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瘍科綱要》~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第二節·浮沉之脈

浮沉者,脈之淺深也。脈顯在上,輕手可得,謂之浮。脈隱在下,重手始得,謂之沉。以稟賦言之,則體質壯盛,氣血充實者,其脈有餘,輕按易得,有似於浮;體質孱弱,氣血衰微者,其脈不及,輕取不見,有似於沉。以形質言之,則瘦人肉少,寸口癯瘠者,脈道顯露,亦似於浮;肥人肉多,寸口豐厚,脈管深藏,亦似於沉。(古人謂瘦人脈浮,肥人脈沉者其理如是。

白話文:

浮沉,是指脈搏的淺深。脈搏顯現在表層,輕輕施壓就能摸到,稱為浮脈。脈搏隱藏在深層,必須用力按壓才能摸到,稱為沉脈。從體質方面來說,體質壯盛、氣血充實的人,脈搏較旺盛,輕輕按壓就能摸到,類似於浮脈;體質孱弱、氣血衰微的人,脈搏較虛弱,輕輕按壓摸不到,類似於沉脈。從身形方面來說,體瘦、肌肉少的人,寸口癯瘠,脈道顯露,也類似於浮脈;肥胖、肌肉多的人,寸口豐厚,脈管深藏,也類似於沉脈。(古人認為瘦人的脈搏浮,肥胖人的脈搏沉,道理就在於此。

非其實在之脈象一浮一沉也。)以情性言之,則其人豪爽,剛果用事者,脈必應之而顯於外,六陽之脈皆洪大,必近於浮;其人凝重,柔弱性成者,脈必應之而藏於中,六陰之脈皆細軟,必近於沉。以天時言之,則春生夏長,氣泄於外,脈亦為之浮顯;秋收冬藏,氣斂於中,脈亦為之沉著。

白話文:

這並不是脈象本身浮沉的問題。從人的情性來講,如果一個人性格豪爽,剛烈果敢,他的脈象一定會反應出來而顯於表面,六陽之脈都會洪大,必定接近於浮;如果一個人性格凝重,柔弱成性,他的脈象一定會反應出來而藏於內部,六陰之脈都會細軟,必定接近於沉。從天時來說,春生夏長,氣息洩發於外,脈象也會因此浮顯;秋收冬藏,氣息收斂於中,脈象也會因此沉著。

以人事言之,則勞力奔走,飲醇酒之餘,氣血奮張,其脈無不浮露;而凝默寡言,安居靜坐之候,情志泰然,其脈無不沉靜。此皆恆常之脈象,各隨其人之氣體動靜,而相與推移。竊謂凡二十八種脈象無一不當作如是觀,必不能倉猝下指,而即知其若者主某病,若者主某病者也。即以病脈之屬於浮沉者而言,昔人每謂浮脈主表屬腑屬陽,沉脈主裡屬臟屬陰。

白話文:

從人的活動來說,勞累奔波、飲酒之後,氣血旺盛,脈象就會浮露;而安靜寡言、安居靜坐的時候,心情平和,脈象就會沉靜。這些都是正常的脈象,脈象會隨著人的氣血動靜而變化。我認為,所有的脈象都應該這樣去看,不能倉促地下結論,說哪個脈象主某種病,哪個脈象主某種病。就病脈的浮沉來說,古人常說浮脈主表證,屬於腑和陽;沉脈主裡證,屬於臟和陰。

約略讀之,鮮不謂此以表裡內外陰陽,分別論證,必無不妥。抑知浮主表而沉主裡,亦尚是理想之論斷,籠統之泛辭,已不能切中病情,確合事理。而浮脈屬陽,沉脈屬陰,浮脈主腑,沉脈主臟,則頗有語病,未可拘執矣。蓋浮脈之可以診得表病者,惟表邪最盛時為然;而外感之輕者,脈必不浮。

白話文:

大略讀一下這些文章,很少有人不認為這篇以表裡、內外、陰陽來分別論證,一定不會不妥當。然而要知道,浮脈主表,沉脈主裡的說法,仍然是理想化的論斷,籠統的泛泛之談,並沒有確實切中病情,確實符合道理。而浮脈屬陽,沉脈屬陰,浮脈主腑,沉脈主臟的說法,就有點問題,不能拘泥執著。因為浮脈可以診斷出表證的是,只有在表邪最盛的時候才會如此;而外感較輕的,脈搏一定不會浮。

若夫身熱甚厲之病,脈必洪大滑數,以其熱勢方張,所以亦見浮象。此則氣火俱盛而輕按即得,雖似於浮,實非浮脈之正旨。病此者表裡俱熱,必不當以其脈之浮,而只知其為表病也。又風熱之外感者,其脈浮,是為浮脈主表之一證。然肝陽恣肆,為眩暈,為頭痛者,氣火升騰,其脈亦浮。

白話文:

如果身體發熱非常厲害的疾病,脈搏一定洪大、滑數,這是由於熱勢正在上升,所以也會出現浮象。這說明氣火都很旺盛,輕按就可以得到,雖然像浮脈,但實際上不是浮脈的正宗脈象。患有這種疾病的人,表裡都是熱症,不能只因為脈搏浮就認為是表症。另外,風熱外感的人,脈搏浮,是浮脈主表的證據之一。但是肝陽恣肆,引起眩暈、頭痛的人,氣火上升,脈搏也會浮起。

則病本內因,亦非表證矣。若謂浮脈屬陽,而沉脈屬陰,亦只可以論其常。若陰盛於內,陽格於外,則脈且浮大,而重按無根,豈得概謂之陽證。又熱結於裡,氣道不通,則脈亦沉著而凝澀不流,豈得概以為陰證。至謂浮主腑病,沉主臟病,則宋金以前本無是說,而自明季以來,編入四言脈訣,幾於無人不讀。(四言脈訣,本宋人崔氏所著,而明人多有改本,浮脈主表屬腑之說,尚非崔氏舊本)。

白話文:

如果疾病的根本原因在於內部,那麼它就不是表證。有人認為浮脈是陽症,沉脈是陰證,這只是對一般情況而言。如果陰氣盛於內,陽氣被阻於外,那麼脈搏就會浮大,重按沒有根源,豈能概括地認為這是陽證。又如熱邪積聚在裡面,氣道不通,那麼脈搏也會沉著、凝澀、不流暢,豈能概括地認為這是陰證。至於說浮脈主表病,沉脈主臟病,這在宋金以前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說法,而是從明朝末年以來,編入《四言脈訣》後,幾乎人人都讀過。《四言脈訣》的作者是宋朝的崔氏而明代很多人改編成不同的版本,關於浮脈主表屬於腑這說法並非崔氏舊本。

創是說者,意謂腑之與臟,一表一里,則腑病蓋同於表病,臟病蓋同於里病,因而遂謂之腑病脈浮,臟病脈沉。其亦思五腑五臟,相為表裡者,只以腑與臟互為比較,則腑固為臟之表。若以全體言之,腑亦深藏於里,安得謬以為在表。豈可誤認此表之一字,而竟謂病在腑者,其脈當浮。

白話文:

創說是指內臟和臟腑,是一表一里,那麼內臟的疾病就等同於表症,臟腑的疾病就等同於裏症,因此就說內臟的疾病脈浮,臟腑的疾病脈沉。如果細細思索五臟五腑是互相表裡的,只是把內臟和臟腑互相比較,那麼內臟本來就是臟腑的表。如果以全身來說,內臟也深藏於裡,怎麼能謬誤地認為在表呢?難道可以誤認為這個表字,而就說疾病在外因,脈象就應該浮的嗎?

假使腑病可作表病,而脈為之浮,則經絡之病,肌肉之病,皮毛之病,其脈又當若何。此理之必不可通,而亦事之萬不能有者。然今之醫者,多讀脈訣,固無不知有浮脈主表,屬腑屬陽之八字,可見俗書誤人真是不小。究之浮脈主表,沉脈主裡,尚是含混言之,或無不可,若必謂浮主腑病,沉主臟病,膠執太甚,最是不通。

白話文:

如果內臟疾病可以當成表證,而脈象卻是浮脈,那麼經絡疾病、肌肉疾病、皮毛疾病,其脈象又會如何?這個道理肯定是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然而,現在的醫生大多讀過脈訣,所以都知道浮脈主表,屬於腑臟屬於陽的八個字,可見通俗的醫書誤導人實在不小。究其原因,浮脈主表,沉脈主裡,這還是含糊其辭,或者說沒有什麼不可以,但如果一定要說浮主腑病,沉主臟病,就太過於拘泥了,非常不通。

頤謂古今脈書,所稱某脈主某病者,無不有是有非,得失互見。學者必須自具見解,識透真理,方不為古人所愚。

白話文:

我認為古往今來的脈書中,那些說某種脈象主某種病的說法,有對的也有錯的,互有得失。學習的人必須具備自己的見解,認識到其中的道理,這樣才能不被古人所愚弄。

茲姑就浮沉一條,聊申是說,以為舉一反三之計。只欲藉以糾正世俗通行之誤,非好與古人作無端之辨難也。若以浮沉二脈之屬於外瘍者言之,則腫瘍脈浮,惟上焦風熱諸證有之。如發頤、痄腮、耳門牙槽諸癰,病本在表,而又屬風邪熱毒,蘊於上部,其脈無不浮數滑疾。有痰宜泄,有熱宜清,亦不得以其脈浮屬表,而但與疏風解表,反令氣火越浮,瘍患益熾。

白話文:

現在我就先談談浮沉這一項,來說明我的觀點,作為舉一反三的例子。我只是想藉此糾正世俗通行的錯誤,並不是想與古人做無謂的爭論。如果以浮沉二脈屬於外瘍來說,那麼腫瘍脈浮,只有上焦風熱的諸多證狀纔有。比如發頤、痄腮、耳門牙槽諸癰,病本在表,而又屬風邪熱毒,蘊於上部,其脈無不浮數滑疾。有痰宜泄,有熱宜清,也不能因為其脈浮屬表,而只給予疏風解表的治療,反而使氣火更浮,腫瘍更加惡化。

若時邪襲於經絡而發流注,則寒熱交熾,表邪全盛之時,其脈亦必浮數。此則解表消腫,雙方並進,而表邪得泄,腫瘍自化。若瘍已成膿,其毒全盛而未泄,脈亦應之為浮數,為滑大,則決去其膿毒而脈自靜。若潰後膿泄而脈仍浮者,苟非外感之未盡,即防續發之成膿。若感邪既化,瘍無續發,而尚見脈浮,則正氣散耗,非吉症也。

白話文:

假如感受時邪入侵經絡而發作流注時,就會出現寒熱交熾的症狀。在表邪盛行的時候,脈搏也必然會浮數。這個時候,需要同時進行解表和消腫的治療,使表邪得以宣泄,腫瘤自然消散。如果腫瘤已經形成膿液,毒氣正盛而沒有宣洩,脈搏也會相應地呈現出浮數或滑大的特點。這時,需要果斷地排出膿毒,脈搏自然會恢復正常。如果潰瘍後膿液已經排出,但脈搏仍然浮數,那麼除非是外感邪氣沒有完全去除,否則就要防範繼續發展成為膿腫。如果感受的邪氣已經消散,腫瘤沒有繼續發展,但脈搏仍然浮數,則說明正氣已經耗散,不是好兆頭。

若腫瘍脈沉,則惟附骨大疽、痃癖積聚之證,寒凝絡窒、氣血壅塞者偶有之。其毒甚深,其勢固結,而脈為之沉凝不顯,決非輕恙。苟不急與宣通,以疏達其凝結,必不易治。而尋常肌肉之癰腫,經絡之瘡瘍,於脈必無沉法。若夫癰疽既潰,膿毒已泄,氣血疏通,更無脈沉之理。

白話文:

如果腫瘤的脈搏沉滯,那麼只有附骨大疽、痃癖積聚等疾病,偶爾會出現寒凝氣血、氣血壅塞的徵象。這種毒性很深,病情牢固,而脈搏因此沉滯不顯,絕對不是輕微的疾病。如果不趕緊疏通,使凝結暢通,一定很難治療。而一般的肌肉腫脹,經絡瘡瘍,在脈搏上一定不會有沉滯的狀態。如果腫疽已經潰爛,膿毒已經排出,氣血通暢,就沒有脈搏沉滯的道理了。

如或有之,則其氣猶結,其血猶凝,亦非佳象。總之,瘍患為肌肉之病,雖曰痛則不通,脈必不宜過於浮露。然壅者不化,結者不開,脈常沉澀不起,而治之不應,其為害又當何如耶。

白話文:

如果情況是這樣,那麼病人的氣還沒有散開,血還是凝固著,也不是好兆頭。總的來說,疾病是肌肉的疾病,儘管說疼痛是因為脈絡不通,但我認為脈象不能過於表淺。但是,阻塞的沒有消散,凝結的沒有打開,脈搏總是沉澀不浮現,而你的治療方案又沒有效果,這樣做造成的傷害又該如何呢?

2. 第三節·遲數之脈

遲數者,脈之緩急也。氣火甚盛,脈來急疾,一息六七至者為數,屬陽屬熱多實證。氣血衰微,脈來怠緩,一息二三至者為遲,屬陰屬寒多虛證。雖間亦有中氣不充,脈形虛數,實積凝結,脈道遲滯者,而以尋常脈理言之,固數主有餘,遲主不及也。是以腫瘍脈數,皆為病邪之有餘,其勢方張,其毒方盛,脈象應之,必兼數疾。

白話文:

遲數,是指脈搏的快慢。氣火旺盛,脈來急疾,每息跳動六七次以上,稱為「數」,屬於陽熱證,多實證。氣血衰微,脈來遲緩,每息跳動二三次以下,稱為「遲」,屬於陰寒證,多虛證。雖然偶爾也有中氣不足,脈象虛數,以及實證凝結,脈道遲滯的情況,但一般來說,脈數表示有餘,脈遲表示不足。因此,腫瘤脈數,都是因為病邪有餘,其勢力正在發展,毒性正在增強,脈象應之,必定兼見數疾。

或為身熱,則數大而洪,或已釀膿,則緊數而實,脈病相合,是為常態。若在既潰之後,其毒已泄,脈以安靜為吉。如仍數疾不減,則身熱之未淨,餘毒之未化也。初潰得之,尚無大害,化邪解熱,即可向安。若其遷延既久,正氣日餒,邪氣不衰,而脈數不退,或數大而中空,或細數而急疾,形神必憊,真元消亡,斯為壞證矣。腫瘍脈遲,多屬正氣之不及,脈病不符,甚非佳象。

白話文:

  • 如果人們身體發熱,脈搏則會快速而洪大。

  • 如果已經化膿,脈搏則會緊密而紮實。

  • 如果疾病和脈象相符合,這是正常的狀態。

  • 如果在腫瘤潰爛之後,毒氣已經釋放,脈搏平靜則為吉兆。

  • 如果脈搏仍然快速且不減緩,則表明體內的熱氣尚未完全消除,毒氣也尚未完全化解。

  • 在潰爛初期,如果能夠及時治療,就沒有大礙。只要化解邪氣、消除熱氣,即可趨於健康。

  • 如果腫瘤遷延日久,正氣就會日漸衰弱,邪氣則不減反增,脈搏數次不退。

  • 如果脈搏快速且中空,或細小且急促,那麼病人的精氣神一定會很疲憊,真元也會消耗殆盡,這是一種很嚴重的症狀。

  • 腫瘤脈搏遲緩,大多數是正氣不足的表現。脈象和病情不相符合,這不是一個好兆頭。

此惟於虛弱之體偶見之,而尋常之瘍,所不應有者也。惟附骨環跳諸證,病因虛寒,初起痠疼經縮,脈象應之,沉遲為正。溫養舒經,其毒自化。若腦疽、背疽,寒邪在經,遲脈亦為正應。溫經宣托,收效亦佳。苟非此證,則陽病陰脈,宜求其故矣。若在潰後,邪勢已衰,脈遲雖似相宜,如果形證皆順,養胃調元,是為正治。

抑或神疲氣餒,則餘毒未淨,而真元欲漓,脈至無神,亦非吉象。

白話文:

這種情況只在虛弱體質的人身上偶爾可見,而平常的瘡瘍,是不應該有的。只有附骨、環跳等症狀,病因是虛寒,剛開始痠痛筋縮,脈搏應之,沉遲是正確的。溫養舒經,其毒自會化解。如果腦疽、背疽,寒邪在經,遲脈也是正確的反應。溫經宣託,收效也很好。如果不是這些症狀,那麼陽病陰脈,就應該找出原因了。如果潰爛後,邪勢已經衰弱,脈遲雖然看似相宜,如果形證皆順,養胃調元,是正確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