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瘍科綱要》~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第七節·論腫瘍辨膿之法

腫瘍當成潰之期,肌腠之內,必先蒸釀成膿。其發之最淺者,形塊高聳,根圍收束,不問其膚色之紅與不紅,可一望而知其已成。以針決之,膿泄病去,不三五日而收全功。此有膿無膿之最易辨者,然皆極小極輕之恙。如暑月之熱癤等,縱不醫藥,亦必自愈,不可以癰疽論也。

瘍之巨者,其發必深,漫腫無垠,必不高聳,必不變色,內雖有膿,而尚在肌肉之底。如腫勢胖大,若肥人體豐,及股臀肉厚之部位,往往膿成於一二寸之裡,而皮里之肌肉仍如故。昧者不察,謬以為猶可消散,則內膿愈攻愈巨,外不達而內潰日深,釀成壞證,以致不可收拾者,所見甚多。皆不能早知其有膿,而貽禍無窮,殊堪浩嘆。

辨之之法,漫腫不束,按之皆堅,痛勢未甚者,膿未成也。若按之已痛,而以指端重按一處,其痛最盛者,其中必已成膿,但深在肉裡,未便即動刀針,多血多痛。在膏粱之體,柔弱之人,亦且望而生畏,則外必以圍藥束其四周,而內服透達之劑提膿外達。一二日而其腫較高,其膿較淺,再按之而指下已軟,可以奏刀矣。

若漫腫堅巨,以指端按之,四圍堅硬,而中有軟陷者,膿成而尚在淺處者也。或腫勢散開,延及盈尺,按之皆堅,而以兩指距離一二寸,彼此迭按,堅腫之下,隱隱軟陷者,亦深處之已成膿者也。若至漫腫焮起,皮膚繃急,甚至光亮,則不必手按,而已知其皮內皆軟,膿必盈盆矣。

此腫瘍辨膿已成未成之大法。據頤三十年閱歷,大旨不過如斯。而俗傳諸書,謂指按而深凹者無膿,指按而即起者有膿。然指按腫處,能有凹形者,惟氣虛發腫為然,必非外瘍。外瘍之腫,堅硬者多,按之必無凹形。若按之隨指陷下,而放手即起,則惟內有多膿,攻孔極巨,而又極淺者為然。

即上所謂皮膚光亮,一望可知者,又何取手指下之辨別。若內有大膿,而外面未腐之皮肉尚有三五分厚者,則必按之不陷,亦不隨手而起,何可概以為膿必未成。有謂按之皮膚熱者為有膿,皮膚不熱者為無膿。然肌膚之小癤,其發淺,雖未成膿,而膚亦熱;肉裡之大癰,其發深,雖已有膿而膚必不熱。

且有謂漫腫無垠,以濕紙貼之,有一處先干,則其處有膿者,皆是癡人說夢,並未親自經驗,而妄作理想之欺人語(壽頤按:為此說者,其意蓋謂內已成膿,皮膚必熱,故濕紙當先干。究竟膿之成不成,全不關係於皮之熱不熱,直是生平未嘗見過瘍病,最是可笑。)惟勞力之人,指節生瘍,其皮堅老而厚,肉又極少,發腫之時,是否膿成,最難辨認。

其腫勢未巨,而亦不甚高突者,則必以指尖細按,果有一點已軟,即為成膿之證。又有腹部空軟之地,內發腸癰,腫必不高,形亦不巨,內雖成膿,而指下殊難分辨。若重按之則腹部本軟,隨手下陷,是其常態。然即有堅塊,果能以指尖於成塊處,細細體會,自能得心應手。

白話文:

在這一節中,我們探討如何判斷腫瘤是否已經化膿。當腫瘤準備潰爛時,身體的肌肉組織內必然已開始醞釀生成膿液。那些最表面的腫塊,形狀突出,邊緣收縮,無論皮膚是否泛紅,一眼就能看出已生成膿液。使用針刺排膿,膿液排出後病症消失,通常三到五天就能完全恢復。這是判斷有無膿液最簡單的情況,然而這些都是極小且輕微的問題。像是夏季的熱癤子等,即使不使用藥物治療,也能自行痊癒,不應歸類於嚴重的膿腫。

對於大型的腫瘤,其生成通常位於更深的組織層,腫脹範圍廣泛,不會突出表面,也不會改變皮膚顏色,即使內部有膿液,但仍位於肌肉深處。例如,如果腫脹部位肥胖,或是大腿臀部這種肌肉層厚的地方,膿液可能在一到二寸深處形成,但皮膚下的肌肉看起來仍與平常無異。若未仔細檢查,誤以為還可以消散,那麼膿液會在體內越積越大,外部無法察覺,而內部情況卻日益惡化,最終導致病情不可逆轉,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未能及早發現膿液的存在,後果不堪設想。

判斷方法如下:腫脹部位若不緊繃,觸摸感覺堅硬,且疼痛不劇烈,這表示膿液尚未生成。如果按壓感到疼痛,且手指特定位置重壓時,痛感最強烈,這表示內部已經生成膿液,只是深藏於肌肉內,不宜立即動刀或針刺,以免造成大量出血和增加疼痛。對於體質柔弱的人來說,看到這樣的狀況會感到恐懼,因此,必須在周圍使用包紮藥物,同時口服促進膿液排出的藥物。一兩天後,腫脹部位會更高,膿液位置更淺,再次按壓時,手指下方感覺軟化,這時可以進行手術。

若腫脹部位大且堅硬,手指按壓時,周圍堅硬,但中心部分軟陷,這表示膿液已生成但位置較淺。或者腫脹範圍擴散,達到一尺左右,按壓時都堅硬,但使用兩指相距一到二寸交替按壓,可發現堅硬腫脹下有隱約的軟陷,這表示深處已生成膿液。若腫脹部位發紅,皮膚緊繃,甚至發亮,不用手按就知道皮膚下都是軟的,膿液已經滿滿的。

這就是判斷腫瘤是否已生成膿液的基本原則。根據我三十年的經驗,大體上就是如此。然而,民間流傳的書籍中提到,手指按壓深凹處無膿,立即彈起表示有膿。但實際上,只有氣血不足引起的腫脹才會有凹陷,絕對不是外傷引起的腫脹。外傷腫脹多數堅硬,按壓不會出現凹陷。如果按壓後隨即陷下,放手後立刻彈起,這通常只有在膿液多、孔洞大且位置淺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就像前面提到的,皮膚發亮,一看就知道膿液已經滿滿的,何必再去區分手指按壓的差異。若體內有大量膿液,但未腐爛的皮肉仍有三到五分厚度,按壓時不會陷下,也不會隨手彈起,不能一概認為膿液尚未生成。有人認為,按壓皮膚感覺熱表示有膿,皮膚不熱表示無膿。然而,小的皮膚腫塊,即使尚未生成膿液,皮膚也可能發熱;而深層的大膿腫,即使已生成膿液,皮膚也不一定發熱。

還有人認為,廣泛的腫脹部位,用濕紙貼在上面,先乾的部位表示有膿,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從未親自驗證,只是憑空想像欺騙他人(壽頣按:提出這種說法的人,大概是認為體內已生成膿液,皮膚必然發熱,所以濕紙會先乾。然而,膿液是否生成,與皮膚是否發熱毫無關係,這顯示此人從未真正見過瘍病,真是可笑。)對於勞動者而言,手指關節生瘍,皮膚堅韌且厚,肉少,是否生成膿液最難辨認。

如果腫脹程度不大,也不突出,必須用指尖細細按壓,若有一點軟化,即表示已生成膿液。還有腹部鬆軟的區域,內臟發炎腫脹,高度不會太高,形狀也不大,即使內部生成膿液,也很難用手辨識。如果用力按壓,腹部本來就軟,會隨手下陷,這是正常現象。然而,即使有堅硬的腫塊,如果能用指尖在腫塊處細細感受,自然能得心應手。

這必須經過多次診斷,累積經驗,才能洞察病情。這不是草率行事,心浮氣躁的人能夠匆忙判斷的。然而,腹部內生成膿腫,雖然判斷膿液生成困難,但必須盡早辨識。因為腫瘤生長在手臂、肩胛、臀部、腿部等堅實部位,如果三到五天內不能及早處理,只是內部攻擊逐漸加大,痛苦增加,不一定會有突然變化;唯有在腹部這種空虛之地,如果已生成膿液,未能及早排毒,勢必導致內部情況日益惡化,不幸穿腸或破內膜,就會成為致命的病情。醫生的判斷稍有遲疑,病人就可能生死關頭。

怎能不小心再小心,明察秋毫。總之,胸部、腹部、脅肋、腋下、腰部、背部等部位的膿腫,如果有膿液,越早排毒,越能減少內部攻擊。如果不能提前處理,導致穿透膜進入內部,最終無法治療的,無一不是醫生耽誤的責任。想到這裡,才知道最難辨識的疾病,就是最容易致死的關鍵,不能因為害怕困難而置之不理。

另外,背疽、腦疽、腹皮膿腫三大症狀,起初皮膚上只有一個小點,逐漸擴大成堅硬的腫脹,腫脹部位出現幾個白點腐爛,膿液從外部生成,與其他症狀的膿液生成在皮膚下明顯不同。這種情況,主要依靠排毒外排,外敷藥物需拔膿排毒,如果不是優質藥物,效果不佳。如果膿毒能順利排出,就能十拿九穩,沒有遺憾。至於面部的疔毒,偶爾也會在初期出現一個小白點,膿液從外部生成,外治藥物與腦背疽相同。

內服藥物則應重視清熱解毒,只求疔頭腐肉化膿脫落,即算大功告成(腹皮膿腫的治療方法與疔瘡相同,也是以清熱解毒為主,與腦背疽需要溫經排毒的方法大相逕庭)。這就是同樣生成膿液,但來源和結局截然不同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