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綱要》~ 卷上 (25)
卷上 (25)
1. 第九節·論外瘍補益之劑
俗傳瘍科諸書,鮮不謂癰疽大證,利用補托。所以舉世之治瘍者,凡見證候較巨,無不參、朮、耆、苓,唯補是尚,而素習景岳者無論矣。不知瘡瘍大毒,氣血壅滯,窒而不行,留而不去,一經補托,其象何若。清夜捫心,亦當覺悟。而暑熱之互阻,寒濕之痹著者,蠻補之變,又當何若。
壽頤治瘍秉承先師朱氏家學,每謂除虛損流痰、腰疽、腎俞、附骨環跳數者以外,絕少虛證。而世之習於補托者,每引《本草經》黃耆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之說,且謂金元以後,皆稱黃耆為瘡家聖藥,宜乎一遇瘍證,無論癰腫焮赤,風火暑濕,自始至終輒以黃耆從事。而腫者越托越高,潰者且補且腐。
古人所謂養癰貽害者,真是為此等補藥寫照。而病家醫家彼此不悟,其故安在。蓋即誤讀《本草經》黃耆一條之害也。繹《本經》之意,所謂治癰疽之久敗者,黃耆是固表實表之主藥。表虛之病,獨擅勝場。凡病癰疽而至於久敗,則膿水淋漓,津液耗竭,其虛在表,惟黃耆能補其耗傷,固其元氣。
《本經》大旨,極易明曉,非謂大毒乍發,邪勢方張者,而亦必一例用固表法也。不謂淺者讀之,只見其治癰疽云云,而置久敗瘡三字於不問,且更為之申一解曰,耆是癰疽聖藥。一若凡是癰疽,不論虛實寒熱,有毒無毒,非用黃耆不可者。於是立齋景岳之書盛行,而欲排膿者,越排則膿越多;欲止痛者,越止則痛越劇。
教猱升木,為虎附翼。賈生所謂一脛之大幾如腰,一指之大幾如股者,於是實踐其說,而不知即其排膿止痛,有以玉成之。甚矣,古書之不易讀也。壽頤治瘍,非不知自有當補之法,如虛損流痰及腰疽、腎俞、流注等證,皆為氣血俱衰,運化不健,痹著不行。非得補益之力流動其氣機,則留者不行,著者不去。
然必非專恃參、耆數味,可以幸中。若腦疽、背疽即經腐化而膿毒不暢,惡肉不脫,無非氣血不充,不能托毒外泄,亦非補劑不為功。而老人虛人,尤須溫補。更有瘍毒即潰,膿水較多,而其人頓形癯瘠者,亦宜參用補法。然一二劑後,胃納既蘇,精神既振,即當撤去補藥,仍與清理。
蓋餘毒未清,終防死灰復燃,補而益熾。亦如治時證者,大勢乍平,必不當驟然蠻補,反以留戀餘邪,釀成變幻。總之醫以治病,非以治虛,有病則惟以去病為主,補養二字決非通治百病之法。內外二科,皆此一理。而舉世之習於立齋景岳者不知也,而富貴家之知有虛不知有病者,不悟也。
然則補藥療病,殆專為迎合富家心理之作用乎。而醫學從此掃地盡矣。若其人果有虛證必當補養者,則自有內科理法在,非瘍醫界內之事,茲亦不贅。
白話文:
一般流傳的瘡瘍科書籍,幾乎都說癰疽這種大病要用補益藥來托毒外出。所以現今的醫生治療瘡瘍,只要看到病情比較嚴重的,都會使用人參、白朮、黃耆、茯苓等補藥,認為補益最重要,尤其是那些習慣使用張景岳學派理論的醫生更是如此。他們不知道,瘡瘍這種大毒,是氣血被阻塞、停滯不通的現象,如果用補藥來托毒,會造成什麼後果?只要靜下心來想想,應該就能明白。而且,如果是遇到暑熱、寒濕阻滯的情況,使用補藥所產生的變故,又該如何處理?
壽頤先生治療瘡瘍,是繼承他老師朱氏的家學,他認為除了虛損流痰、腰疽、腎俞、附骨環跳等少數病例外,很少有虛證的情況。而那些習慣使用補益藥的醫生,常常引用《本草經》中黃耆能治療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的說法,還說金元以後,大家都稱黃耆是治療瘡瘍的聖藥,因此只要遇到瘡瘍,不管癰腫紅腫、風火暑濕,都從頭到尾使用黃耆。結果,腫脹的越來越高,潰爛的則是邊補邊腐爛。
古人說的養癰遺害,就是在形容這種亂用補藥的情況。但是,病人和醫生都不明白這個道理,原因在哪裡?其實就是誤讀了《本草經》關於黃耆的那一段記載。仔細分析《本草經》的意思,它說的黃耆能治療癰疽久敗,是指黃耆具有固表、實表的作用,對於表虛的疾病,效果很好。凡是癰疽發展到久敗的程度,會出現膿水淋漓、津液耗竭的情況,這時的虛損在於表,只有黃耆才能補回耗損的氣血,鞏固元氣。
《本草經》的主要意思,其實非常容易理解,它並不是說,對於剛剛發作、邪氣正盛的瘡瘍,也要一律使用固表的方法。只是那些理解比較淺薄的人讀到這裡,只看到它說能治癰疽,卻忽略了「久敗瘡」這三個字,還加以曲解,說黃耆是治療癰疽的聖藥。好像只要是癰疽,無論虛實寒熱、有毒無毒,都非用黃耆不可。於是,張景岳的書開始盛行,想要排膿的,反而膿越多;想要止痛的,反而痛更劇烈。
這就像教猴子爬樹,給老虎裝上翅膀一樣。賈誼說過「一條小腿腫得像腰一樣粗,一根手指腫得像大腿一樣粗」,現在這種說法真的應驗了,卻不知道這正是因為用補藥托毒、排膿止痛造成的。由此可見,古書真是難以理解啊!壽頤先生治療瘡瘍,並不是不知道有需要補益的情況,像是虛損流痰、腰疽、腎俞、流注等病,都是因為氣血衰弱,運化功能不好,阻滯不通。必須要藉由補益的力量來運行氣機,才能讓停滯的氣血運行起來。
但是,也不能只單靠人參、黃耆等幾味藥就能湊巧治好。像是腦疽、背疽即使已經腐爛,但膿毒無法順利排出、惡肉無法脫落,也是因為氣血不足,無法把毒素排出體外,這時用補藥確實能發揮作用。而老年人、體虛的人,更需要溫補。還有的瘡瘍已經潰爛,膿水很多,病人卻變得消瘦,也適合搭配補法。但是,只要服用一兩劑後,食慾恢復、精神好轉,就應該停止使用補藥,改用清熱解毒的藥物。
因為,如果餘毒沒有清除乾淨,很可能會死灰復燃,補藥反而會助長邪氣。這就像治療時令疾病一樣,病情剛好轉時,絕不能馬上使用補藥,以免讓殘餘的邪氣停留在體內,導致病情變化。總而言之,醫生的職責是治病,而不是治療虛弱,有病就應該以去除病邪為主,補養絕對不是治療所有疾病的萬能方法。內科和外科都是這個道理。但是,現今世上習慣使用張景岳學派理論的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而那些富貴人家,只知道要補身體,卻不知道自己有病,也不明白這個道理。
這麼說來,用補藥來治病,難道只是為了迎合富貴人家的心理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醫學就真的要被糟蹋殆盡了。如果病人真的有虛證,確實需要補養,那麼應該由內科醫師來處理,而不是瘡瘍科醫師的事情,這裡就不再多說了。