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溫丹

SI WEN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9%
脾經 19%
肝經 15%
心經 15%
肺經 14%
胃經 9%
膽經 5%
腎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四溫丹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經、引火歸元等功效。四溫丹主治虛寒證,如脾腎陽虛、寒凝血瘀等,肉桂能溫補脾腎陽氣,驅散寒邪,改善患者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症狀。
  2. 助藥力: 肉桂性燥烈,能引藥上行,增強藥效。四溫丹中其他藥材,如附子、乾薑等亦屬溫陽藥,肉桂能協同這些藥材,共同溫補陽氣,提高藥效。

四溫丹方中包含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四溫丹主治寒凝血瘀、經脈不通所致的寒性腹痛、痛經、崩漏等症,細辛溫經散寒,有助於緩解寒凝血瘀,促進經血運行,改善疼痛。
  2. 通鼻竅: 細辛亦有通鼻竅、散寒止咳之效。四溫丹部分組方用於治療鼻塞流涕等症,細辛加入其中,可促進鼻竅通暢,改善呼吸道症狀。

四溫丹中包含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四溫丹主要用於治療陽虛寒凝,面色蒼白,四肢不溫,腹痛泄瀉等症,而乾薑的溫中散寒功效正好可以幫助溫煦脾胃,促進陽氣生發,改善陽虛寒凝的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 四溫丹中其他藥物如附子、肉桂等亦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乾薑與之相配,可以起到溫陽助陽,增強藥效的作用。同時,乾薑還可以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的發揮。

四溫丹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丁香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能溫補脾腎陽氣,驅寒止痛。

四溫丹作為溫中散寒之劑,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丁香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溫中散寒之功,並能緩解寒邪引起的胃脘疼痛。同時,丁香亦能行氣止痛,有助於緩解氣滯所致的胃痛、腹痛等症狀。

主治功效


四溫丹主治功效分析

四溫丹,出自《瘍科綱要》,由肉桂、細辛、乾薑、丁香四味藥材組成,其核心功效在於「溫通散寒,回陽救逆,通絡止痛」。此方劑之應用,並非針對所有瘡瘍,而是專注於處理特定病理機制的初期腫瘍,特別是與寒邪、氣血瘀滯相關的病症。

治療原理: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 四溫丹以肉桂、乾薑、丁香三味辛熱藥為君,具有強大的溫陽散寒之力。肉桂溫腎暖脾,引火歸元,能驅散體內陰寒;乾薑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溫肺化飲,可振奮陽氣;丁香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能提升整體溫煦之力。此組合能有效驅散寒邪,使陽氣得以伸展,並有助於陽氣的恢復,針對因寒邪侵襲導致的陽虛證具有顯著療效。
  2. 通絡止痛,活血散瘀:
    • 細辛辛溫,散風解表,通絡止痛,降逆平喘,能開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其辛散之性可驅散阻滯經絡的寒邪,並能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加上其他三味溫通之藥,更進一步強化了活血散瘀,消散腫塊的效力。
  3. 針對「癰疽初起,形巨塊堅」:
    • 《瘍科綱要》指出,四溫丹適用於「腫瘍初起形巨塊堅者」。此類腫瘍多因寒邪侵襲,導致氣血凝滯,經絡阻滯,形成腫塊。四溫丹通過溫陽散寒,通絡止痛,可使凝滯的氣血暢通,腫塊得以消散。
  4. 治療跌撲損傷、寒濕痹著:
    • 除了癰疽初起,四溫丹還可用於治療跌撲損傷筋骨疼痛及寒濕痹著之證。這些病症均與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有關。四溫丹的溫通作用,能促進氣血運行,散寒除濕,緩解疼痛。
  5. 與其他藥物配伍應用:
    • 《瘍科綱要》中提到,四溫丹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其他藥物配伍應用。例如,可將四溫丹加入溫煦薄貼料中,以加強外治效果;針對陰疽大證,可再加四溫丹,使藥力更為強勁;對於寒盛者,可合四溫丹等分使用,可見其靈活應用。

總結:

四溫丹的核心功效為溫陽散寒,通絡止痛,適用於因寒邪侵襲、氣血瘀滯導致的初期腫瘍,跌撲損傷筋骨疼痛,以及寒濕痹著等病症。其藥理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溫煦陽氣,驅散寒邪,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治療目的。此方劑使用時需辨證論治,對於陽發風火痰熱及暑天熱癤初起,不宜使用。

傳統服藥法


上瑤桂(去粗皮)2兩,北細辛(去淨泥垢)1兩,乾薑8錢,公丁香5錢。
上為粗末。
小證各用2-3分,上用溫熱薄貼蓋之;大證別用3-5錢,調入濕煦薄貼料中攤貼,再加麝1分許。
陽發風火熱毒禁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四溫丹, 出處:《瘍科綱要》卷下。 組成:上瑤桂(去粗皮)2兩,北細辛(去淨泥垢)1兩,乾薑8錢,公丁香5錢。 主治:癰疽初起,不論深淺、大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