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瘍科綱要》~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第三節·論痛

痛勢和緩,有時間甚,膿猶未聚也。其隱隱作痛而喜撫摩者,病雖未劇,膿雖未成,然病發於陰,深藏不露,斷非輕恙不可忽視;其頻頻作痛,無時或休,而不可手按者,內已成膿,是宜針之使潰也。凡腫勢漫延而痛在一處者,膿毒有定,其形雖巨,可以冀其聚而不散;若腫勢散漫而無處不痛者,毒邪四散,其勢方張,苟非治療得宜,鮮不毒延四竄矣。形塊日久,不甚高突,堅硬不移,酸而不痛者,瘰癧結痰痞積之流,蒂固根深,非可猝拔。

若堅塊既久,初不焮發,而忽然膨脹時覺掣痛者,乳岩石疽失榮之證;郁之日深,勢且迸裂矣。若腫勢漫散,而痛反不甚者,毒已旁流,由夷入險。如疔毒之走黃,如腦背疽之內陷。覺痛則吉,不痛則凶。此性命呼吸之機也。而昧者反以不痛為苟安,則謬矣。腫勢既束而痛反劇者,毒已成熟,由深而淺,此內膿已聚之徵也。

而俗人或以大痛為可駭,則惑矣。潰後膿泄而痛隨緩者,瘍之常,毒已達,勢已衰,浪靜波平,安瀾之朕兆也。潰後膿泄而痛不減者,瘍之變,非手術不精、膿流不暢,即餘毒尚熾、死灰復燃也。潰後毒未盡而痛不衰者,惡毒不脫,新肌不生。

毒重者,化毒為先。正衰者,補正宜亟。潰後膿過多而痛轉盛者,攻孔既巨,調復需時,餘毒未消,則宜清理。正氣若餒,端賴扶持矣。腐爛既巨而始終不甚痛者,惟濕瘍為然。皮膚之病,濕重熱輕,如臁瘡之類有之,則宜清燥。而腦背疽之元氣式微者,亦間有之,則非溫補托毒,鮮不敗矣。

腐爛漸大,而先痛後不痛者,如其調治得宜,惡腐漸淨,是邪之退,正之充,庶幾順境。抑或腐未去,新未生,而忽然頑木痛癢不知,則為內陷,危殆近矣。

要而言之,腫瘍有形,以知痛為順,痛者其證猶輕,必多易治。如其日久如故,竟不作痛,雖若相安無事,而盤踞要害,痼疾難療。乳岩石疽癧瘍之屬(其尤厲者),而附骨流痰之倫,其始皆不甚痛者也。潰瘍以毒去痛衰為吉,痛漸減,則病漸瘥。若既潰而痛仍熾,非治療之不當,即手術之粗疏,或外治之藥,不合機宜。

此皆醫師之不良,有以貽害。而自然之壞證,尚是無多。操司命之權者,尚其明辨篤行而弗致遺人夭殃,絕人長命,則庶幾矣。

白話文:

疼痛的程度如果和緩,有時比較嚴重,有時比較輕微,這表示膿還沒有完全聚集。如果隱隱作痛,而且喜歡按壓撫摸,雖然病情還不嚴重,膿也沒有形成,但是病是從身體內部發出的,深藏不露,絕對不是小毛病,不可輕忽。如果疼痛頻繁,沒有停歇的時候,而且不能按壓,表示內部已經化膿,應該用針刺破讓膿流出來。

一般來說,腫脹的範圍很大,但是疼痛集中在一個地方,表示膿毒已經固定,雖然腫大,還可以期待膿聚集而不散開。如果腫脹的範圍散漫,到處都痛,表示毒邪四處擴散,病勢正在發展,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很容易導致毒邪蔓延。腫塊存在很久,不是很高,堅硬不移動,感覺酸脹而不是疼痛,這是瘰癧、痰結、痞積之類的疾病,根深蒂固,無法馬上根除。

如果堅硬的腫塊存在很久,剛開始沒有發熱紅腫,突然膨脹並且感到牽扯疼痛,這是乳癌、石疽等因氣血失調造成的疾病,病況已經很嚴重,快要破裂了。如果腫脹的範圍散漫,反而疼痛不嚴重,表示毒邪已經擴散,由輕微轉為危險,就像疔瘡引起的走黃症,或是背部癰瘡內陷。感到疼痛是好的現象,不痛反而危險,這是關係到性命的重要關鍵。但是不明事理的人反而認為不痛就沒事,那就錯了。腫脹的範圍已經縮小,但是疼痛反而加劇,表示毒邪已經成熟,由深處轉到淺處,這是內部膿已經聚集的徵兆。

一般人可能會因為劇烈的疼痛而感到害怕,這是錯誤的觀念。潰爛後膿液排出,疼痛跟著減輕,這是瘡瘍的正常現象,表示毒邪已經排出,病勢已經衰退,就像風浪平靜,是安穩的徵兆。潰爛後膿液排出,但是疼痛沒有減輕,這是瘡瘍產生了變化,不是手術不精確、膿液流不出來,就是殘餘的毒邪還很強烈,死灰復燃。潰爛後毒邪沒有完全排出,疼痛沒有減弱,表示惡毒還沒消除,新肉長不出來。

毒性很強的,要先化解毒素。正氣衰弱的,要趕快補養正氣。潰爛後膿液過多,疼痛反而加劇,表示瘡口很大,需要時間恢復,如果還有殘餘的毒素,就要清理乾淨。正氣如果虛弱,就要依靠扶正。潰爛的範圍很大,但是始終不太痛,只有濕瘡會這樣,皮膚的疾病,濕氣重而熱氣輕,像臁瘡這類的疾病,就應該清除濕氣。而背部癰瘡元氣衰弱的,也偶爾有這種情形,如果不溫補扶正、托出毒邪,就很容易導致病情惡化。

潰爛的範圍逐漸擴大,先痛後不痛,如果調理得當,惡腐會逐漸清除,表示邪氣消退,正氣恢復,就會順利好轉。如果腐肉沒有去除,新肉長不出來,突然麻木,沒有痛癢的感覺,就表示內陷,非常危險了。

總而言之,腫瘤有形狀,以會感到疼痛為正常現象,疼痛表示病情還輕,比較容易治療。如果腫瘤存在很久,一直都沒有疼痛,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沒事,但是如果盤踞在重要的部位,就變成很難治療的頑疾。乳癌、石疽、瘰癧、瘡瘍等等(特別嚴重的),以及附骨流痰等,一開始都不太痛。潰瘍以毒邪去除、疼痛減輕為好的現象,疼痛逐漸減輕,表示病情逐漸好轉。如果已經潰爛,但是疼痛仍然很強烈,不是治療方法不當,就是手術太粗糙,或是外用的藥物不適合。

這些都是醫師的錯誤,因此會遺禍病人。而自然形成的壞症,其實沒有很多。掌握病人性命的醫師,應該要明辨是非、切實執行,不要害人喪命、縮短壽命,這樣就差不多了。

2. 第四節·論癢

外瘍發癢,其最普通者,皮膚病為獨多,如疥癬、遊風、濕注、濕臁、黃水瘡、血風瘡等。其最著者,而溯其原因,則不外乎風燥與濕熱二者而已。風性善行。襲入肌膚,則走竄四注,故恆遍體癢搔,淫淫然如蟲蝨之遊行於肌表。惟風勝則燥,雖搔破血溢,而隨破隨收不致化腐,此風淫為病。

凡乾疥、風癬、癮疹、丹痧之類,皆癢甚而必不腐爛者是也。又有齡痧疹冒風,恆發痧瘡(蘭谿土語,謂之麻風疥。痧瘡二字,乃吾吳俗之通稱),頻年累月,不易速愈。此癢之屬於風燥者一也。若濕鬱生熱,流溢肌表,則血濁不清,濕邪留而不去,積濕生熱,蘊熱生蟲,其癢尤烈,而浸淫四竄,黃水頻流,最易蝕腐,且多傳染,此濕淫為病。凡遊風、臁瘡、黃水膿窠諸瘡,且癢且腐,愈腐而愈癢。

此癢之屬於濕熱者,又其一也。若腫瘍則恆無發癢之例。即偶有之,在上部者,必兼風化;在下部者,必兼濕化。帷疔瘡大腫之時毒勢未達,膿猶未成,頗有肌里作癢,淫溢四散者。此則疔毒之走散,最為危候。苟非收束其根圍,透達其膿毒,惟恐毒陷內攻,為禍甚速,是發癢之最忌者。

而腦背疽之漫腫無垠,膿不暢達,有時發癢者,為害亦同也。若潰瘍流膿已暢,而四圍余腫未消,亦有時微微作癢。此腫勢漸化、氣血流通之朕兆,是為佳象。亦有腐肉已脫,新肌盎然,皮肉間時作微癢,亦是除舊布新,氣血貫注之故。但必以輕微淡遠隱隱流布,方是漸入佳境。

抑或既潰之餘,始尚相安,而忽爾奇癢難忍,則非外風之侵襲,即是濕熱之鬱蒸,腫勢必隨之而更盛。是又當見景生情,隨機應變。必不可固執一見,謂潰瘍之發癢,定當作欲愈觀也。

白話文:

皮膚上的瘡瘍會發癢,最常見的是各種皮膚病,像是疥瘡、遊走性風疹、濕疹、小腿濕疹、黃水瘡、血風瘡等等。這些病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是風邪引起的乾燥,或是濕熱這兩種。風的特性是容易跑動,如果侵入皮膚,就會到處亂竄,所以常常會全身癢到不行,感覺像有蟲子在皮膚表面爬。但如果風邪比較強,皮膚會比較乾燥,即使抓破皮流血,也會很快收口不會腐爛,這是風邪引起的疾病。

像是乾疥、風疹、蕁麻疹、丹毒之類的,都會非常癢,但一定不會腐爛,這就是風邪引起的。還有一種是年幼時得過麻疹,又受到風邪侵襲,常常會長出像麻疹一樣的瘡(蘭溪的方言叫做麻風疥,吳地人習慣稱之為痧瘡),這種病會反覆發作,很難馬上治好。這也是癢的一種,是屬於風邪引起的乾燥。如果體內濕氣太重,產生熱,流到皮膚表面,就會讓血液變得混濁不清。濕邪滯留在體內不去,累積久了會產生熱,有熱就容易長蟲,就會癢得更厲害,而且會像水一樣擴散開來,黃色的液體不斷流出,非常容易腐爛,而且很容易傳染。這是濕邪引起的疾病。像是遊走性風疹、小腿濕瘡、黃水膿皰之類的瘡,都是又癢又會腐爛,而且越腐爛就越癢。

這種癢就是屬於濕熱引起的。如果是腫瘤,通常不會發癢。即使偶爾會癢,長在上半身的,一定是跟風邪有關;長在下半身的,一定是跟濕邪有關。只有疔瘡在大腫的時候,毒素還沒擴散開來,膿還沒形成的時候,可能會感到皮膚裡面發癢,而且到處亂竄。這其實是疔毒正在擴散,是非常危險的徵兆。如果沒有把根部周圍的毒素控制住,並且把膿排出來,毒素很可能會往身體裡面侵入,很快就會有大禍。所以發癢其實是最需要警惕的。

背部的癰疽,如果腫脹的範圍很大,膿液又排不出來,有時也會發癢,這跟疔瘡的危險性一樣。如果潰瘍的膿液已經排得很順暢,但是周圍的腫脹還沒消退,有時也會微微發癢。這是腫脹的趨勢正在減弱,氣血正在流通的跡象,是好的現象。也有可能是腐肉已經脫落,新的肌肉長出來,皮膚之間偶爾會微微發癢,這是因為正在除舊佈新,氣血正在貫注的緣故。但這種癢一定是很輕微、淡淡的,慢慢地散布開來,這樣才算是病情正在好轉。

還有一種情況是,潰瘍剛開始還好,突然之間變得奇癢難忍,這不是因為受到外面的風邪侵襲,就是因為體內的濕熱太重。腫脹的情況也會跟著變得更嚴重。這時候就要根據情況判斷,隨時應變。千萬不能固執己見,認為潰瘍發癢就一定是快要痊癒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