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綱要》~
1. 卷上
2. 第一章·外瘍總論
3. 第一節·論陰證陽證
瘍科辨證,首重陰陽。然陰陽二字,所包者廣,不僅以熱證為陽、寒證為陰,紅腫焮起為陽、平塌堅硬為陰也。王洪緒《外科證治全生集》儼儼然以癰疽二字判分陰陽,謂高突紅腫者為癰,為陽證;堅塊不紅者為疽,為陰證。世之治外科者多宗之。雖曰藉此字面以示區別尚無不可,然顧其名必思其義。
一字之確詁,必須切合訓詁本旨,而後名正言順,可為後學法守。其亦知癰疽二字之本義乎。癰者壅也,疽者沮也,阻也,皆為氣血壅閉,遏止不行之意。本是外瘍籠統之名詞,無所軒輕於其間,何嘗有一陰一陽之辨別。豈可自我作古,強為分析,而謂古人制字,當如吾意,獨具見解。
此土豪劣紳,武斷鄉曲之故智,大不可也。《醫宗金鑑·外科心法》不問陰陽,統稱癰疽,最是通論。凡古書之外瘍名詞,或稱某癰,或稱某疽,皆當認為籠統之辭,斷不可誤信王氏之說,而執癰疽二字妄為分別。惟陰陽二證雖無代表之字面,而未嘗無界限之可言,但取義亦非一端,必須融會貫通,悟徹至理,而後見微知著,直決無疑。
有可以經絡之部位分陰陽者,如頭面為陽、背後為陰,股外為陽、股內為陰之類是也。有可以人體之向背分陰陽者,如面前及腦腹之部多陽證,腦後及腰背之部多陰證是也。古者聖人南面而立,向陽而治。故面前屬於陽,背後屬於陰,確有至理。
有可以病因之寒熱虛實分陰陽者。如熱病皆陽證,寒病皆陰證;實病多陽證,虛病多陰證是也。有可以病勢之遲速分陰陽者。其來也疾,三日五日而其形已巨者,皆陽證;其來也緩,旬日匝月而無甚變遷者,多陰證是也。有可以病形之淺深分陽陰者。發於膚表之間,不著筋骨而肢體之運動自如者,皆陽證;發於肌肉之理,推筋著骨,而身軀之動作不便者,皆陰證是也。有可以腫勢之堅軟分陰陽者。
如其腫堅凝,按之如石者,多陰證;其腫雖巨,按之軟和者,多陽證是也。有可以痛勢之緩急分陰陽者。如暴戾迅速,掣痛猛烈者多陽證;頑木不仁,痛反和緩,或但覺酸楚牽強,意不作痛者,多陰證是也。乃或者必以焮赤高腫為陽,漫腫不紅為陰,但就表面言之,似亦未嘗不確。
不知瘍患皮膚殷紅者,其病最淺,僅在腠理之間,所以膚表易於變色。如暑月熱癤痱疹癬疥之類,皆非外瘍重要之病。或則肌肉柔軟之部,如臑內、腋下、股陰、膕中諸處,乃其人之骨小肉脆,肌膚柔白者,生瘍往往發紅。此則陽證雖多紅腫之候,究之紅腫一端,未可定為陽證之代表。
且亦有明是陰證,而皮膚必發紅腫者。如腦疽、背疽,病在太陽寒水之經,脈多細小,舌必白膩,均是陰證之確候,而外形亦或高突發紅。則以此病初起,必先發見黍米一粒,頭白根堅,病即在於肌膚之間,故能皮膚變色。此紅腫不足以概陽證之確據也。若夫瘍發於肌肉之裡,去皮毛尚遠,則內縱成膿,而膚表必不改色。
或肩背肌膚緻密之處及其人之色蒼皮老者,發瘍雖淺,色亦不變。又何得因其不紅,而概謂之為陰證。要之,見證論證,分別陰陽,務必審察其人之氣體虛實及病源淺深,而始有定論。望色辨脈,兼驗舌苔,能從大處著想,則為陰為陽,屬虛屬實,辨之甚易。若僅以所患之地位為據,已非通人之論。
而顧拘拘於方寸間之形色,亦只見其目光之短淺,究竟於病情病理,兩無當也。
白話文:
外科疾病的辨證,首先要重視陰陽。然而,陰陽二字包含的範圍很廣,不能單純地認為熱證是陽,寒證是陰;紅腫發熱是陽,平塌堅硬是陰。王洪緒在《外科證治全生集》中,用癰和疽來區分陰陽,認為高突紅腫的是癰,屬於陽證;堅硬不紅的是疽,屬於陰證。許多研究外科的人都遵循這種說法。雖然用這種字面上的區別來做簡單分類,尚可接受,但考慮到名稱,必須深入思考其含義。
對於一個字的確切解釋,必須符合訓詁的本意,才能名正言順,成為後學者學習的準則。他們是否知道癰和疽這兩個字的本義呢?癰的意思是壅塞,疽的意思是沮喪、阻礙,都表示氣血壅閉,無法運行。它們本來是外傷疾病的統稱,並沒有輕重之分,又怎麼會有一陰一陽的區別呢?怎麼能擅自改變古人的用法,強行分析,認為古人造字,應該符合我的意思,獨具見解呢?
這種做法就像地主惡霸,武斷地對鄉里發號施令,非常不可取。《醫宗金鑑·外科心法》不論陰陽,都統稱為癰疽,這是最通用的說法。凡是古書中的外科疾病名稱,無論稱作某癰還是某疽,都應該認為是籠統的說法,絕對不能錯誤地相信王氏的說法,而執著於癰和疽這兩個字來妄加區分。雖然陰陽兩證沒有代表性的字面區分,但並非沒有界限可言,只是理解陰陽的含義不能只從單一角度出發,必須融會貫通,徹底領悟其道理,才能從細微處觀察到本質,做出準確的判斷。
有的可以從經絡部位來區分陰陽,例如頭面屬於陽,背後屬於陰;大腿外側屬於陽,大腿內側屬於陰等等。有的可以從人體的朝向來區分陰陽,例如前面和胸腹部位多為陽證,腦後和腰背部位多為陰證。古時候的聖人面朝南方而站立,向著陽光治理天下。因此,前面屬於陽,後面屬於陰,確實有其道理。
有的可以從病因的寒熱虛實來區分陰陽,例如熱病都屬於陽證,寒病都屬於陰證;實證多屬於陽證,虛證多屬於陰證。有的可以從病勢的緩急來區分陰陽,發病急,三五天就腫大明顯的,都屬於陽證;發病慢,十天半個月都沒什麼變化的,多屬於陰證。有的可以從病變的深淺來區分陰陽,病變發生在皮膚表面,不影響筋骨,肢體活動自如的,都屬於陽證;病變發生在肌肉深處,牽連到筋骨,身體活動不便的,都屬於陰證。有的可以從腫脹的堅硬程度來區分陰陽。
如果腫脹堅硬,按下去像石頭一樣的,多屬於陰證;腫脹雖然很大,但按下去柔軟和緩的,多屬於陽證。有的可以從疼痛的急緩來區分陰陽,例如疼痛劇烈迅速,像被拉扯一樣猛烈的,多屬於陽證;疼痛麻木不仁,反倒和緩,或者只是覺得酸楚牽扯,沒有明顯痛感的,多屬於陰證。有的人一定要認為紅腫高起的是陽,不紅腫的是陰,單從表面現象來說,好像也沒錯。
要知道皮膚紅色的瘡瘍,病情最淺,僅僅在皮膚紋理之間,所以皮膚表面容易變色。例如夏天長的熱癤、痱子、癬疥之類的,都不是重要的外科疾病。或者肌肉柔軟的部位,如上臂內側、腋下、大腿內側、膝蓋後側等處,以及那些骨骼小、肌肉薄、皮膚白嫩的人,生瘡往往會發紅。這些陽證雖然多有紅腫的表現,但僅憑紅腫這一點,不能斷定為陽證的代表。
而且也有明明是陰證,但皮膚一定會發紅腫的情況。例如腦疽、背疽,病變發生在太陽寒水經脈,脈象多細小,舌苔一定白膩,都是陰證的確鑿證據,但外形也可能高突發紅。這是因為這些病剛開始時,往往先出現像小米粒一樣大小的白頭,病變就在肌膚之間,所以能使皮膚變色。這種紅腫不足以作為判斷陽證的依據。至於病變發生在肌肉深處,遠離皮膚毛孔,即使裡面化膿了,皮膚表面也不一定會變色。
或者肩背肌膚緻密的地方,以及那些皮膚蒼老的人,即使瘡瘍很淺,顏色也不一定會改變。又怎麼能因為不紅腫,就概括地說成是陰證呢?總之,觀察病情,分析陰陽,務必仔細審查患者的體質強弱以及病變的深淺,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通過觀察臉色、辨別脈象、同時檢查舌苔,能從整體上考慮問題,那麼判斷是陰是陽,屬虛屬實,就很容易了。如果僅僅根據患病部位來判斷,就不是通達事理的看法。
而如果只拘泥於眼前一點點的顏色和形狀,只能說明目光短淺,對於病情的發展和病理的研究,都毫無幫助。
4. 第二節·論腫
外瘍形勢皮相者,恆以發腫之大小緩急辨別輕重而已。然其實不可以外形論也。要在視其病源之淺深緩急及部位之虛實險夷為主義。故有發腫甚巨,其勢可畏,而治療得宜,功成反掌者。亦有堅塊尚小,貌若易療,而費盡手續,始終不應者。此非醫家之技術有良莠,誠以受病之源,萬有不齊,切不可以一例觀也。
若但以外形論之,大率腫在皮膚之表,肌肉之中,雖有大瘍,尚多易治。若在筋骨之間,大節之界,起病雖微,亦多難療。凡外瘍之淺者,腫必高突而根圍收束,不甚平塌者,最是佳象。若散漫不聚,毫無畔岸者,則多棘手。而其深者,初發時,但痠痛不仁,甚者且微酸而不痛,然皮肉如故,無所謂腫硬堅塊也。
至數日而重按之,始覺其中有僵硬之處,然後漸以延開,其勢日巨,而尚無高突形象。其皮膚之色澤如故,其膚表之肌肉亦如故,此附骨大疽發腫之次序,病家恆不自知為瘍證者也。若以腫勢之已發現者言之,則堅腫而四圍分明者,其證順;堅硬而畔岸散漫者,其證重。非毒勢之不聚,即元氣之不充也。
若堅腫大痛,按之四圍皆硬,而其中有一點獨軟者,則內已成膿矣。亦有軟腫散漫,杳無邊際,其人但苦其重而不作痛,則氣血大衰,斷非佳狀。此證甚有成膿而始終不痛者,蓋其人正不勝邪,神經之知覺不靈,邪正已不能相爭,所以毫不知痛,最為敗象。又有病起皮膚間,一粒如黍上有白頭(吾吳俗語,謂之毒㾦子。
其形如暑天痱㾦之狀),故而皮膚肌肉,絲毫不變,無所謂腫也。然黍粒雖小,而或癢或痛,或且頑木如失知覺,經脈不利,牽強不仁,則必為外瘍大證。延至三日五日,而根圍漸大,腫堅且深,其後腐化,必不甚小,此腦疽、背疽、腹皮癰及疔毒等諸大瘍之腫勢也。若頭面額顱,頤頰口唇間見此黍粒,而或為麻木,或為癢痛者,則尤為疔毒之重候。
初起亦不腫,至其漸形腫硬,而大波軒然作矣。若頭面漫腫,無此黍粒,其腫或堅或軟,或亦作痛作癢,頃刻而起,其勢甚速。或有寒熱,或無寒熱,則大頭疫也。此證病家必以為外瘍,而瘍科或且不識,妄用刀針敷藥,誤人最多。實則風邪襲六陽之絡,疏表立驗。古所謂頭面腫為風者,此病是也。
又古有腳腫為濕之語,亦是確論。但辨其寒濕與濕熱而已。如其紅腫光亮,皆屬濕火。若但腫而不紅,則濕盛也。果屬寒濕,腫必不堅,脈必遲澀,舌必白膩。古人之治腳氣,恆用溫燥,皆專為寒濕立法。然大江以南,濕與熱並,凡腫處堅硬者,其濕最易化熱,非可與古書作一例論矣。
腫瘍大旨,不過如斯。
若至潰後,則膿毒必求其爽利,自然腫處漸消,庶為順境。膿不爽,則腫不能退。若膿已暢達,而腫猶堅硬,則膿水濃厚者,為毒未淨,為實證;膿水清澈者,為正不足,為虛證。辨別治之,無餘蘊也。
白話文:
外表皮膚的腫脹,通常只能從腫塊的大小和發展快慢來判斷病情輕重。但實際上,不能只看外形。重點要觀察病源的深淺、發展的快慢,以及腫脹部位的虛實和危險程度。因此,有的腫脹很大,看起來很嚇人,但只要治療得當,很快就能治好。也有的腫塊很小,看起來容易治療,卻費盡力氣都治不好。這不是醫生技術好壞的問題,而是因為病源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只看外形,一般來說,腫脹在皮膚表層或肌肉裡面的,即使腫得很大,也大多容易治療。如果腫脹在筋骨之間或關節處,即使剛開始很輕微,也大多難以治療。凡是淺表的腫脹,腫塊一定是高聳突出,根部收攏,不是很平坦的,這是好現象。如果腫脹散漫不聚攏,沒有明顯邊界,就比較棘手。而深部的腫脹,剛開始時,只是感到痠痛麻木,嚴重的甚至只有輕微痠痛而不痛,但皮膚和肌肉看起來沒有變化,沒有明顯的腫塊或硬塊。
過幾天後,用力按壓,才會感覺到裡面有僵硬的地方,然後逐漸擴散開來,腫脹越來越大,但表面仍然沒有隆起。皮膚顏色和表面肌肉也沒有變化。這是附骨疽(骨頭上的膿瘡)腫脹的發展過程,病患常常不知道自己得了瘡。如果從已經出現的腫脹來說,腫塊堅硬且邊界清晰的,病情比較順利;腫塊堅硬但邊界模糊散漫的,病情就比較嚴重。不是因為毒素沒有聚攏,就是因為身體元氣不足。
如果腫塊堅硬且疼痛劇烈,按壓四周都是硬的,但中間有一個地方特別軟,那就是裡面已經化膿了。也有的腫脹軟而散漫,沒有明顯邊界,病人只是感到沉重而不痛,這是因為氣血嚴重衰弱,情況很不好。這種情況甚至有化膿了也不痛的,因為病人的正氣不能抵抗邪氣,神經感覺遲鈍,邪正之氣已經無法抗爭,所以感覺不到疼痛,這是最壞的現象。還有的疾病發生在皮膚表面,像小米粒大小,上面有白頭(我們吳地俗語叫做「毒㾦子」。
形狀像夏天長的痱子),皮膚和肌肉絲毫沒有變化,沒有腫脹。但這個小小的米粒,可能會癢或痛,甚至麻木失去知覺,經絡不通暢,牽扯疼痛,那一定是嚴重的外科疾病。拖到三五天後,根部逐漸擴大,腫塊變得堅硬且深入,之後潰爛,一定不會很小。這是腦疽、背疽、腹部癰瘡和疔瘡等嚴重外科疾病的腫脹情況。如果頭部、臉部、額頭、腮部或嘴唇間出現這種米粒,而且感到麻木、癢或痛,那就更是疔瘡的嚴重徵兆。
剛開始也不腫,等到逐漸形成腫塊和硬塊時,腫脹就會快速擴大。如果頭部或臉部出現大範圍的腫脹,沒有這種米粒,腫脹可能堅硬也可能柔軟,可能痛也可能癢,很快就會出現,發展很快。有的會有發冷發熱,有的沒有,這是大頭瘟。病人一定會以為是外科疾病,而外科醫生也可能不認識,隨意使用刀針和敷藥,會耽誤病情。實際上是風邪侵襲了六陽經絡,應該疏通表層,很快就會見效。古人說的頭面腫是風邪引起的,就是這種病。
還有古人說的腳腫是濕氣引起的,也是有道理的。只是要區分是寒濕還是濕熱。如果紅腫發亮,都屬於濕熱。如果只是腫而不紅,那就是濕氣太重。如果是寒濕,腫脹一定不堅硬,脈搏一定遲緩澀滯,舌苔一定白而膩。古人治療腳氣,總是使用溫燥的藥物,都是針對寒濕的。但是長江以南,濕氣和熱氣並重,凡是腫脹堅硬的地方,濕氣很容易化熱,不能和古書上的說法一樣看待。
腫脹的大概情況,就是這樣。
如果到了潰瘍之後,膿液必須順利排出,腫脹自然會消退,情況才會好轉。膿液不順暢,腫脹就不能消退。如果膿液已經順利排出,而腫脹仍然堅硬,膿液濃稠的,說明毒素沒有排乾淨,屬於實證;膿液清澈的,說明正氣不足,屬於虛證。根據情況辨證治療,就沒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