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香散

XIN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6.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腎經 20%
胃經 12%
心經 8%
肝經 8%
膽經 8%
肺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辛香散方劑中包含細辛,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辛溫解表,散寒止痛:細辛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散寒解表、溫經止痛之效。辛香散旨在散寒解表,而細辛的辛溫之性,可有效驅散外感寒邪,緩解頭身疼痛、鼻塞流涕等症狀,故為方中重要藥材。
  2. 通竅止痛,引藥入肺:細辛能通利鼻竅,散寒止痛,並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肺經,加強藥效。辛香散中其他藥材如蒼耳子、辛夷等,也具有通竅止痛之效,而細辛的加入,則能協同作用,使藥力更顯著。

辛香散方劑中包含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溫中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辛香散方劑常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丁香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疼痛。

二、溫陽化濕:丁香亦有溫陽化濕的作用,能驅散寒溼,對於脾胃虛寒、溼氣內阻所致的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症,丁香能有效改善症狀。

綜上所述,丁香在辛香散方劑中發揮着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陽化濕的作用,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辛香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辛香散並非單指一方,而是根據不同醫書記載,其組成與主治略有不同,但核心思想皆為運用辛香藥材,達到散寒、祛風、除濕、止痛、開竅等功效。以下將根據不同古籍記載,分析辛香散的組成、主治與治療原理:

一、 治療脾胃虛寒、氣逆嘔吐

  • 出處:《聖濟總錄》
  • 組成: 細辛、丁香
  • 主治: 脾胃虛弱,嘔噦寒痰,飲食不下。
  • 治療原理:
    • 細辛:辛溫,能散寒止痛,溫肺化飲。
    • 丁香:辛溫,能溫中降逆,暖胃散寒。 兩藥合用,可溫中散寒,降逆止嘔,適用於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

二、 治療頭部外傷、瘡瘍腫痛

  • 出處:《驗方新編》、《跌打損傷回生集》、《救傷祕旨》等
  • 組成: 記載較為多樣,常見藥材包含防風、荊芥、劉寄奴、獨活、乳香、明礬、倍子、苦參、柏葉、當歸、白芷、銀花、蒼耳子、澤蘭、細茶等。
  • 主治:
    • 頭部外傷,傷口感染、潰爛。
    • 肩部、四肢骨折脫臼,局部腫痛。
    • 瘡瘍腫痛,肉腐生膿。
  • 治療原理:
    • 祛風散寒,活血止痛: 方中防風、荊芥、獨活等辛溫發散之品,能祛風散寒,疏通經絡,緩解局部腫痛。
    • 解毒消腫,生肌斂瘡: 乳香、明礬、倍子、苦參、銀花等具有解毒消腫、收斂生肌之效,可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當歸、白芷等藥材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
    • 燥濕殺蟲: 蒼耳子、澤蘭等藥材具有燥濕殺蟲之效,可清除瘡口濕腐,抑制細菌滋生。

三、 治療陰虛氣滯、肝膽氣逆

  • 出處:《溫熱經緯》、《重訂廣溫熱論》、《辨舌指南》
  • 組成: 此處並非指固定方劑,而是指一種治療思路,運用辛香藥材,配合滋陰養液之品,治療陰虛氣滯、肝膽氣逆之證。常用藥材如木香、鬱金、沉香、丁香等。
  • 主治: 陰虛津枯,肝膽氣逆,症見胸悶欲絕、乾嘔不止、舌光無苔等。
  • 治療原理:
    • 滋陰養液: 常用西瓜汁、甘蔗汁、生地汁等滋陰養液之品,補充體內津液,緩解陰虛症狀。
    • 辛香散逆: 運用木香、鬱金、沉香、丁香等辛香藥材,行氣解鬱,降逆止嘔,緩解肝膽氣逆引起的胸悶、嘔吐等症狀。

總結

辛香散並非單一固定方劑,而是根據不同病症,選用不同辛香藥材組成的複方。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利用辛香藥材的發散、行氣、溫中、散寒、燥濕、解毒、止痛等功效,針對不同病因,達到祛邪扶正、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目的。臨牀應用時,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選擇合適的辛香散組成,方能取得良好療效。

傳統服藥法


蒼朮、甘草、明礬、苦參、赤芍、羌活、獨活、白芷、藿香、柏葉、當歸、忍冬藤。
煎湯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嘔吐頭痛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辛香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六。 組成:細辛、丁香各等分。 主治:頭風。

辛香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組成:細辛(去苗葉)半兩,丁香1分。 主治:脾胃虛弱,嘔噦寒痰,飲食不下。

辛香散, 出處:《外科集腋》卷八。 組成:蒼朮、甘草、明礬、苦參、赤芍、羌活、獨活、白芷、藿香、柏葉、當歸、忍冬藤。 主治:跌打損傷,患處生膿腐爛。

辛香散, 出處:《傷科匯纂》卷七。 組成:防風少許,荊芥少許,寄奴少許,獨活少許,大茴少許,明礬少許,倍子少許,苦參少許,柏葉少許,當歸少許,白芷少許,澤蘭少許,細辛少許,銀花少許,蒼耳少許。 主治:接骨。主治:跌打損傷,潰爛,肩髀骨脫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