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瘍科綱要》~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第四節·大小之脈

(洪細附見)

大小者,脈之形體也。氣血有餘,指下壯盛,是之謂大。大而有力,則謂之洪。氣血不及,指下一線,則謂之小,亦謂之細。(大之與洪,一是形式之粗壯,一是氣勢之勇悍,形神固自有別,故古人皆分兩種,然皆主有餘。若小之與細,則字義雖異,而以脈象言之,必不能分析為二,故古人皆合為一。

)平人之脈,或大或小,大率皆其人之稟賦使然,初不以有病而過於變動。惟以病脈言之,則大為有餘,是病邪之太過;小為不及,是正氣之式微。故腫瘍氣滯血凝,其病屬實,其脈宜大而不宜小。然所患苟非堅巨,或其人素稟脈小者,則小而有神,亦何往而非佳象。若大而有力,堅硬搏指,洪而氣悍,洶湧奔騰,邪勢太甚,非吉證矣。

潰瘍氣泄血耗,其病屬虛,其脈宜小而不宜大。然所耗或尚無多,及其人身軀雄偉者,則大而有神,正是病魔退舍之機,元氣未虧之兆。若脈小形癯,外瘍難斂,尤可慮也。惟腫瘍勢盛之時,而其脈過於小弱不起,則正不勝邪,斯為危候。若大毒既泄之後,而其脈或豁大無根,則元氣已漓,無非敗象。

是皆當以形證與脈神參互考訂,而孰吉孰凶,自有定論。萬不能於指下求其形似,而即以為憑脈辨證之要訣,盡在此中也。

2. 第五節·滑澀之脈

滑澀者,脈之氣勢也。氣旺血旺,其脈流利,是之謂滑。氣少血少,其脈凝滯,是之謂澀。凡癰疽當腫勢堅硬之時,脈多澀滯,則氣有所聚,血有所凝,蒂固根深,蟠結不化,是其徵也。而濕邪襲於經絡,及濕痰矇蔽中州,胃呆腦痞者,其脈無不澀滯。此皆實邪窒塞,氣行因而不利。

治以疏通宣泄,則澀脈自起。若瘍已釀膿,則氣血相搏,其勢方張,脈象應之必多滑數。故腫瘍已成未成之機,即可以脈之滑澀決之。澀則內尚無膿,猶可消散;滑則膿已蒸釀,無不外潰矣。若癰疽即潰,則氣結已通,血滯已泄,脈以滑利為順,澀滯為逆。蓋脈滑者,其正氣之充,清養化邪,調復必易。

惟滑而大者,余焰方張,尚非正軌。而脈澀者則血液已耗,神色必疲。滋養扶元,所不可緩。若更澀而小弱,色奪形癯,尤其可慮。

3. 第六節·長短之脈

長短者,脈之部位也。氣血有餘,指下勢盛,尺寸皆溢,是謂之長。氣血不足,指下勢促,尺寸不及,是謂之短。故脈長者,恆兼洪大滑疾;脈短者,恆兼虛弱細微。此多屬於其人稟賦,而憑脈辨證,即隨之以決虛實焉。

長短二脈,合寸關尺三部而言。長者寸尺皆過於本位,短者寸尺皆不及本位,是以關部無所謂長短之象。昔人每謂關不診短,以寸關尺三部,本是一線貫注,不能離異,故有寸不至關為陽絕,尺不至關為陰絕之說。然則關部即不當有短脈,亦必不能以長脈論矣。又陽氣上盛之病,脈長於寸,即短於尺;相火下盛之病,脈長於尺,即短於寸,則所謂上魚入尺之脈。偏盛於上者,必短於下;偏盛於下者,必短於上,與專論長短之合寸尺而言者不同。

凡病而得長脈,若非其人之體質素強,則病魔之勢焰方張也,或虛陽之浮露於外也。若更長而不實,長而無神,則形似有餘,而其實不及,非佳兆矣。凡病而得短脈,若非其人之體質素弱,則氣血之俱衰也。否則實邪凝結於中,而氣道不舒也。若復短而無神,形氣俱餒,更難圖矣。

故腫瘍脈長,無非陽邪之勢盛;而腫瘍脈短,則為大毒之堅凝。若在潰後,膿毒已泄,氣血已傷,於脈宜斂,則短者似尚合宜,長者必多變幻。苟非毒邪之不減,即其元氣之外浮,所謂證虛脈實,皆當顧慮。惟脈短終是正氣不周,津液既耗,而脈應之。滋液養陰,是為正治。

若其短澀無神,則真陰欲竭,亦自可危。

4. 第七節·虛實之脈

虛實者,亦脈學之綱領也。三部九候,力量有餘,皆可謂之實;三部九候,力量不及,皆可謂之虛。則凡言實者,可該弦勁洪緊諸脈;而凡言虛者,可該微弱遲軟諸脈。初非專以虛之與實,指定一種形象之名稱。而昔人每以浮而無力為虛,欲以別於沉而無力之弱脈;以沉而有力為實,欲以別於浮而有力之革脈。細分畛域,雖亦不為無理。

壽頤竊謂虛實二字之本義,不當如是。豈中候沉候之無力者,必不可以言虛,而浮按中按之有力者,必不可以言實耶。顧名思義,當亦恍然。所以診得實脈,苟非體質之壯盛,必其病勢之有餘。然堅實太過,搏指不撓,則邪勢方張,已失沖和之性。診得虛脈,或為稟賦之素弱,無非元氣之不充,而虛弱已甚,指下無神,則根本欲漓,幾等尸居餘氣。

故腫瘍脈虛雖曰病有餘而脈不及,然苟非大證,而其人形神未餒,則微見虛軟,未必遽為大害。惟瘍患甚巨,而脈來虛弱已甚者,是為脈證相反,必多不治。而腫瘍脈實,雖曰病是實邪,脈證相合,然果堅勁異常,則大毒盤踞,蒂固根深,寧不可慮。潰瘍脈虛,是為氣血乍泄,於法為順。

然必風波大定,余浪不興,清養扶持,始登彼岸。如其惡腐未脫,毒焰未衰,而脈已虛軟不起,惟恐正氣難扶,同歸於盡。若潰瘍脈實,必其餘毒尚盛,氣血未和,如膿泄太多,脈反堅實者,必難善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