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綱要
《瘍科綱要》:一部民國外科學的精粹與創新
《瘍科綱要》是民國時期著名中醫學家張山雷先生所著的一部外科學專著。此書僅一卷,篇幅雖不浩繁,內容卻凝練實用,體現了作者對傳統外科學的深刻理解與獨到見解,尤其是在辨證論治方面,繼承中有批判,創新中有發展,堪稱民國時期中醫外科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作。
張山雷先生,字壽同,號味秋,浙江溫州人,是近代著名的醫學家,尤精於本草學和臨床各科。他治學嚴謹,批判精神強,對古籍醫理常能深入考辨,發前人所未發。在西醫東漸的時代背景下,張山雷先生致力於整理、發揚傳統醫學,其著作常能結合時代特點,提出新的思考。《瘍科綱要》一書,正是在此背景下,對傳統外瘍病(即中醫外科病,如癰、疽、瘡、癤等)的診治進行了系統性的總結與闡述。
全書結構清晰,約可分為三個主要部分:首先是「總論」,對外瘍病的辨證、辨脈以及常用的治法和方藥進行綱領性的介紹;其次是各類「治瘍驗方」,收錄臨床實用的驗方;最後是「止血方」及「五官科病證驗方」,擴展了外科學的應用範圍,兼顧了相關疾病的治療。這種由總體原則到具體方藥、再到專科應用的編排方式,體現了條理性與實用性並重的特點。
從提供的內容摘錄來看,本書的精髓尤其體現在開篇的「外瘍總論」中。這一部分詳細討論了外瘍辨證的關鍵要素,包括陰陽、腫、痛等,並對一些傳統觀點進行了辨析和修正,展現了張山雷先生高超的辨證能力與批判性思維。
關於「陰證陽證」的論述,張山雷先生首先對當時流傳甚廣的簡單劃分提出了質疑。他批評了僅以紅腫焮起為癰(陽證)、平塌堅硬為疽(陰證)的看法,特別點名了王洪緒《外科證治全生集》的說法,認為這是一種望文生義、脫離「癰」、「疽」二字本義(氣血壅閉、遏止不行)的武斷分析。他強調,陰陽辨證遠非如此簡單,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來判斷。張氏提出了更為立體和全面的辨證方法:
- 以經絡、部位分陰陽: 如頭面、股外屬陽,背後、股內屬陰。
- 以人體向背分陰陽: 前面、腦腹部多陽證,腦後、腰背部多陰證,這與「聖人南面而立,向陽而治」的古代理念相合。
- 以病因寒熱虛實分陰陽: 熱病、實病多陽證,寒病、虛病多陰證。這是傳統病因病機辨證的應用。
- 以病勢遲速分陰陽: 發病迅速、形狀驟增者多陽證,病勢緩慢、變化不大者多陰證。
- 以病形深淺分陰陽: 發於皮表、不傷筋骨者多陽證,發於肌肉深層、影響肢體活動者多陰證。
- 以腫勢堅軟分陰陽: 腫勢堅硬如石者多陰證,腫雖大而質軟者多陽證。
- 以痛勢緩急分陰陽: 疼痛暴烈者多陽證,疼痛和緩或不仁者多陰證。
張山雷先生特別指出,單以紅腫焮赤來概括陽證是不全面的。他分析說,皮膚殷紅往往說明病變較淺,僅在腠理之間,如熱癤痱疹等。或者發生在肌肉柔嫩、膚白之處,如臑內、腋下等,也容易發紅。更重要的是,有些明明是陰證(如腦疽、背疽病在太陽寒水經、脈細小、舌白膩),初起時也可因病灶表淺而見高突發紅。因此,紅腫只是陽證常見的現象之一,並非絕對的判斷標準。而深部的潰瘍,即使內部已成膿,皮膚表面可能依然顏色如常。這種層層深入、多角度分析陰陽的論述,遠比簡單依據外形更加精準和實用,糾正了當時外科辨證中的一些片面傾向。
接著,「論腫」一節進一步深化了對外瘍形態的認識。張氏強調,判斷腫的輕重不能單純看其大小和發展速度,更要視病源的淺深、急緩以及發病部位的虛實險要。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念:
- 外形與實質不符: 有些腫勢巨大但易治,有些堅塊雖小卻難癒,關鍵在於病灶的根源。
- 深淺辨別: 發於皮膚肌肉表淺者易治,而在筋骨、大節之間者,即使起病微小也多難療。
- 形態判斷: 佳象是腫勢高突、根圍收束;棘手之證是散漫不聚、界限不清。
- 深部潰瘍的隱匿性: 描述了附骨大疽等深部病變的發病過程,初起僅痠痛或不痛,皮膚如常,重按方覺僵硬,隨後漸擴大但不高突、不變色。這提示醫者要警惕貌似輕微實則深重的病情。
- 已發之腫的辨識: 堅腫而四圍分明者順,堅硬而畔岸散漫者重(氣毒不聚或元氣不足)。堅腫劇痛、按之有軟點者已成膿。
- 惡象: 軟腫散漫無邊際,病人不痛而覺沉重,是氣血大衰、邪正不能相爭的敗象(神經知覺不靈)。
- 特殊形態: 描述了「毒㾦子」(如黍粒、頭白根堅)這類初起不顯腫,後卻發展為腦疽、背疽、疔毒等大瘍的形態,強調其早期辨識的重要性。同時提及頭面漫腫無此形態而迅速發作、或伴寒熱的大頭疫(風邪襲絡),以及腳腫為濕(區分寒濕、濕熱)。
張氏對腫的論述,細緻入微,層次分明,從起病的形態變化到已形成腫塊的性狀,再到特殊部位和類型的腫,都結合了病因病機和預後進行分析,為臨床診斷提供了豐富的依據。潰後腫勢的變化也被納入辨證範圍,膿暢則腫消為順,膿不暢或腫不消則提示毒未淨(膿濃)或正不足(膿清),體現了對病程全程的關注。
「論痛」是《瘍科綱要》總論部分的又一重點。雖然「痛則不通」是外瘍疼痛的基本病機,但張山雷先生並未止步於此,而是窮盡疼痛表現的千姿百態,探究其背後的深層原因與診斷意義。他列舉了多種疼痛模式:
- 與腫的關係: 先腫後痛(病淺),先痛後腫(病深,如附骨著節、流痰流注、內癰)。
- 與腫的有無: 但痛不腫(經絡閃傷、風寒濕痹),但腫不痛(上為風疫、下為濕邪或贅瘤)。
- 與腫的變化: 腫漸堅巨而痛漸增(內膿已成),腫常綿軟而不甚痛(氣血衰敗)。
- 與成膿的關係: 內欲成膿而痛(常態),內已成膿而竟不痛(變態,神經已死,多難救)。
- 疼痛的部位與性質: 數處同痛、走痛無定、痛在肌肉或筋骨深層、疼痛劇烈或和緩、隱痛或劇痛、按壓痛減或痛劇(如刀刺)、疼痛與腫塊範圍的關係(痛在一處或腫處皆痛)、形塊日久但痠痛不劇、或久塊忽然焮發、痛如雀啄等。
張氏通過對這些細節的觀察與分析,指出疼痛表象與實際病情深淺、順逆、預後的關係極其複雜。有時痛勢劇烈反而應手而愈,有時痛勢和平卻最終不治。這強調了辨證的複雜性,告誡醫者不能被表面現象迷惑,必須洞察源流,才能先事預防,當機立斷。他將各種疼痛情狀歸結為「有理可求,有源可溯」,並對先痛後腫、但腫不痛、內已成膿卻不痛等關鍵疼痛表現進行了詳細的病機分析,尤其強調了後者( painless pus)的惡劣預後,體現了其臨床經驗的積累和對危重病情的警覺。
綜觀《瘍科綱要》的「總論」部分,張山雷先生展現了作為一代名醫的深厚功力和獨到見解。他繼承了中醫外科學辨證論治的優良傳統,並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和對經典的批判性思考,對外瘍病的辨證體系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和發展。其論述層層遞進,條理清晰,不僅糾正了一些簡單化、片面化的觀點,更提供了大量細緻入微的觀察點和判斷依據,使得外瘍辨證更加精準和可靠。書中的語言簡潔扼要,切中要害,體現了「綱要」之名,卻又蘊含著豐富的臨床智慧和對病機、預後的深刻洞察。
雖然提供的摘錄主要集中在總論部分,未能詳細了解書中的具體驗方和五官科應用,但僅從辨證部分的深度和廣度,已足見此書的價值。書中對陰陽多維度的理解、對腫勢和痛勢細緻入微的辨析,以及對表象與實質之間複雜關係的揭示,都對後世中醫外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它不僅是一部實用的臨床指南,更是一部展現民國時期中醫學術思想活力和批判精神的代表作。對於研究中醫外科歷史、學習外瘍辨證思路的醫者而言,《瘍科綱要》無疑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習的珍貴文獻。其內容簡要而實用,體現了中醫臨證醫家對疾病細節的極致追求,以及將複雜臨床表現化繁為簡、提綱挈領的深厚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