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瘍科綱要》~ 卷上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5)

1. 第八節·弦緊革牢之脈

弦者,脈之剛勁有力,端直而長者也,為肝陽之自旺,為痰飲之鬱結。緊者,脈之固定堅直,應指不撓者也,為寒邪之外束,為實邪之內凝。《素問》有脈實堅之說。《傷寒論·平脈篇》:寒則牢堅。《脈經》引之作寒則緊弦,是緊脈亦可謂之堅脈,皆以形容其指下有力耳。

叔和以緊脈為轉索無常,非是。蓋緊即有力不散,亦與虛實之實脈相近。革者,浮候之堅大有力;牢者,沉候之堅大有力。一為孤陽之浮越於外,一為陰寒之凝結於中。脈理主病,適得其反,而形勢之堅固有力則一。此四者,皆脈象之屬於實者也。瘍患得此,無非病勢方張,其毒甚盛,可從上條實脈之例求之。

白話文:

弦脈,指的是脈搏強勁有力,直而長的脈象,通常代表肝陽過於旺盛,或是有痰飲鬱積的狀況。緊脈,指的是脈搏固定堅實,按壓下去不會彎曲的脈象,通常代表有外來的寒邪束縛,或是實邪在體內凝結。《黃帝內經·素問》中有提到脈象堅實的說法。《傷寒論·平脈篇》說:「寒邪會使脈象牢固堅硬。」《脈經》引用這句話時說成「寒則脈象緊弦」,說明緊脈也可以說是堅脈,都是用來形容脈搏按下去有力。

王叔和認為緊脈是像繩索一樣扭轉不定,這是不對的。緊脈指的是脈搏有力而不散,其實與虛實中的實脈很接近。革脈,指的是在皮膚表面按壓時感覺脈搏堅硬、大而有力;牢脈,指的是在深層按壓時感覺脈搏堅硬、大而有力。一個是單獨陽氣浮越在體表,一個是陰寒之氣凝結在體內。脈象所代表的病理,與脈象的實際情況,有時會相反,但脈象表現出來的堅固有力則是相同的。這四種脈象,都屬於實脈。如果長了瘡瘍的病患出現這些脈象,多半表示病情正在發展,毒邪很盛,可以依照前述實脈的例子來判斷。

2. 第九節·軟弱微散之脈

軟弱者,脈之應指無力者也。昔人每謂浮細無力為軟,沉細無力為弱,分為二種。頤謂軟與弱,按其字義本難區別,若即以一浮一沉定為二候,但據脈之部位而言固無不可。然論其所主之病,則固同是氣血之不足耳。似不如渾融言之,較為圓相。《千金翼》始有濡脈一條,而後之言脈者,幾以濡脈軟脈,別為兩類。

考《素問·平人氣象論》平肝脈來,軟弱招招,《脈經》引之則作濡軟。蓋濡即軟字變體,最古只有耎字,後乃作輭,俗則作軟。而從耎之字,漢人隸書亦多從需,二字音讀雖各不同,而字形字義皆近,遂至不可復正。所以《內經》脈耎之耎,後人竟作脈濡,實非濡濕濡滯之濡字。

壽頤言脈,有耎無濡,從其溯也。

微脈者,即軟之尤甚者也。若更渙散不收,指下似有如無,則為散脈。此四者,皆脈象之屬於虛者。

以言外瘍,則未潰屬實,軟弱之脈,皆非所宜。然在病勢不重,瘍患不巨者,偶見軟弱,亦未必遽呈敗象。若在即潰之後,其正已傷,脈形軟弱,尤為合轍。惟微脈則無力太甚,未免元氣不支。散脈則散漫不收,多是本實之先撥,無論腫瘍潰瘍,都無吉象。是皆當從上條虛脈之例以求之,亦可舉一反三者也。

白話文:

所謂的「軟弱」指的是脈搏按下去感覺無力。以前的人常常把浮在表面的細脈無力稱為「軟」,把沉在裡面的細脈無力稱為「弱」,分成兩種來討論。我認為「軟」和「弱」這兩個字從字面上就很難區別,如果硬要用脈搏的浮沉位置來區分這兩種脈象,也不是不行,但就它們所代表的疾病來說,其實都是氣血不足。這樣看來,不如把它們混在一起說,反而更加圓融。《千金翼》這本書開始出現「濡脈」這個詞,後來的脈學著作幾乎都把濡脈和軟脈分開來看待。

考察《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裡面提到,正常的肝脈應該是柔軟和弱的樣子,像是招手一樣。而《脈經》引用這段話時卻寫成「濡軟」。其實,「濡」就是「軟」字的變體,最早只有「耎」這個字,後來才寫成「輭」,民間則寫成「軟」。而「耎」這個字,在漢代的隸書中,也常常寫成「需」,雖然這兩個字讀音不同,但字形和字義都很接近,以至於後來無法改正。所以《內經》中「脈耎」的「耎」,後人就把它寫成「脈濡」,這並不是潮濕濡滯的「濡」字。

我認為脈象應該說「耎」而不說「濡」,這樣才符合追溯本源的態度。

「微脈」就是「軟脈」更加嚴重的情況。如果脈象還更加渙散不收,按下去感覺好像有又好像沒有,那就是「散脈」。這四種脈象都屬於虛弱的脈象。

以外科的疾病來說,如果還沒潰爛的屬於實證,那就不應該出現軟弱的脈象。但如果病情不嚴重,腫瘍也不大,偶爾出現軟弱的脈象,也不一定代表情況很差。如果是在潰爛之後,正氣已經受損,脈象出現軟弱,就比較符合病情。只有「微脈」是無力到極點,恐怕是元氣已經不足。「散脈」則是鬆散而不收斂,大多是本來體質就虛,無論是腫瘍還是潰瘍,都不是好的徵兆。這些脈象都應該按照上面虛脈的例子來判斷,這樣也可以舉一反三。

3. 第十節·緩脈

緩脈,本有二義。一為和緩之緩,則一息四至,胃氣之正,所謂不大不小,不剛不柔,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無病之脈,當如是也。一為怠緩之緩,則濡滯不前,濕阻中州者有之,而濕流關節者亦有之。故瘍病而得和緩之脈,即閤中和之氣,無論已潰未潰,無非泰境。而得怠緩之脈者,亦無往而非濕邪之留著也。

白話文:

緩脈,這個名稱其實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平和舒緩的「緩」,指的是脈搏一息之間跳動四次,這是胃氣平和正常的表現,也就是說脈搏不大不小,不強不弱,給人一種欣欣向榮、難以用言語形容的感覺。沒有疾病的人,脈象應該是這樣的。另一種是怠惰遲緩的「緩」,指的是脈搏濡弱遲滯、跳動不前,這種情況多半是體內濕氣阻滯在中焦(脾胃)所導致,也有可能是濕氣流竄到關節所引起的。所以,如果長了瘡瘍的人出現平和舒緩的脈象,就表示身體的氣機平和,無論瘡瘍是否潰破,都屬於身體康泰的狀態。而出現怠惰遲緩的脈象,則無論如何都是濕邪滯留在體內的表現。

4. 第十一節·芤脈

芤者,脈之中空者也,是為失血之候。蓋血液既泄,脈道不充,有如蔥管,凡失血家往往見之,固非昔賢之空言也。

而瘍病在未潰之時,於法當無芤象;如果有之,則其人平時之亡血者也。若在潰後,則膿血大泄,時亦偶一遇之。然苟非大證日久,膿去甚多者,亦不恆有此脈。補養滋填,勢不可緩。

白話文:

芤脈,指的是脈搏中間空虛的現象,這通常是失血的徵兆。因為血液流失,血管裡面的血液不足,摸起來就像蔥管一樣中間是空的。一般來說,有失血情況的人常常會出現這種脈象,這並不是古人隨意說說的。

如果是還沒潰爛的瘡瘍,照理來說不應該出現芤脈;如果出現了,表示這個人平時就有失血的情況。如果是潰爛之後,因為膿血大量流失,偶爾也會出現芤脈。然而,如果不是病情嚴重且拖延很久,膿液流失非常多的人,通常不會一直出現這種脈象。這種情況需要趕快補養身體、補充氣血,不能拖延。

5. 第十二節·動脈

動者,脈之一粒突起,如珠如豆,厥厥動搖者也。於法主痛。蓋痛則氣滯,著而不行,脈道不能條達,因而凝聚一處,如珠動搖。此雖不恆有之脈象,雖閱歷多者,固時一見之。(《素問》謂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是亦氣血初凝,脈行不暢之理。診妊脈者,亦或遇之。

)故外瘍而得動脈,無論已潰未潰,皆其毒邪凝聚,氣道不通,致令脈絡不暢,壅而為此。否則痛盛氣結,而脈應之。是皆當從事於宣通疏泄,而求其氣機之條暢者也。

白話文:

動脈,是指脈搏中出現一粒突起,像珠子或豆子一樣,跳動搖晃的現象。依照醫理,這種脈象通常代表身體有疼痛。因為疼痛會導致氣血阻滯,停滯不前,使得脈絡無法順暢運行,因而凝聚在一處,形成像珠子一樣的跳動。這種脈象雖然不常見,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也偶爾才能見到。(《素問》提到,婦女手少陰脈搏動得很厲害,是懷孕的徵兆。這也是氣血剛開始凝聚,脈絡運行不暢的道理。診斷懷孕的脈象時,也可能遇到這種情況。)

所以,如果外傷或瘡瘍出現這種動脈脈象,無論傷口是否潰爛,都代表毒邪凝聚,氣道不通,導致脈絡不暢,壅塞而形成。否則就是疼痛劇烈,氣結不通,脈象因此相應出現這種情況。遇到這種情況,都應該設法宣通疏導,使氣機運行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