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綱要》~ 卷上 (3)
卷上 (3)
1. 第三節·論痛
外瘍之患,最普通者,惟腫與痛二者而已。顧腫之形勢,即各不同。而痛之源流,亦非一致。故泛言之,則外瘍之發,無非氣血之壅滯,古人所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其大要也。而細辨之,則種種色色,各有原由。
故有先腫而後痛者,有先痛而後腫者;有但痛而不腫者,有但腫而不痛者;有腫漸堅巨而漸覺痛者,有腫常綿軟而不甚痛者;有內欲釀膿而始作痛者,有內已成膿而竟不痛者;有痛發數處,同時並作者;有走痛無定,莫可指認者;有痛在肌肉之間者,有痛在筋骨之裡者;有痛勢大劇,片刻不休者;有痛勢和緩,時而間甚者,有隱隱作痛,手掌撫摩,而自覺愉快者,有頻頻作痛,手指按之,而竟如刀刺者;有腫已蔓延甚巨,而其痛僅在一處者;有腫漸散漫廣闊,而腫處無不大痛者;有形塊日久,不甚高突,而堅硬不移,按之痠痛,尚不大痛者;有堅塊既久,初不膨脹,而忽然焮發,有時抽掣,痛如雀啄者;有腫勢四散而痛反不盛者;有腫勢收束而痛遂大劇者;有潰後膿毒既泄而痛即緩者;有潰後膿流不暢而痛不減者;有腐肉未脫而痛不休者;有膿血太多而痛轉盛者;有腐爛甚巨而始終不大痛者,有腐爛漸久,而先痛忽不痛者。情狀固萬有不齊,證勢即因之大異。
或為順,或為逆,或則漸臻佳境,或則陷入危途。或貌視之雖屬可危,而其實易療;或觀其狀似無大害,而其實難瘳。所以有痛勢大熾而應手成功者,亦有痛勢和平而卒歸不治者。蓋病源有深淺,形證有險夷。或病本劇也,而治之如法,尚可轉敗為功;或病似輕也,而根蒂已深,究竟百無一效。
苟非識之既確,辨之能詳,所見既多,閱歷有素,奚以見微知著,洞察源流,而先事預防,當機立斷乎?
試就腫痛之各有不同者而分析言之。要皆有理可求,有源可溯,非臆說也。凡先腫後痛者,其病淺。外瘍之常態,而亦外瘍之輕恙也。先痛而後腫者,其病深。非附骨著節之大證(穿骨、穿踝、骨槽,如附骨疽,環跳疽,皆是,)即流痰流注內癰之屬也(癰、肚癰、腸癰等皆是,如腰疽、肋疽、腎俞疽。
)但痛而不腫者,經絡閃傷之病,或風、寒、濕三氣之痹也;但腫而不痛者,上為風邪(疫是如大頭),下為濕邪(氣是如腳)及贅瘤也。腫漸堅巨而漸痛者,內膿已成,難期全散也;腫常綿軟而不甚痛者,氣血必衰,真元敗壞也。內欲釀膿而漸作痛者,瘍之正。肉腐成膿,理無不痛也。
內已成膿,而竟不痛者,瘍之變。神經已死,多難挽救也。痛發數處,同時並起,或先後相繼,更迭遞傳者,時邪之流注也;痛常走竄,忽彼忽此,或竟無定處,莫能指認者,風勝之行痹也。痛在肌肉之間者,其病必淺,雖有大證,當無大變;痛在筋骨之裡者,其患已深,治之不早,必多幻象。痛勢大劇,片刻不休,其膿已成也。
白話文:
在這一節中,我們探討的是疼痛問題。在外部傷口的困擾中,最常見的就是腫脹和疼痛。然而,即使都是腫脹,其表現形式也千差萬別;同樣地,疼痛的來源也不盡相同。
總的來說,外部傷口的發生,基本上是由於氣血的阻塞。古人說「不通則痛,通則不痛」,這就是主要的原則。但是深入探究,就會發現各種情況都有其特定的原因。
有的是先腫脹再痛,有的是先痛再腫脹;有的只有痛沒有腫脹,有的只有腫脹沒有痛;有的腫脹逐漸變硬增大才開始感到疼痛,有的腫脹一直柔軟,疼痛感卻不強烈;有的內部開始形成膿液才開始疼痛,有的內部已經形成膿液卻感覺不到疼痛;有的多個地方同時開始疼痛,有的疼痛遊走不定,找不到具體位置;有的疼痛位於肌肉之間,有的疼痛來自筋骨深處;有的疼痛非常劇烈,片刻不停;有的疼痛緩和,時而加重;有的疼痛隱隱約約,手撫摸反而感覺舒服;有的疼痛頻繁,手指按壓就像被刀割一樣;有的腫脹已經很大,但疼痛只集中在一處;有的腫脹逐漸擴大,整個腫脹部位都非常痛;有的腫塊存在很久,不高突,堅硬不動,按壓會痠痛,但並不太疼;有的堅硬腫塊存在已久,起初不腫大,突然發炎,偶爾抽痛,像鳥啄一樣;有的腫脹擴散,疼痛反而不嚴重;有的腫脹縮小,疼痛卻加劇;有的潰瘍後,膿液排出,疼痛隨即緩解;有的潰瘍後,膿液流動不暢,疼痛持續;有的腐肉未脫離,疼痛不止;有的膿血太多,疼痛反而加重;有的腐爛很嚴重,卻始終不太疼;有的腐爛時間越長,原先的疼痛反而消失了。
這些情況固然各不相同,病症的發展也因此大相徑庭。有的情況看似順利,有的卻是逆境;有的逐漸好轉,有的卻陷入危險。有的外表看來危險,實際上容易治療;有的看起來似乎無害,實際上難以痊癒。因此,有的疼痛劇烈,治療後效果顯著;有的疼痛平和,最終卻無法治療。因為疾病的根源深淺不同,病症的嚴重程度也不同。有的疾病雖然嚴重,但治療得當,仍有可能扭轉局面;有的疾病看似輕微,但根本原因已經很深,最終可能毫無效果。
除非對病情有準確的認識,能夠詳細辨別,見多識廣,經驗豐富,否則如何能從細微之處看到全局,洞察疾病的根本,預防疾病,抓住治療的時機呢?
讓我們來分析腫脹和疼痛的不同情況。所有的情況都可以找到其道理和根源,不是憑空捏造的。凡是先腫脹再疼痛的,病情較輕。這是外部傷口的常態,也是較輕的病症。先疼痛再腫脹的,病情較重。這種情況可能是骨頭附近或關節部位的重大病症,或者像是流痰、內癰之類的病症。只有疼痛沒有腫脹的,可能是經絡受損的疾病,或者是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引起的風濕病;只有腫脹沒有疼痛的,可能是上部風邪,或是下部濕邪,以及良性腫瘤。腫脹逐漸變硬增大,疼痛也隨之增加的,表示內部已經形成膿液,難以完全消散;腫脹一直柔軟,疼痛感不強烈的,表示氣血必定衰弱,身體的基礎機能已經受到破壞。內部開始形成膿液,逐漸感到疼痛的,這是正常的傷口反應。肉體腐爛形成膿液,自然會感到疼痛。
然而,內部已經形成膿液,卻感覺不到疼痛的,這是不正常的反應。神經已經失去功能,治療起來困難重重。多個地方同時開始疼痛,或者前後相繼,輪流出現的,可能是時邪的影響;疼痛遊走不定,忽左忽右,找不到具體位置的,可能是風濕病。疼痛位於肌肉之間的,病情較輕,即使有重大病症,也不會有太大變化;疼痛來自筋骨深處的,病情較重,如果不早治療,可能會產生幻象。疼痛非常劇烈,片刻不停的,表示膿液已經形成。
疼痛緩和,偶爾加重的,表示膿液尚未聚集。隱隱約約的疼痛,喜歡撫摸的,病情雖然不算嚴重,膿液雖然尚未形成,但病情發作於陰部,深藏不露,絕不能忽視;頻繁的疼痛,片刻不停的,不能用手按壓的,表示內部已經形成膿液,應該用針刺使其潰破。凡是腫脹蔓延,但疼痛只集中在一處的,表示膿毒有固定的範圍,即使形狀巨大,也可以期待它聚而不散;如果腫脹蔓延,任何地方都感到疼痛的,表示毒邪四散,病情正在擴大,如果治療不得當,很可能導致毒邪擴散全身。長期存在的腫塊,不顯著突出,堅硬不動,按壓會痠痛的,可能是淋巴結腫大、痰核、痞積等病症,病情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治癒的。
然而,如果堅硬的腫塊存在已久,起初不發炎,但突然腫大,偶爾抽痛的,可能是乳腺癌、巖疽、失榮等病症;鬱結日益加深,可能隨時爆發。如果腫脹蔓延,但疼痛反而不嚴重的,表示毒邪已經流向其他部位,病情由易轉難。例如疔毒的黃色潰瘍,或者腦背疽的內陷。感到疼痛是好的,不感到疼痛是危險的。這是生死攸關的關鍵。然而,有些人卻認為不感到疼痛是安全的,這是錯誤的想法。腫脹縮小,但疼痛反而加劇的,表示毒邪已經成熟,病情由深轉淺,這是內部膿液已經聚集的跡象。
然而,有些人卻認為劇烈的疼痛令人害怕,這是誤解。潰瘍後,膿液排出,疼痛隨即緩解的,這是正常的反應,表示毒邪已經排出,病情趨於穩定,就像浪花平靜,波浪停止,是康復的徵兆。潰瘍後,膿液排出,但疼痛持續的,這是不正常的反應,可能是手術技術不夠精良,膿液流動不暢,或者殘留的毒邪仍然旺盛,死灰復燃。潰瘍後,毒素未完全清除,疼痛持續的,表示惡性毒素仍未脫離,新生組織無法生成。
對於毒素較重的,首先應該化解毒素;對於體質衰弱的,應該及時補充體力。潰瘍後,膿液過多,疼痛反而加重的,表示傷口太大,恢復需要時間,殘留的毒素仍未消除,應該進行清理。如果正氣不足,應該及時支持。對於腐爛嚴重,但始終不太疼的,只有濕瘡才會這樣。皮膚病,濕氣較重,熱氣較輕,例如臁瘡之類的疾病,應該進行清燥處理;對於腦背疽的元氣衰弱者,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如果不進行溫補和排毒,很可能導致病情惡化。
對於腐爛逐漸擴大,原先的疼痛消失的,如果治療得當,腐爛物逐漸清除,這是病情好轉,正氣充盈,應該是順利的發展。然而,如果腐爛物仍未清除,新生組織仍未生成,突然出現麻木、痛癢不明的情況,表示病情內陷,危急狀態已經逼近。
總的來說,腫脹有形,疼痛是有利的,表示病情較輕,大多容易治療。如果病情持續很久,完全不感到疼痛,雖然看起來似乎平安無事,但如果病情佔據了重要部位,慢性疾病很難治癒。例如乳腺癌、巖疽、癧瘍等疾病,以及附骨流痰等疾病,最初都不太疼。潰瘍後,毒素排出,疼痛減輕是好的跡象,表示病情逐漸好轉。如果潰瘍後,疼痛仍然劇烈,可能是治療方法不當,或者手術技術不夠精良,或者外治藥物不合適。這些都是醫生的責任,可能導致病人受害。然而,自然的惡化情況還不多。醫生作為掌握生死大權的人,應該明確辨別,堅定執行,不要讓人們短命,斷絕他們的長壽之路,這樣才能算是盡職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