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瘍科綱要》~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第一節·論陰證陽證

或肩背肌膚緻密之處及其人之色蒼皮老者,發瘍雖淺,色亦不變。又何得因其不紅,而概謂之為陰證。要之,見證論證,分別陰陽,務必審察其人之氣體虛實及病源淺深,而始有定論。望色辨脈,兼驗舌苔,能從大處著想,則為陰為陽,屬虛屬實,辨之甚易。若僅以所患之地位為據,已非通人之論。

而顧拘拘於方寸間之形色,亦只見其目光之短淺,究竟於病情病理,兩無當也。

白話文:

有些人肩膀背部肌肉皮膚緊密,而且膚色蒼白、皮膚粗糙的人,即使長了很淺的瘡瘍,顏色也不會發紅。怎麼能因為它不紅就一概認為是陰證呢?總之,要看見什麼症狀就根據症狀來判斷,分辨陰證陽證,一定要仔細觀察這個人的體質是虛弱還是強壯,以及病因是淺還是深,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觀察臉色、診察脈象,同時檢查舌苔,能夠從整體情況來考慮,那麼是陰證還是陽證,是虛證還是實證,就很容易分辨了。如果只根據患病部位來判斷,就不是通達事理的看法。

如果又只局限於患處表面的形狀顏色來判斷,就只會顯得目光短淺,對於病情和病理的認識,兩方面都沒有正確的理解。

2. 第二節·論腫

外瘍形勢皮相者,恆以發腫之大小緩急辨別輕重而已。然其實不可以外形論也。要在視其病源之淺深緩急及部位之虛實險夷為主義。故有發腫甚巨,其勢可畏,而治療得宜,功成反掌者。亦有堅塊尚小,貌若易療,而費盡手續,始終不應者。此非醫家之技術有良莠,誠以受病之源,萬有不齊,切不可以一例觀也。

若但以外形論之,大率腫在皮膚之表,肌肉之中,雖有大瘍,尚多易治。若在筋骨之間,大節之界,起病雖微,亦多難療。凡外瘍之淺者,腫必高突而根圍收束,不甚平塌者,最是佳象。若散漫不聚,毫無畔岸者,則多棘手。而其深者,初發時,但痠痛不仁,甚者且微酸而不痛,然皮肉如故,無所謂腫硬堅塊也。

至數日而重按之,始覺其中有僵硬之處,然後漸以延開,其勢日巨,而尚無高突形象。其皮膚之色澤如故,其膚表之肌肉亦如故,此附骨大疽發腫之次序,病家恆不自知為瘍證者也。若以腫勢之已發現者言之,則堅腫而四圍分明者,其證順;堅硬而畔岸散漫者,其證重。非毒勢之不聚,即元氣之不充也。

若堅腫大痛,按之四圍皆硬,而其中有一點獨軟者,則內已成膿矣。亦有軟腫散漫,杳無邊際,其人但苦其重而不作痛,則氣血大衰,斷非佳狀。此證甚有成膿而始終不痛者,蓋其人正不勝邪,神經之知覺不靈,邪正已不能相爭,所以毫不知痛,最為敗象。又有病起皮膚間,一粒如黍上有白頭(吾吳俗語,謂之毒㾦子。

其形如暑天痱㾦之狀),故而皮膚肌肉,絲毫不變,無所謂腫也。然黍粒雖小,而或癢或痛,或且頑木如失知覺,經脈不利,牽強不仁,則必為外瘍大證。延至三日五日,而根圍漸大,腫堅且深,其後腐化,必不甚小,此腦疽、背疽、腹皮癰及疔毒等諸大瘍之腫勢也。若頭面額顱,頤頰口唇間見此黍粒,而或為麻木,或為癢痛者,則尤為疔毒之重候。

初起亦不腫,至其漸形腫硬,而大波軒然作矣。若頭面漫腫,無此黍粒,其腫或堅或軟,或亦作痛作癢,頃刻而起,其勢甚速。或有寒熱,或無寒熱,則大頭疫也。此證病家必以為外瘍,而瘍科或且不識,妄用刀針敷藥,誤人最多。實則風邪襲六陽之絡,疏表立驗。古所謂頭面腫為風者,此病是也。

又古有腳腫為濕之語,亦是確論。但辨其寒濕與濕熱而已。如其紅腫光亮,皆屬濕火。若但腫而不紅,則濕盛也。果屬寒濕,腫必不堅,脈必遲澀,舌必白膩。古人之治腳氣,恆用溫燥,皆專為寒濕立法。然大江以南,濕與熱並,凡腫處堅硬者,其濕最易化熱,非可與古書作一例論矣。

腫瘍大旨,不過如斯。

若至潰後,則膿毒必求其爽利,自然腫處漸消,庶為順境。膿不爽,則腫不能退。若膿已暢達,而腫猶堅硬,則膿水濃厚者,為毒未淨,為實證;膿水清澈者,為正不足,為虛證。辨別治之,無餘蘊也。

白話文:

外表皮膚的腫脹,通常只能從腫塊的大小和發展快慢來判斷病情輕重。但實際上,不能只看外形。重點要觀察病源的深淺、發展的快慢,以及腫脹部位的虛實和危險程度。因此,有的腫脹很大,看起來很嚇人,但只要治療得當,很快就能治好。也有的腫塊很小,看起來容易治療,卻費盡力氣都治不好。這不是醫生技術好壞的問題,而是因為病源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只看外形,一般來說,腫脹在皮膚表層或肌肉裡面的,即使腫得很大,也大多容易治療。如果腫脹在筋骨之間或關節處,即使剛開始很輕微,也大多難以治療。凡是淺表的腫脹,腫塊一定是高聳突出,根部收攏,不是很平坦的,這是好現象。如果腫脹散漫不聚攏,沒有明顯邊界,就比較棘手。而深部的腫脹,剛開始時,只是感到痠痛麻木,嚴重的甚至只有輕微痠痛而不痛,但皮膚和肌肉看起來沒有變化,沒有明顯的腫塊或硬塊。

過幾天後,用力按壓,才會感覺到裡面有僵硬的地方,然後逐漸擴散開來,腫脹越來越大,但表面仍然沒有隆起。皮膚顏色和表面肌肉也沒有變化。這是附骨疽(骨頭上的膿瘡)腫脹的發展過程,病患常常不知道自己得了瘡。如果從已經出現的腫脹來說,腫塊堅硬且邊界清晰的,病情比較順利;腫塊堅硬但邊界模糊散漫的,病情就比較嚴重。不是因為毒素沒有聚攏,就是因為身體元氣不足。

如果腫塊堅硬且疼痛劇烈,按壓四周都是硬的,但中間有一個地方特別軟,那就是裡面已經化膿了。也有的腫脹軟而散漫,沒有明顯邊界,病人只是感到沉重而不痛,這是因為氣血嚴重衰弱,情況很不好。這種情況甚至有化膿了也不痛的,因為病人的正氣不能抵抗邪氣,神經感覺遲鈍,邪正之氣已經無法抗爭,所以感覺不到疼痛,這是最壞的現象。還有的疾病發生在皮膚表面,像小米粒大小,上面有白頭(我們吳地俗語叫做「毒㾦子」。

形狀像夏天長的痱子),皮膚和肌肉絲毫沒有變化,沒有腫脹。但這個小小的米粒,可能會癢或痛,甚至麻木失去知覺,經絡不通暢,牽扯疼痛,那一定是嚴重的外科疾病。拖到三五天後,根部逐漸擴大,腫塊變得堅硬且深入,之後潰爛,一定不會很小。這是腦疽、背疽、腹部癰瘡和疔瘡等嚴重外科疾病的腫脹情況。如果頭部、臉部、額頭、腮部或嘴唇間出現這種米粒,而且感到麻木、癢或痛,那就更是疔瘡的嚴重徵兆。

剛開始也不腫,等到逐漸形成腫塊和硬塊時,腫脹就會快速擴大。如果頭部或臉部出現大範圍的腫脹,沒有這種米粒,腫脹可能堅硬也可能柔軟,可能痛也可能癢,很快就會出現,發展很快。有的會有發冷發熱,有的沒有,這是大頭瘟。病人一定會以為是外科疾病,而外科醫生也可能不認識,隨意使用刀針和敷藥,會耽誤病情。實際上是風邪侵襲了六陽經絡,應該疏通表層,很快就會見效。古人說的頭面腫是風邪引起的,就是這種病。

還有古人說的腳腫是濕氣引起的,也是有道理的。只是要區分是寒濕還是濕熱。如果紅腫發亮,都屬於濕熱。如果只是腫而不紅,那就是濕氣太重。如果是寒濕,腫脹一定不堅硬,脈搏一定遲緩澀滯,舌苔一定白而膩。古人治療腳氣,總是使用溫燥的藥物,都是針對寒濕的。但是長江以南,濕氣和熱氣並重,凡是腫脹堅硬的地方,濕氣很容易化熱,不能和古書上的說法一樣看待。

腫脹的大概情況,就是這樣。

如果到了潰瘍之後,膿液必須順利排出,腫脹自然會消退,情況才會好轉。膿液不順暢,腫脹就不能消退。如果膿液已經順利排出,而腫脹仍然堅硬,膿液濃稠的,說明毒素沒有排乾淨,屬於實證;膿液清澈的,說明正氣不足,屬於虛證。根據情況辨證治療,就沒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