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細辛(研粉末)10-20g。 主治:復發性口腔潰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